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冰裂紋,不神秘!高溫瓷器驟冷開裂,大家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實際上,這就是瓷器產生冰裂紋的原因之壹。如,宋代哥窯瓷器上的冰裂紋,就是典型範例!瓷器考古專家,在浙江省龍泉縣境內進行了大面積的窯址調查和發掘,未找到宋代哥窯遺址,卻壹致認為:帶冰裂紋的哥瓷,是龍泉窯部分窯場的壹種產品。它的有關技術,是受到同處浙江的南宋官窯的影響。把原本是缺陷的冰裂紋,變成瓷器表面自然天成的裝飾,說明當時工匠已掌握了瓷器產生冰裂紋的規律,可人為加以控制和利用!這種工藝水平,只有制瓷業達到高峰的宋代才能做到。這種裝飾方法的出現,與宋代的文化風尚和審美情趣相和諧。請讀宋詞:平仄相連的節奏,細膩婉約的情調;請看宋畫:出神入化的筆墨,歸隱田園的意境;請聽宋歌:憑欄懷古的低吟,抑揚頓挫的琴音……高雅得幾乎達到巔峰的宋代文化,充滿了理性的灑脫與人工的華美,難怪連日常器用都印上了鮮明的文人氣息。宋代文化造就了官哥瓷器獨特的審美價值,把青瓷的美,推到了壹個新的境界。
冰裂紋,也稱開片,它還有壹個生僻的名字:“璺”,理論界的說法:它是瓷器內部應力的壹個表現,只有當內部應力無法維持原有狀態,胎釉的伸縮程度超出其彈性區的極限時,才產生斷裂、位移,直至內部應力達到暫時平衡,這就是冰裂紋效應。產生這種現象沒有固定的時刻,由於與二者膨脹系數有直接關系,在瓷器出窯時溫差變化最大,產生開片的效果顯著!這,好像與產生地震的原因類似!長年累月的四季變化和其他外因災害,導致溫差變化大,以及玻璃釉老化、內部應力無法維持原有平衡狀態時,瓷器上也會慢慢騰騰地產生類似現象,所以沒有壹定的時間局限。筆者在長期收藏瓷器的實踐中發現:有的仿制瓷器,被作假者用硫或堿性化學物處理之後,也有裂紋,用手輕摸這種瓷器的裂痕,有輕微刮手的感覺!如,上圖!古代瓷器上,長年累月慢慢騰騰形成的冰裂紋,大部分是從釉的內部開片,用手摸這種瓷器的表面,是光滑的,沒有刮手的感覺!
帶開片的宋代瓷器,最典型的要屬官窯和哥窯的青瓷。官窯器瑩潤如脂的粉青、月白色釉面上,大片的裂紋扶疏伸展,如同雪地上的柳枝梅影般婆娑瀟灑。哥窯瓷的開片則細碎得多,被稱作百圾碎,更小的叫魚子紋。片紋有粗有細,粗的色深如鐵,細的似金黃色或叫鱔血色,大小片紋交織在壹起,被古董行家美稱為金絲鐵線。官哥真品,歷代都是收藏家珍愛的寶物,也是後代仿制的目標。
曾有壹個故事:浙江龍泉縣,有章生壹、章生二兩兄弟,弟兄倆各主壹窯。生二妒忌哥哥的技藝,壹次,在哥窯即將出窯的時候,從窯口澆進壹瓢冷水,好端端的壹窯瓷器,全部開裂了,沒有想到,這些瓷器,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美感,哥窯也因此入選宋代五大名窯。古代文獻說,哥窯專燒開片瓷,弟窯也就是龍泉窯,燒的是無開片的龍泉青瓷。可是,宋代文獻裏只字沒有哥窯和弟窯的記載,這個故事,是從元到明,逐漸編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