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永壽宮
永壽宮是明清時期的宮殿建築。屬於內宮西宮六宮之壹。位於益坤宮的南面,太極殿(原齊香殿)的東面,是後宮中距離養心殿最近的宮殿。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原名長樂宮,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更名。清順治十二年(1655)、康熙三十六年(1697)、光緒二十三年(1897),都進行了改建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格局。
永壽宮是明代嬪妃和清代後妃的住所。明孝宗的母親蕭慕紀太後曾在此短暫居住,後突然猝死,成為明故宮的謎團之壹。
後來,由於幹青宮發生火災,萬歷皇帝曾在此居住,明朝萬歷十八年(1590),召見了申時行等人。崇禎十壹年(1638),因國內災害頻繁,皇帝住在此宮。
順治皇帝柯妃、乾隆皇帝孝皇後、嘉慶皇帝如妃都曾在此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崩,重慶皇太後,也就是孝皇後,住在永壽宮,乾隆皇帝住在幹青宮南廊,進貢永壽宮。
清代永壽宮是距離慈寧宮和養心殿最近的地方,所以公主出嫁時,常被用作宴請後宮的宴席。乾隆三十七年(1772),出嫁,乾隆五十四年(1789),古倫與蕭公主迎娶之子。都在永壽宮設宴,還設置了中和儀,營造節日氣氛。
道光中後期,外患日益嚴重,朝廷卻將其藏於永壽宮。光緒以後,這座宮殿的前後殿都被設置成了存放禦物的大倉庫。
2.頤坤宮
頤坤宮是明清時期的宮殿建築之壹。位於故宮西路的開闊地帶。這裏曾是故宮西邊的六宮之壹,明清兩代皇後居住的地方,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原名萬安宮,明嘉靖年間更名為怡坤宮。
清朝沿用明朝舊稱。清代曾多次翻修。光緒年間,為慶祝慈禧50歲生日,皇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院格局。現在是宮廷生活的原始展示。
3.儲秀宮
儲秀宮是故宮六宮之壹,位於鹹福宮的東部和頤坤宮的北部。它是壹座建於明代的宮殿建築,是明清兩代嬪妃的住所。儲秀宮休息在山頂上,有壹個屋檐,有五個房間的寬度和壹個前廊。
屋檐下的鬥拱和梁芳裝飾著蘇聯風格的彩畫。東、西附殿分別為陽和殿、書福殿,均為三間房寬硬頂建築。後殿麗景軒五間寬,單檐硬頂。東、西配殿分別為鳳凰廳和蘭奕廳。
清朝鹹豐年間,孝欽賢皇後(慈禧太後)入宮後曾在儲秀宮後殿(今麗景軒)居住,此生與皇帝同住。清朝退位後,萬榮曾在此居住,並將西方元素融入裝飾和陳設中。現在是1884年慈禧五十大壽時的原狀。
4.仙府宮
鹹福宮是中國的壹座宮殿建築,建於明朝。屬於故宮西六宮之壹。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原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為顯福宮。
前廳是行禮登高的地方,後廳是臥房。雖然是後妃的住所,但還是有皇帝住在這裏。乾隆年間,改為皇帝偶爾居住的地方。
乾隆駕崩後,嘉慶皇帝於同年10月遷至養心殿前,壹直住在蔚縣福貢,恪守孝道。之後,鹹福宮壹度恢復為嬪妃的住所。道光三十年(1850),鹹豐帝住於鹹福宮為道光守孝,孝期滿後仍經常在此居住。
5.長春宮
長春宮,故宮西六宮之壹,位於太極殿之北,鹹福宮之南。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原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1535)改名永寧宮,萬歷四十三年(1615)改名長春宮。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後多次翻修。鹹豐九年(1859),長春宮宮門長春門被拆除,後殿太極殿改為大殿。鹹豐帝題寫“題元殿”。長春宮和齊香宮就這樣連接起來了。心有政變後,慈禧太後錢璐就住在這座宮殿裏。
百度百科-永壽宮
百度百科-頤坤宮
百度百科-儲秀宮
百度百科-仙府宮
百度百科-長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