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址·浚縣城墻
浚縣古城墻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浚縣西側,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浚縣古城墻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其時廢州為縣,始稱浚縣,縣城在浮丘山北坡。城垣有東、北、南三面,西以衛河為險阻。弘治十年(1497)在原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兩載竣工。城周長七裏壹百五十步,高二丈八尺,並修四門崇樓翼廊。正德五年(1510),知縣陳滯增築西城垣,抵山而上,西連浮丘,縣城處在浮丘山東北向。嘉靖十壹年(1532),知縣邢如默鑒於城西連浮丘,乃向西南拓展,舊城堞改為磚砌。嘉靖二十九年,知縣陸光祖改築城垣,增高壹丈,加闊五尺,建敵樓,置戍鋪,城堞全部改為磚砌。萬歷二年(1574),知縣楊镕重修,將浮丘壹半圈於城內。當時城垣周長壹千三百余丈,寬二丈余,底部砌青石,高壹丈二尺。經多次重修擴建,浚縣古城漸趨完整。東西南北大城門***四座,橫額上分別書“東望澶雲”“西瞻行翠”“南控黃流”“北迎紫極”。正門上各建兩層高樓,東曰“長春”,西曰“長清”,南曰“疊翠”,北曰“拱極”。各城門均設有甕券重門,南北兩門用青條石砌成。城四角各建鎮角樓壹座。四門外各建壹石橋,橋頭各建壹石坊。西以衛河為屏障,其余三面挖有護城河,長八裏,寬兩丈,自浮丘山南引衛河水,繞東、北流過,至西北註入衛河。河內清水潺潺,荷葉青青;岸上綠柳成行,鳥鳴嚶嚶。
現古城墻高5.7m,寬7m。基礎外部鋪砌青石,高4m,上部用青磚砌成,磚墻厚1.3m。內側設有包磚,用夯土填實,白灰拌以桐油灌漿,堅固異常。城墻南北兩側券形門洞各壹個,北側為觀瀾門,南側為允淑門。允淑門高4.75m,寬5.48m,門左側存明崇禎十四年(1641)修允淑門的碣石壹塊。古城門外側有兩道閘門,既具有城防作用,又具有防洪的功能。
浚縣古城墻西濱衛河,南枕浮丘,東臨大伾,北襟原野,構築精巧,古樸壯觀。古城墻歷經400余年的滄桑,見證了浚縣的興衰歷史。
遠景(文宣提供)
城墻局部(文宣提供)
觀瀾門(文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