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嫁妝文化源遠流長。鏡案與嫁妝文化是天生的孿生姐妹,也是嫁妝文化的重要內涵。鏡子,俗稱梳妝盒,舊稱寧紹地區的梳頭婆。如果要探究嫁妝文化,可以追溯到殷商之前的新石器時代。1924年,甘肅戚家坪出土壹面銅鏡,是我國最早的容器鑒定工具。然而,在山東省的大汶口遺址發現了壹個旋轉雕刻的象牙梳子,它有5000年的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漆器的制作已經達到相當的水平,到了漢代更加完善。出土於江蘇漢江的漢代九子坊,外面塗成紅色,四周三圈鍍金銅箍,上覆銅皮、柿梗,上覆絹布裹鐵鏡,下有九子小盒,內有梳子、銅刷、毛筆、胭脂、首飾等物品。精致無比,充分體現了古代工匠對嫁妝文化的欣賞。
在古代,大部分的銅棺和陶棺都是圓柱形的,有直壁和博山式的蓋子。壹般深於腹,底有三足,旁有獸銜耳環,盛行於秦漢。事實上,古代的銅奩陶奩不僅僅是壹種盥洗用具,還是壹種盛放酒和食物的容器,這讓當代人感到不可思議。
古代的奩是晉唐以後逐漸演變而來的。東晉名將顧愷之在《女史圖說》中畫了兩個正在梳妝打扮的女子。在她旁邊,有四個骨灰盒,還有壹個形似蠟臺的鏡框,鏡框上方掛著壹面銅鏡。
多年前,河南鄭州宋墓壁畫中發現壹幅鏡臺畫。宋代《吳偉雜疏》載:“鏡臺最大,鏡臺出魏宮。”《法書》也記載:“恒書如美人插花,舞笑鏡臺。”可見,鏡臺在宋代是非常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