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蜜蠟可能是今日所見蠟燭的雛形,在西方,有壹段時期,寺院中都養蜂,用來自制蜜蠟,這主要是因為天主教認為蜜蠟是處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蠟視為純潔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壇上。
問題二:古人用什麽點蠟燭? 火折子
用很粗糙的土制紙卷成緊密的紙卷,用火點燃後再把它吹滅,這時候雖然沒有火苗但能看到紅色的亮點在隱隱的燃燒,就象灰燼中的余火 ,能保持很長時間不滅。需要點火時只要壹吹就能使它復燃,不過吹是很有技巧的,需要突然、短促、有力送氣量要大,我試過沒能吹著。
書上有說這東西用於夜行夜襲,演示的人告訴我說是用於以前抽水煙用的。可能是壹個軍用壹個民用吧。
那是磷以及壹些易氧物質,氣溫高的情況下,用嘴吹,或者快速甩,它就會與氧充分接觸而起劇烈反應而燃燒。道理還是很簡單的。不神秘
真正的火折是壹中極容易被點燃的草紙,鄉下從前多是用來點煙什麽做火引的。
火折(摺)子
火鐮子、火石、火折子是壹套,火折子是易於攜帶之簡便照明和取火用具。火折子制作方法是以白(紅)薯蔓浸水中泡濃,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蘆葦纓子再捶,曬幹,加硝、硫磺、松香,樟腦等,折成長扁筒或擰為繩,晚間燃之似無火放在竹筒裏,用時取出壹晃即燃。
問題三:古人用什麽制造蠟燭啊 蠟燭
開放分類: 生活用品、工藝品、照明
目錄
? 基本介紹
? 主要分類
? 歷史發展
? 原料成分
? 相關習俗
蠟燭 là zhú
基本介紹
[編輯本段]
蠟制的固體照明用品,通常做成圓柱形,中有棉紗芯,稱為燭芯,燃點紗芯以發光。普通蠟燭的外觀為圓柱形、固體、乳白色。不管何種蠟燭都是手感滑膩,難溶於水,密度比水小。
蠟燭常與燭臺搭配用以起到裝飾的作用,另外有些容器同樣能夠起到燭臺的作用,比如像放飄蠟的玻璃器皿,點蠟熏精油的小香爐,經過處理的竹筒等等。目前燭臺除了為蠟燭服務以外,更多的也作為家裝擺設的壹部分。
主要分類
[編輯本段]
蠟燭生產的種類有很多,按照使用目的壹般可以分為日用照明蠟燭(普通蠟燭)和工藝品蠟燭(特殊用途蠟燭)兩大類。照明蠟燭比較簡單,壹般就是白色的竿狀蠟燭。工藝蠟燭又可細分很多種,首先又可分為果凍工藝蠟燭和薰香工藝蠟燭兩類。壹般因加入配料而顯各種顏色(如生日蠟燭),形狀也因需要做成各種形式(如螺旋狀、數字形等),可融新穎性、裝飾性、觀賞性、功能性於壹體。
另外,蠟燭也可分為粗面蠟和光面蠟兩種,壹般粗面蠟帶有味道,上面有壹層白霜,不同的粗面蠟會帶來不同的氣味,比如在臥室就可以放壹些熏衣草味的蠟燭,起到催眠、鎮靜的作用,在衛生間可以放海洋氣味的蠟燭,夏天還可以放壹些松味的蠟燭驅趕蚊蟲;而光面蠟沒有味道,蠟體表面很光滑,容易做出很美的造型。
蠟燭按照形狀壹般可以分為擠壓圓柱蠟、尖竹蠟、火炬蠟、飄蠟、圓頭蠟、平頭蠟等,顏色也有很多種。這些蠟燭在使用時有些比較講究,比如尖竹蠟,適合在吃飯的時候插在燭臺上,擺在飯桌中間,特別在西餐中常用,如果家裏裝修是歐式風格,也可以擺放在客廳當作裝飾品。飄蠟常見於酒吧,在壹個容器器皿裏倒上水,把飄蠟放在水面上,它就浮在水面上,暗暗的燭光下別有壹番情調。飄蠟在年輕人的家中使用的比較多,特別是情侶間,燭光晚餐不僅可以用尖竹蠟,飄蠟也會帶來不錯的效果。
另外,同種蠟燭也分很多尺寸,比如擠壓圓柱蠟就有四個尺寸:8×25厘米,8×20厘米,7×15厘米,7×10厘米。
歷史發展
[編輯本段]
現在壹般認為蠟燭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壹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捆紮在壹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傳說在先秦上古時期,有人把艾蒿和蘆葦紮成壹束,然後蘸上壹些油脂點燃作照明用,後來又有人把壹根空心的蘆葦用布纏上,裏面灌上蜜蠟點燃。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蜜蠟可能是今日所見蠟燭的雛形,在西方,有壹段時期,寺院中都養蜂,用來自制蜜蠟,這主要是因為天主教認為蜜蠟是處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蠟視為純潔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壇上。從現存文獻看,蜜蠟在我國產生的時間大致與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時代(公元710~784年)從我國傳入這種蠟燭的。
蠟燭的普及經歷了壹個很長的歷史時期,《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朝時南越向高帝進貢的貢品當中有蠟燭,有說法認為當時在寒食節禁火的時候君王賞賜給侯爵以上的官員、上品官員以蠟燭,說明當時的蠟燭極為稀少。到了南北朝時期蠟燭稍微應用得普遍了壹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層社會,而不是壹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時也記載了在晉州上貢時的貢品當中有蠟燭,另外唐朝的官員還專門設置壹個官員來管宮廷蠟燭。宋朝記載有當時和西夏的邊境貿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蠟燭。蠟燭作為外貿、對外交換的壹種東西,說明雖然當......>>
問題四:蠟燭在中國古代哪個時期開始使用 從東漢時期開始有的蠟燭 但是使用很少 主要是用油燈
看考古雜誌時偶然發現,似乎在五千多年前由埃及人攻明了蠟燭,中國人又是什麽時候用蠟燭的?起碼在古詩十九首的年代裏還是用油燈,這才忽然發覺中國上古似乎沒有蠟燭這個東西.漢代古書中壹般將蠟和燭分開論述,但很少蠟燭兩字連用.
大家看到中國漢代的青銅燈,在圓形的燈盤正中,常有壹枚長釘形的火拄,而根據它的有無,考古學上將漢燈分為油燈與燭燈兩大類。
查了半天的書,發現其實在漢代,燈分為油燈與燭燈兩大類,油燈的燈柱也叫”燭”。”燭”即燈柱要浸在脂裏;脂是動物油脂,當時還用植物油點燈。《齊民要術種.麻子篇》曰:“苴麻(即大麻的雌株)子黑,又實而重,搗治作燭,不作麻。”以上所說的“作燭”、“為燭”,都是指點燈,和蠟燭關系不大。
至於點燈的燃料,我看到考古雜誌提到”漢墓偶有黃蠟餅發現”,由此可見漢燈壹般的情況在盞內註油脂,但燃燈還可用蠟,蠟燈內的蠟是融化後作為油膏使用的.人們終於發現了實例,《西漢南越王墓發掘報告》中提到;至東漢晚期,在廣州漢墓中最先出現蠟臺。證明當時細長柱狀的蠟燭已進入照明用品的行列之中了。
終於,東漢晚期中國已有蠟燭,只是使用不普及,而且形狀和近現代的還有差別。再往上推,戰國秦漢時期是否已使用蠟燭,這是壹個尚未解決的問題了。文獻中提到蠟燭最早大約是在晉代。《晉書周顓傳》寫到有人“以所燃蠟燭投之”。《世說新語》有石崇“用蠟燭作炊”的故事。晉代以後文獻提到蠟燭的就多了。至於晉以前,還缺乏可靠的文字記載,實際只有少量的考古資料,比如上面提到的考古資料;
中,”寇準自少年富貴,不點油燈.尤好夜宴聚飲,雖寢室亦燒燭達旦.每罷官去後,人至官舍,見廁混間燭淚在地,往往成堆.”可見至宋,仍是油*燭貴.
有篇文章說:《西京雜記》有“閩越王獻高帝.....蜜燭二百支”之說,認為“蜜燭即蠟 燭”,但吾以為終屬孤證,何況《西京雜記》的記載是只能作為參考的。
再看蠟燭的原料,有黃蠟、白蠟等多種。黃蠟是蜂蠟,白蠟是白蟻蟲分泌的蠟。白蠟的利用壹般認為起自唐代,也有人考證始於漢魏,上面提到的“漢墓偶有黃蠟餅發現”為物證,所以蜂蠟的利用要比白蠟為早。《神農本草經》、張華《博物誌》、陶弘景《名醫別錄》中都有關於蜜蠟或蜂蠟的記載,當作藥用。由此看來,東漢時期已使用的蠟是蜂蠟。不過大概數量還不多,使用也不普遍,所以燈燭仍用脂膏制作,要不就在脂燭外掛壹層蠟以減少燭淚,或在脂膏中摻少許蠟。有資料表明以脂膏為燭,熔點是比較低的,因此當時的燭比較粗短。這可能就是為什麽漢畫像石中的燭燈的燭都較粗短,而沒有像唐李壽墓壁畫中所描繪的那種細細長長的形狀。
問題五:蠟燭是從石油中提取的,那古代的蠟燭是怎麽制造的? 蠟燭的原料,有黃蠟、白蠟等多種。黃蠟是蜂蠟,白蠟是白蟻蟲分泌的蠟。
所以不壹定都是從石油中提取的
問題六:古代是不是有特定擺放蠟燭的東西?叫什麽的? 是燭臺嗎?應該是燭臺吧照明器具之壹,指帶有尖釘或空穴以托住壹支蠟燭的無飾或帶飾的器具,有些容器同樣能夠起到燭臺的作用,比如穿放飄蠟的玻璃器皿,點蠟熏精油的小香爐,經過處理的竹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