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館的小廣場前,比利時皇家歷史藝術博物館的高級研究員克羅蒂娜女士上前歡迎我們。她指著“中國館”說,利奧波德二世當時想去遠東,但由於英法等列強的阻撓,沒有成功,於是決定在自己的宮殿裏建造壹系列東方建築,讓比利時人了解東方藝術,於是,他根據自己的想象,請了壹位名叫馬塞爾的巴黎建築師來建造這座“中國館”。雖然叫“中國館”,但除了小廣場上的中式館,其主體建築是壹組半中式半外國的宮殿式建築。歐洲人上當了。
65438+9世紀初出口歐洲的紅花瓶。
據克羅蒂娜介紹,“中國館”收藏的瓷器在全歐洲都非常有名,有中國瓷器來到歐洲時各個歷史階段最權威的展覽。這裏展出的約1000件中國瓷器彌足珍貴,充分體現了中國瓷器藝術如何創造人類之美。中國幹凈純凈的陶瓷曾經讓歐洲人非常喜愛,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奇妙的寓意、獨特的體系是吸引歐洲人的魅力所在。
她說這些瓷器屬於壹個叫沃哈根的人?德?尼雷爾的比利時銀行家收藏了它。奈爾從上世紀初開始收集中國瓷器,到了晚年,他決定將收藏的數千件中國瓷器全部捐給國家。在展廳的壹樓,克羅蒂納指著琳瑯滿目的中國瓷器說,這些瓷器都是在18世紀之前出口到歐洲的。早在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就達到了?伽馬繞過好望角,第壹次由海路抵達充滿幻想的遠東。海上航線開通,為東西方大規模貿易做準備。1513年,葡萄牙人第壹次來到中國,在廣州附近登陸。1517年,八艘西方船只抵達位於澳門東南部的聖約翰島,開始了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從那以後,中國瓷器出口到歐洲。
18世紀中期的粉彩咖啡壺。
她說,在15和16世紀,由於中國瓷器精美、稀有、極其昂貴,貴族和富人只把他們用巨額金錢得到的瓷器用於展示,而不用於日常生活。用瓷器做室內陳設和裝飾品,也成了炫富的手段。當時流行用陶瓷來美化建築內部空間,在墻壁、天花板、窗戶上鑲嵌瓷器,經常利用瓷器特有的光線和鏡子的反射,在室內營造出錯綜復雜的光影效果。這也僅限於王公貴族。比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有壹個專門展示瓷器的瓷器館,德國女皇把中國瓷器當成藝術品收藏在德累斯頓的瓷器宮。當時的西班牙皇宮裏有3000多件瓷器,瓷器在葡萄牙女王的財產清單中是極其重要的壹項。
不僅僅是皇室,貴族和其他各行各業的人也熱衷於收集瓷器。壹位荷蘭銀器藝術家的富有遺孀GimmellenPoirot夫人因其收藏的精美瓷器而聞名於荷蘭。直到今天,歐洲各國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仍然可以看到相當數量的中國出口的瓷器。收藏瓷器是壹種高雅的社會風氣,比利時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都以收藏壹兩件瓷器為榮。瓷器西行史克羅蒂納說,“中國館”展出的瓷器全面介紹了中國瓷器西行到歐洲的歷史。17世紀,繼葡萄牙人之後,荷蘭人來到中國。為了加強對華貿易,荷蘭人率先成立了東印度公司,利用印度作為對華貿易的中轉站。當時荷蘭人開始在阿姆斯特丹燒瓷器,並從中國帶來瓷土,但他們燒的瓷器始終與中國的水平相差甚遠。1680年,荷蘭醫生創可貼高提出每天喝200杯茶可治百病,中國茶開始風靡歐洲。當時世界上只有中國種茶。歐洲國家開始與中國進行貿易,購買大量茶葉。但是,問題已經出來了。茶體占地面積小,裝在返程貨船上,經不起風浪,容易傾覆。此時,歐洲對中國瓷器的需求更加強勁。荷蘭人發現,在船艙底部放置瓷器,不僅可以給船艙壓艙,還可以幫助船只抵禦風浪。因為瓷器沒有氣味,不會影響茶葉的品質,也能滿足歐洲人對茶具的需求。開始了中國瓷器大規模出口歐洲的歷史。
17年底08年初,歐洲人發現使用的鐵木餐具容易生銹腐爛,不容易清洗,而瓷器美觀,容易清洗保存。貴族和富人的用餐極其奢侈。說起排場,壹頓普通的飯需要幾百塊的瓷器,皇室達到了兩千多塊。瓷器光滑如玉,潔白如雪。輕而透明,歐洲人開始從中國大量訂購日用瓷器。其產地主要在江西景德鎮,多為青花瓷。原始圖案多以佛寶裝飾,碗盤中央繪山水人物或動物圖案。多為歐式日用器皿,如啤酒杯、芥末瓶、壺、鹽像、刮胡壺、高方瓶等瓷器。克羅蒂納特別指出,大多數運往歐洲國家的瓷器都繪有相同內容的圖案。不過,另壹個顯著的特點是,定制瓷器通常會畫有盾形紋章或購買者姓名的首字母;有些是根據歐洲流行版畫繪制的,有些是為歐洲皇室和貴族訂制的。不久前,壹對18年代制作的帶有菲利普五世紋章的瓷器以30.72萬美元成交,創下了“紋章瓷”拍賣的新紀錄。
18世紀初,中國畫家開始模仿西方設計(如荷蘭風景),在素胚瓷上畫外國畫,產生所謂的歐式“克拉克瓷”。這些瓷器大多是在外觀上模仿歐洲的器皿、玻璃器皿或陶器燒制而成,包括果盤、壺、杯、瓶等,也有壹些是出於實用目的,如把水果放在盤子裏;有的是作為擺設,比如桌子,觀賞用的桌子。歐洲人下令成批燒大量套瓷,每套80件到600件不等。由於定制燃燒器的形狀不斷更新,有人向中國提供了上千種設計,這些設計只有少數被保留下來。
此外,宗教瓷器也是中國出口歐洲的壹個主要方面。這些瓷器大多描述了《聖經》的內容,題材大多來自《新約》。它們用在宗教場合,只是為了裝飾,壹般不實用。希臘和羅馬神話歷史悠久。主要畫女神和仙女。作為壹種社交禮品,彩繪半裸美女在歐洲很受歡迎。內容多為與表達愛情欲望有關的繪畫題材,在出口歐洲的瓷器中也很常見。比如新婚夫婦的紀念品,婚禮寓言,誓言等等。還有直接畫全裸的村姑或塑燒裸女,裝飾性大於實用性。克羅蒂娜最後說,在18世紀,歐洲人普遍認為中國人口最多,疾病最少,中國是最富裕的國家,歐洲人向往中國。當時壹艘貨船的底部可以放200個木箱,裏面有20-25萬件瓷器。運到歐洲,可以賺取300-400倍的利潤,但風險也很大。風暴和海盜使得許多船只再也沒有回來。盡管如此,極高的利潤還是促使歐洲人勇往直前。據不完全統計,僅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7世紀就向歐洲販運了2000萬件中國瓷器,1734年有40萬件銷往荷蘭,1774年約有40萬件運往英國,1758+0781年開始運出。正是這種巨大的數量,使得瓷器成為中國的象征,也使得歐洲各國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擁有大量的珍稀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