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中描寫的閨中的女兒家多半是自戀的,在她愛上壹個人以前。她先迷戀的人是自己,她最好的閨友是鏡子。最有名的鏡子是壹條叫做若耶的小溪吧,那個在溪畔浣紗的姑娘美麗的倒影把魚兒都羞得潛到了水底,留下了千百年說也說不完的故事。
銅鏡在古代用以梳妝照面和照妖辟邪,現存最早的銅鏡出土於殷墟的婦好墓,想必壹個協夫出征的女子英雄心底也是極愛美的,更不要說世間平凡的女子了。在西漢年間,人們就開始用銅鏡作為男女愛情的表記、信物,取“心心相映”之寓意。生前互相贈送,“朝夕相伴”,死後隨之埋入墓中,以示“生死不渝”。
唐蘇鄂《杜陽雜編》裏有壹個“破鏡重圓”的故事,記述了南朝樂昌公主與駙馬徐德言歷經了磨難與悲歡後終得相聚。現今仍常用以比喻夫妻失散後重逢或離異後重歸於好。宋代黃堅《沁園春》裏寫:“鏡裏拈花,水中捉月,覷著無由近得伊”。不由得讓人想到《紅樓夢》裏那壹場鏡花水月的夢境,那壹場深深的無望的愛情。
褻衣
古代女子的內衣最早被稱為“褻衣”。“褻”意為“輕浮、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是回避和隱諱的。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史料見於漢朝。古代女子內衣蘊藏著不盡的昔日情懷,“前圓後方,前短後長,這是應和天地人合壹的傳統理念;過腰、胸、肩等分別系帶,是為了在流動中達到不同的‘塑身修形’效果。袋口的拼接處,必須繡上小幅圖案來遮住線的結點,保持畫面完整,這便是所謂‘出境生情’”,且匯聚了繡、縫、貼、補、綴、盤、滾等幾十種工藝,用以表達不同的主題。可惜有些工藝,今天已經失傳。
《紅樓夢》六十五回寫尤三姐“松松挽著頭發,大紅襖子半掩半開,露著蔥綠抹胸,壹痕雪脯”和賈珍、賈璉兩個牛黃狗寶喝花酒,洋洋灑脫、嬉笑怒罵,把兩個不知恥的男人耍了個夠。可等她日思夜想了五年的柳湘蓮冷臉出現時,她淚如雨下卻連壹句辯解的話也說不出來,惟有壹死表明心跡,可憐“揉碎桃花紅滿地,玉山傾倒再難扶。”
青絲情絲
青絲纓絡結齊眉,可可年華十五時;
窺面已知儂未嫁,鬢邊猶見發雙垂。
這是《竹枝詞》裏的句子,古代女子十五歲謂及笄之年,青絲的故事也就此開始,頭發是古代女子感情的載體,青絲,就是情絲。壹縷情絲,總是要以所愛的男子為寄托,猶如藤蘿之依附喬木。在古人筆記中傳世的愛情故事處處可見古代女子以秀發相贈、以身心俱陳的篤定情長,而這些故事大都以男人的背信收梢。剪下壹縷青絲當做信物贈給情人時,她並不知道那絲絲縷縷最終纏住的只是自己。有壹個上古時代的傳說:巴人首領廩君率船隊順清江西征,在鹽池與美麗的鹽水女神相愛,廩君把自己的壹綹頭發送給女神說:“結上它吧,我要和妳同生***死。”但廩君不願停止西征的腳步,女神戀戀不舍化做飛蟲攔住了他的去路想挽留他,廩君就在陽石之上壹箭射死了女神,女神死時脖頸上還纏繞著他送的頭發……“結上它吧,我要和妳同生***死。”
梳篦
中國自古便註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使頭發潔凈無塵、絲絲相現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插梳的習慣。春秋以前的梳子形制復雜、裝飾考究,但外形特征基本壹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壹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梳篦的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壹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化妝品
戰國時期的女子已開始鉛粉撲面、黛黑畫眉把自己變媸為妍。宋玉之《大招》中即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長袂拂面,善留客只。”之說。《韓非子》也雲:“故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當然,最有名的話還是出自《戰國策》中那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古代的妝粉,有兩種成份,壹種以米粒研碎後加入香料而成,故粉字從“米”,從“分”。另壹種是糊狀的面脂,俗稱“胡粉”。因為它是化鉛而成,也稱“鉛粉”。
除米粉、鉛粉外,妝粉也有用其它物質制作的。如在宋代,有以益母草、石膏粉制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有以紫茉莉花籽制成的“珍珠粉”;在清代,有用滑石及其它細軟的礦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粉的顏色也從原來的白色增至多種顏色,並摻入了各種名貴的香料,使之更具迷人魅力。
古代和妝粉配套的主要化妝品是胭脂。胭脂亦作“焉支”、“燕支”,它是壹種紅色的顏料,也是妝面的主要用品,類似今天我們用的腮紅。
手帕.穿心合
現在已經沒有多少女孩子用手帕了,而手帕於古代的女子是首飾壹樣的閨私,它通常被疊成同心方勝掖在臂釧裏。手帕是體己而溫暖的,因此古代女子結拜金蘭姐妹也稱“手帕交”。在手帕的壹角綴上圓環其余三角從中穿過,即稱“穿心合”,裏面裝著的或許就是壹場女兒家的心事。《紅樓夢》第二十四回寫癡女兒小紅遺帕惹相思,最終成就了壹段情緣。這壹塊小小的方巾曾在幾千年啞默無聲的女性世界裏傳遞了多少情感。漫訝青衫易濕,紅綃更是沾滿了淚,唐代李節度使姬的詩《書紅綃帕》中寫到:
囊裹真香誰見竊,絞綃滴淚染成紅。
殷勤遺下輕綃意,好與情郎懷袖中。
身心並陳的思念就是如此真切的淚如雨下,貞順自守、寂寞無聲的時光裏,尺素綾帕承載了古代女性蘊籍綿長的相思和離愁,壹程又壹程山高水長的等待……
合歡被
亦作“ 合懽被 ”。織有對稱圖案花紋的聯幅被。象征男女歡愛。《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文采雙鴛鴦,裁為合懽被。” 唐 白居易 《庾順之以紫霞綺遠贈以詩答之》:“不如縫作合歡被,寤寐相思如對君。” 唐 溫庭筠 《織錦詞》:“為君裁破合歡被,星鬥迢迢***千裏。”
《紅樓夢》作者曾很細致的描寫過探春的閨房:“三間房子並不曾隔斷。當地放著壹張花梨大理石書案;案上磊著各種名人法帖,並數十方寶硯。各色筆筒筆海內插的筆如樹林壹般。那壹邊設著鬥大的壹個汝窯花囊,插著滿滿的壹囊水晶 的白菊花。西墻上當中掛著壹大幅米襄陽煙雨圖,左右掛著壹幅對聯,乃是顏魯公的墨跡。”
關於古代服飾的
(中國服飾簡史):
/culture/fushi/fsjs.htm
另:還有壹個關於官員服飾文化的:
/question/27961290.html?fr=qrl3
關於古代錢幣方面的
/question/15766386.html?si=3
/question/35586435.html?si=1(鑒別古錢幣的)
關於女性發式,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question/16038147.html?fr=qrl3
中國古代書案用品欣賞
轉自/f?kz=329910767
禮俗,古代用品
壹,冠禮
周代貴族男子二十歲時,由父親在宗廟為其主持冠禮.行禮前通過占筮選定加冠的日期和來賓.行禮時由來賓加冠三次:首先加緇布冠,表示從此有了統治別人的特權;其次加皮弁,表示從此要服兵役;最後加爵弁,表示從此有權參加祭祀.向來賓敬禮後去見母親,又由來賓取"字",然後去見兄弟姑姊,最後戴禮帽穿禮服帶禮品去見國君,卿大夫,鄉先生.主人向來賓敬酒贈禮品後,冠禮結束.
男子加冠後可以娶妻.女子十五歲時行笄禮,結發加笄,在頭上盤成發髻,表示年屆成人,可以結婚了.
禮 俗
緇布冠
皮 弁
爵 弁
笄 禮
二,婚禮
春秋時代,諸侯娶壹國之女為妻(嫡夫人),女方以侄娣隨嫁,此外還有兩個和女方同姓的國家送女兒陪嫁,也各以侄娣相從.通稱為"媵".到了戰國,便沒有媵的制度了.
古代女子出嫁叫"歸",出嫁的女子以男家為家.
古代的婚禮從訂婚到結婚有六種程序,叫"六禮":
1.納采,男方向女方送點小禮物(壹只雁),
表示求婚.
2.問名,男方問清楚女子的姓名,以便回家
占蔔吉兇.
3.納吉,在祖廟蔔的吉兆後到女家報喜,也
要送壹定的禮物.
4.納征,這等於宣告訂婚,要送比較重的
聘禮,即致送幣帛.
5.請期,選定完婚吉日,向女方征求同意.
6.迎親.其中納征和迎親是最重要的.
三,葬禮
在古人的觀念中,人死後靈魂不滅,所以要舉行壹定的儀式,使靈魂得有好的處境.
人將死時,用新絮放在臨終的人的口鼻上,看是否斷氣,這叫"屬纊".
人初死,要遣人上屋頂向北方為死者招魂,這叫"復"
"復"而不醒,然後辦理喪事.先給死者沐浴,然後給死者裹上衣服,叫"小斂",置入棺材叫"大斂".
斂時死者口中必須放進米或玉,叫"飯含".
入斂後停喪待葬叫"殯",出葬叫"出殯".
送葬規矩是白衣執紼,紼是拉柩車的繩子.執紼的原意是親友幫助拉車,實際上只是形式.
四,祭禮
古人對祭禮是非常重視的,與戰爭壹起被列為國家的兩件大事.祭禮的名目和禮儀極其繁多,不能壹壹敘述,下面僅據《周禮》簡單介紹周代的大祀,中祀,小祀.
大祀是指立天地宗廟,用玉帛和純色的牲加在柴上焚燒使煙氣上升來祭祀昊天上帝.
中祀是指立日月星辰,用牲和幣分布在柴上焚燒使煙氣上升來祭祀日月星辰.
小祀是指立風師雨伯等,用牲加在柴上焚燒使煙上升來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伯等.
另外,用血滴在土上來祭祀社稷,用牲與玉幣埋在地下或水中來祭祀山林川澤,用劈割過的牲來祭祀山林川谷丘陵和萬物的小神.祭祀先王,春天叫祠祭,夏天叫禴祭,秋天叫嘗祭,冬天叫 祭.四季祭祀先王時由大宗伯主持,王,後及大臣都要參加,是極其隆重的.
古代用品
古代食器
簋(gui),形似大碗,人們從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fu),是壹種長方形的盛裝食物的器具,用途與簋相同,故有"簠簋對舉"的說法.
豆,像高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後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了.
盂,盛飲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圓形之足.盆盂,均為盛物之器.
案,又稱食案,是進食用的托盤,形體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進食時常"舉案齊眉",以示敬意.
簋
簠
豆
盂
匕,是長柄湯匙;
俎,是長方形砧板,兩端有足支地.
箸,夾食的用具,與"住"諧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諱故取反義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個"竹"字頭為"筷",沿用至今.
匕
俎
箸
古代炊具
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後開始用青銅制作.鼎腹壹般呈圓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說;鼎的上沿有兩耳,可穿進棍棒擡舉.可在鼎腹下面燒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別較大.
鑊是無足的鼎,與現在的大鍋相仿,主要用來烹煮魚肉之類的食物
甑,是蒸飯的用具,與今之蒸籠,籠屜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後用青銅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許多孔眼,置於鬲或釜上,甑裏裝上要蒸的食物,水煮開後,蒸氣透過孔眼將食物蒸熟.
鬲與鼎相近,但足空,且與腹相通,這是為了更大範圍地接受傳熱,使食物盡快爛熟.鬲與甑合成壹套使用稱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體積比鼎小.
鼎
鑊
甑
甗
鬲
古代酒器
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稱,作為專名是壹種盛酒器,敞口,高頸,圈足.尊上常飾有動物形象.
壺,是壹種長頸,大腹,圓足的盛酒器,不僅裝酒,還能裝水,故後代用"簞食壺漿"指犒勞軍旅.
彜,卣(you),累(lei),缶(fou),都是形狀不壹的盛酒器.
爵,古代飲酒器的總稱,作為專名是用來溫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溫酒.
角,口呈兩尖角形的飲酒器.
觥(gong),是壹種盛酒,飲酒兼用的器具,像壹只橫放的牛角,長方圈足,有蓋,多作獸形,觥常被用作罰酒
樽
壺
觥
爵
角
晨肇寧角
杯,橢圓形,是用來盛羹湯,酒,水的器物.杯的質料有玉,銅,銀,瓷器,小杯為盞,盅.
卮,也是壹種盛酒器,《鴻門宴》中有"卮酒安足辭"之句.
杯
卮
古代家具
床,是席子以後最早出現的家具.壹開始,床極矮,古人讀書,寫字,飲食,睡覺幾乎都在床上進行.
魏晉南北朝以後,床的高度與今天的床差不多,成為專供睡覺的家具.
唐宋以來,高型家具廣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幾,長案,櫃,衣架,巾架,屏風,盆架,鏡臺等,種類繁多,品種齊全.
各個朝代的家具,都講究工藝手法,力求圖案豐富,雕刻精美,表現出濃厚的中國傳統氣派,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壹個組成部分.其獨特風格與樣式,對世界不少國家產生過深遠影響.
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樹葉編織而成,後來大都由蘆葦,竹篾編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見席子的應用是很廣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