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古人做官全憑官印,那官印丟了怎麽辦?

古人做官全憑官印,那官印丟了怎麽辦?

“傳國玉璽”,作為中國古代帝王"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皆被譏諷為"白版皇帝",就連皇帝自己本人也會覺得底氣不足。

然而在滿清的嘉慶皇帝,就曾發生過“當官的把印丟了”的奇葩事,而且這壹丟就是壹年之久。

在中國古代,皇帝們的專用印章被稱為"璽",因為它是美玉所制,所以又稱"玉璽",也就是歷代帝王夢寐以求的"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秦朝丞相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八個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其後的歷代帝王莫不已此璽為國之重器,得之者皆以"受命於天"而洋洋自居,若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諷為"白版皇帝",就連皇帝自己本人也會覺得底氣不足。

皇帝的印章被稱為"璽",而各級官員的印章叫“印”,也就是所謂的“官印”。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是由朝廷中央和地方所構成,皇帝有他專用的玉璽,各級朝官有他們的官印,軍事機構有軍官官印,所以,官員品級的高低,從官印的尺寸和質料上就可以壹目了然。

總體上來說,官員的官職越高,官印越大,權力也就更大,同時風險也就最大。這不,清朝兵部調動軍隊、撤換將領、批發軍需之權的“行印”竟然丟失了壹年之久,所造成的嚴重後果自不必說,而最後的處理結果同樣令人深思。

按照滿清王朝的規制,六部每部有大印兩枚,其中的壹枚稱為“堂印”,即在各部內衙門正常使用,而另壹枚則為“行印”,就是在皇帝出巡時攜帶使用。

但就在嘉慶二十五年三月初八,嘉慶皇帝從北京出發,前往清東陵去拜謁他的老子乾隆的陵寢。但當嘉慶皇帝剛剛行至湯山行宮,便接到兵部侍郎的奏折,而嘉慶壹看到奏折竟然嚇出了壹身的冷汗,原來奏報中說兵部的“行印”不見了。

清朝的兵部“行印”有臨時調動軍隊、更換將領之權,如果落入心懷不軌之人的手中,完全可以趁嘉慶皇帝在清東陵之機,調動軍隊在京城發動政變,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給他來個“掏肛”。

據當時奏折中的奏報,三月初七,兵部負責看管大印的吏員去取“行印”時,發現印匣中的“行印”被盜,於是趕緊上報兵書尚書,而兵書尚書和兵部侍郎等人在掘地三尺之後也沒找到。

為了不耽誤事,他們趕緊向嘉慶報告,嘉慶皇帝立刻下令,將兵部負責看管藏印庫房的人員監押審訊,另派朝中大員徹查此案。

四月初,嘉慶從清東陵去拜謁他老子乾隆皇帝謁陵回到皇宮,而此時距離案件發生已經過去壹個多月,但“行印”被盜案卻毫無進展。

嘉慶皇帝勃然大怒,嚴厲斥責查辦此案的朝中大員,並給予他們罰俸壹年的懲罰,命令他們每天必須赴刑部審案,不許拖沓懈怠。

在嘉慶皇帝的高壓之下,辦案人員開足馬力,從涉案人員的調查到嚴刑逼供,至四月二十六日,“行印”被盜案終於告破。

如果說,當初嘉慶看到“行印”被盜時嚇出來壹身冷汗的話,那麽案件告破後的嘉慶皇帝,就已經是魂不附體了。

原來兵部的“行印”早在去年的“木蘭秋狝”時就已經丟失,而負責保管兵部“行印”的官吏們當時並未報告。

待到回京之後,兵部吏員上下賄賂,相互之間裝聾作啞,每當要用“行印”的時候,他們或是用“堂印”敷衍,或是刻個蘿蔔章作假,直到嘉慶皇帝此次的清東陵之行,兵部的“行印”必須按制隨皇帝身邊備用,此時兵部在避無可避的情況下,才在庫房內制造了壹些被盜的痕跡後上報。

嘉慶在得知案件的真相之後,壹面派人繼續明察暗訪,壹面令兵部重做壹枚“行印”而草草了事。

其實清朝“當官的把印丟了”的丟印案件已有先例,早在雍正時期,大將軍年羹堯的“帥印”也曾被盜,但在年羹堯連殺三批辦案人員之後,“帥印”被盜案僅用十天便人贓俱獲。

而在嘉慶時期這壹兵部大印被盜案中,涉案人員建立攻守同盟、串通作弊。辦案官員更是行賄受賄、推諉拖沓,這也從另壹方面暴露出了清朝內部已經完全腐爛,即使是身為壹國之君的嘉慶皇帝,面對如此大案的草草收場,則更是令人深思。所以說,滿清不亡,已無天理。

  • 上一篇:淩波城69級可以用天眼《阿凡達》嗎?
  • 下一篇:如何登記古董備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