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古代神童的故事文言文

古代神童的故事文言文

1. 古代神童的故事

所謂神童,就是指才賦出眾的兒童,在詩文、音樂或某些技藝上的表現較同年齡的小朋友優越。

在我國古代,人們喜歡把那些幼而敏慧,少而老成的幼兒同壹般幼兒區別開來,把他們稱之為神童,以給予特別重視。自古以來,神童的故事就源源不斷,中國歷史上的神童也是層次不窮。

下面我們不妨來看看,中國歷史上才華出眾的十位神童代表。甘羅12歲為丞相甘羅(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楚國下蔡(今安徽潁上)人,從小聰明過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

甘羅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政治家。他祖父甘茂,是秦國壹位著名的人物,曾擔任秦國的左丞相。

“將門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導下,甘羅從小就聰明機智,能言善辯,深受家人的喜愛。後來、甘茂受到別人的排擠,被迫逃離秦國,不久就死於魏國。

甘羅十二歲時,就投奔到秦國丞相呂不韋的門下,做他的才客。當時秦國企圖聯燕攻趙,打算派大臣張唐出使燕國,張唐卻借故推辭。

呂不韋無計可施,那時年僅十二歲的甘羅,就對國事了如指掌,甘羅自告奮勇願去勸說張唐赴任。呂不韋開始不大相信他,甘羅理直氣壯地說:“從前項橐7歲就做了孔子的老師,我現在已經12歲了,妳就不能讓我試壹試嗎?”呂不韋只好答應了他的要求。

甘羅驅車去見張唐,說:“當年武安君白起就因為不服從應侯範雎的命令去攻打趙國,被應侯攆出鹹陽,死在杜郵。現在文信侯的權力比應侯大得多,妳違抗他的命令,看來妳的死期不遠了!”壹席話嚇得張唐乖乖答應出使燕國。

甘羅又征得呂不韋的同意,按照秦國擴大河間郡的意圖到趙國去進行遊說,他針對趙王擔心秦燕聯盟對趙國不利的心理狀態,大加攻心,說:“秦燕聯盟,無非是想占趙國的河間之地,您如果把河間5城割讓給秦國,我可以回去勸秦王取消張唐的使命,斷絕和燕國的聯盟。到那時妳們攻打燕國,秦國決不幹涉,趙國所得又豈止5城!”趙王大喜,忙把河間5城的地圖、戶籍交給甘羅。

甘羅滿載而歸,秦國不費壹兵壹卒而得河間之地,秦王就封12歲的甘羅為上卿,並把當年封給甘茂的土地賞給他。 由於當時丞相和上卿的官階差不多,民間因此演繹出甘羅12歲為丞相的說法。

由此可見甘羅的才智,不但同齡人不可比,就連壹般成人也不如,神童也!曹沖驚人的智慧在三國神童之中,名氣最大的無疑就是曹沖了。曹沖,曹操之子。

曹沖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天賦,理解能力很強,到5,6歲其才智便達到成人水平,留有曹沖稱象的典故,《魏書鄧哀王沖傳》還記載了壹件事,說當時曹操以大軍征天下,令行禁止,刑律非常嚴厲,這導致經常有冤案發生。有壹次,放在倉庫裏的壹副馬鞍被老鼠咬壞了,恰好那是曹操的。

倉庫管理的士兵嚇壞了,認為自己壹定在劫難逃,死定了。曹沖知道以後,就用刀把衣服弄了小洞,裝成是老鼠咬破的,壹臉愁容。

曹操見到以後,就問他怎麽了。他回答說:“大家都說,衣服被老鼠咬了,衣服的主人要遭遇不幸”。

曹操笑了笑說:“那都是瞎胡扯,根本不會有什麽幸與不幸的”。後來,那個倉庫管理的士兵還是如實地上報了老鼠咬破馬鞍的事,曹操壹下明白了曹沖的用意,笑了笑,便沒有再追究這件事了。

比起才高八鬥的曹植和玩弄權術的曹丕,曹沖的智慧可以說是驚人的。其實曹沖不僅有這類“小聰明”,而且“辨察仁愛,與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於眾,故特見寵異。”

經常利用他的智慧和地位來辦壹些救人性命的大事,據史書記載:“時軍國多事,用刑嚴重。

凡應罪戮,而為沖微所辨理,賴以濟宥者,前後數十”。

曹沖無疑是個天才,大概正因如此,才得到了曹操的喜愛,年紀很小,就被曹操選為繼承人。可惜他僅僅活到十三歲就患急病死去了。

元嘉神仙童子北朝時有個叫元嘉的孩子,因為能在同壹時間進行多件事情,被稱為神仙童子。元嘉曾做過這樣的表演:雙手均拿著筆,左圓右方的畫著,口中則壹字不漏地背誦文章,同時也能準確無誤地數著正在吃草的羊群數目。

他的腦子也沒有閑著,正構思著壹首五言詩,並用腳夾著筆把這首五言詩工工整整地寫在在地面的紙上。他同時做著這六件不同的事,每壹件都完成得非常好,目睹者無不驚訝萬分。

司馬光破甕救友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司馬光出生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於是便給他取名“光”,七歲時,“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從此,“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

“司馬光砸缸”的兒童故事,在當時的東京、洛陽壹帶就有人把這個故事畫成《小兒擊甕圖》廣為流傳。司馬光砸缸故事說的就是:有壹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裏玩耍。

院子裏有壹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壹不小心,掉到缸廠裏。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

別的孩子們壹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壹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裏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裏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沈著冷靜,機智勇敢,傳為千古佳話。老子年幼論禍福李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老子標準像想家之壹,是道。

2. 有關古代小神童的故事、

傷仲永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壹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

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

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壹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題上自己的名字。

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把他的父親當作賓客壹樣招待,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

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壹樣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壹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終成為壹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麽,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教育,能夠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壹、善於獨立思考 神童大都善於獨立思考,不盲從,能提出壹些獨到的見解。

據《兒世說》所記,神童嶽柱8歲時,觀其師何澄畫《陶母剪發圖》,畫的陶母家貧為待客人,剪發以換酒,嶽柱觀畫發現陶母手上戴著金釧,他就指著金釧問其師說:“此可易酒,何用剪發?”老師何澄大為驚奇。 清代著名學者戴東原10歲時老師對他說:“《大學》裏頭的章句是聖人孔夫子的言論由曾子記述下來的;其中也有曾子的言論,那是由曾子的學生記述下來的。”

戴東原聽了便問:“怎麽知道這是孔子的言論,由曾子記述的,那是曾子的言論,由曾子的學生記述的呢?”老師回答說:“那是先儒朱熹的註解裏說的。”戴東原納悶了,又問:“朱熹何時人?”老師說:“南宋時人。”

戴東原又問:“孔子、曾子何時人?”老師說:“東周時人。”戴東原又問:“東周和南宋相隔有多久?”老師說:“大概二千多年。”

戴東原更加疑惑:“既然相隔二千多年,朱子何以知孔子、曾子的事呢?”問得老師無言以答。 神童不但善於獨立思考,還能在此基礎上獨創解決問題。

據《兒世說》記,“司馬光公幼與群兒戲,壹兒墮水甕中,群兒警走,公取石破其甕,即得出。”“文彥博。

潞公,幼與群公擊球,球蹴入柱穴中,公以水灌之,球浮即出。”以石擊甕和以水灌穴,這是當時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但也是超出常規的解決辦法,其他幼兒或警走,或無以策對,而司馬光和文彥博卻能機敏、獨立地找到特殊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正是他們與壹般幼兒智能上的差異所在。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神童甘羅,十二歲時為秦相呂不韋的舍人。當時秦始皇想派臣張唐出燕國為相,聯燕伐趙,以開拓河間之地。

張唐對呂不韋說:“當初我為秦昭王伐趙,趙國十分怨恨我,曾說:誰要是能抓到張唐,賞百之地。今去燕,必經過趙國,所以我不能去。”

呂不韋聽了很不高興,但也未勉強他。甘羅問呂不韋:“君侯為什麽這麽不高興。”

呂不韋說:“我令蔡澤為燕國做事三年了,燕國將太子子丹作為人質入秦,我親自請張唐去燕國為相,他不肯去。”甘羅說:“我去請他。”

呂不韋叱責他說:“去!我親自請他都不肯,妳怎麽能行?”甘羅說:“大項橐七歲為孔子師,而我今已十二歲,妳可讓我去試試,為什麽要叱責我?”於是甘羅去見張唐,問張唐:“妳的功勞,可與武安君相比嗎?”張唐答曰:“武安君南面挫敗強大的楚國,北面威震燕國和趙國,戰勝攻取,破城陷邑不知其數,我不如他。”甘羅說:“在秦國,應侯與文信侯(呂不韋)誰的權力大?”張唐答:“應侯不如文信侯。”

甘羅說:“應侯想攻打趙國,而武安君從中阻撓,因而離開鹹陽七路而立死於杜郵。今天文信侯親自請妳去燕國為相,而妳不肯去,我不知妳將死於何處。”

張唐便答應去燕國。張唐出發後不幾日,甘羅對文信侯呂不韋說:“請借我五輛車,為張唐先報趙國。”

文信侯呂不韋乃入奏秦始皇說:“昔日甘茂的孫子甘羅,雖然年少,但是名家的子孫,對其才能諸侯都有所耳聞。今張唐稱病本不想去燕國,由於甘羅前往說服而去了。

3. 描寫“神童”的文言文有哪些

描寫“神童”的文言文有:《傷仲永》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 世隸耕。

仲永生五年, 未嘗識書具, 忽啼求之。 父異焉, 借旁近與之, 即書詩四句, 並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傳壹鄉秀才觀之。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邑人奇之, 稍稍賓客其父, 或以錢幣乞之。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 明道中, 從先人還家, 於舅家見之, 十二三矣。

令作詩, 不能稱前時之聞。 又七年, 還自揚州, 復到舅家問焉, 曰 “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 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 賢於材人遠矣。

卒之為眾人, 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賢也, 不受之人, 且為眾人; 今夫不受之天, 固眾人, 又不受之人, 得為眾人而已耶?譯文:金溪縣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為業。

仲永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紙、墨、筆、硯等),(有壹天)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很詫異,從鄰家借來書寫工具給他,仲永立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

這首詩的意思是贍養父母、與同壹宗族的人搞好關系,傳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

同縣的人(對這件事)感到奇怪,漸漸地,(同縣的人)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父親,(有的人)花錢請方仲永作詩。他的父親以此認為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也已經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裏見到了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

讓(他)作詩,(他寫的詩)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回答說:“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說: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遠勝於壹般有才能的人。

他最終成為壹個平常人,是因為他受到後天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普通人,現在那些天生就不聰明,本來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能夠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作者簡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

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壹。

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4. 古代兒童聰明的文言文

1 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 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2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

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 表親戚乃通。

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

元禮問曰:「君與仆有 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 賓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 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韙大□(足叔)□(足昔)。 3 鍾毓、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

」於 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

」復問會: 「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栗栗,汗不敢出。」 4 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偷服藥酒。

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後 飲,會飲而不拜。

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 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 柳宗元《童區寄傳》 ?si=2。

5. 有關古代小神童的故事、

孔融讓梨 據劉義慶所編《世說新語》中所記,年僅十歲的孔文舉,隨父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很有名氣,官拜司隸校尉。登門拜訪的人都很有才能,需稱為其表親才得以進。當時文舉來到李府,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府的君親。”得入。見面後,李元禮便問他:“妳和我有何親戚關系?”文舉回答說:“過去,我的先人仲尼與妳的先人伯陽有師生之尊,所以我與妳有通世之好。”李元禮和賓客莫不為之驚奇。後來太中大夫陳韙到了,別人就把剛才的事告訴了陳韙,陳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說:“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甘羅十二拜相

《兒世說》記,詹金龍,五歲時皇帝召見,以果品賜給金龍。他對曰:“壹盂果子賜五歲之神童。”皇帝曰:“三尺草莽。”他對曰:“萬年天子。

李東陽,被舉為神童,入朝見皇帝,因人小跨不過門檻。皇帝說:“神童足短。”他對曰:“天子門高。”

何妥,八歲,顧良與他開玩笑說:“汝姓是荷葉之荷,為河水之河?”他答曰:“先生姓顧,是眷顧之顧,為新故之故。”

張玄之,八歲時缺齒。別人對他戲言:“君口中何為開狗竇?”他答曰:“正使君輩從此中出入。”

方仲永 江郎才盡

謝道韞也是吧,奇女子。

具體每個人的事,百度百科去找啊

6. 古代機智少年兒童的文言文

王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這段關於路邊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記載在《世說新語》上.這個哲理味濃郁的小故事,讓我們毫不猶豫地將王戎劃在神童的圈子裏.如果說曹沖的天分在於解決問題,那麽王戎的天分則在於觀察總結.

孔融

孔融十歲,隨父到洛陽,時李元禮有威名,登門者須雋才之士或有清譽,又或是中表親戚,閣人始肯通傳,孔融獨自到李府,向門官言道:“我是李府君親.” 門官為他通傳後請人府相見,李元禮問道:“君與仆有何親?”,孔融對日:“昔先祖仲尼(孔子)與君先人伯陽(老子)有問禮之誼,是以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此言出自壹個十歲幼童之口,李元禮及在座賓客莫不奇之.時有太中大夫陳韙後至,得聞此事,便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能佳.這倒是很常見的事,不過卻是對孔融的不以為然.沒想到孔融應聲答道:“想君小時,乃當了了.”

這裏用了壹個歇後手法,意思說陳韙現在是“大未必佳”.陳韙遭此反擊,大為尷尬,壹時語塞.壹個十歲的孩子,壹句話堵得名士張口結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實在令人贊嘆.

東吳君臣,壹直保持著壹種溫切的關系.孫權就經常和大臣開玩笑.諸葛恪六歲時,值東吳筵會,恪隨父諸葛瑾在座.諸葛瑾臉長,孫權令人牽壹驢來,用粉筆書其面曰:“諸葛子瑜”.眾皆大笑.恪趨至前,取粉筆添二字於其下曰:“諸葛子瑜之驢”.滿座之人,無不驚訝.權大喜,遂將驢賜之.又壹日,大宴官僚,孫權命恪把盞.巡至張昭面前,昭不飲,曰:“此非養老之禮也.”權謂恪曰:“汝能強子布飲乎?”恪領命,乃謂昭曰:“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鉞,未嘗言老.今臨陣之日,先生在後;飲酒之日,先生在前:何謂不養老也?”昭無言可答,只得強飲.權因此愛之,故命輔太子.

7. 古代神童的文章

司馬光七歲的時候就像壹個大人壹樣非常懂事,聽到老師講解《春秋》,非常喜愛,放學之後又為家人講他所學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內涵.從此書不離手,甚至忘記了饑渴,冷熱,壹心都撲到了書裏.

有壹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裏玩耍。院子裏有壹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壹不小心,掉到缸廠裏。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壹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壹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裏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裏的小孩也得救了。

8. 關於中國古代神童的成語和故事

甘羅十二拜相、江郎才盡

據《兒世說》所記,神童嶽柱8歲時,觀其師何澄畫《陶母剪發圖》,畫的陶母家貧為待客人,剪發以換酒,嶽柱觀畫發現陶母手上戴著金釧,他就指著金釧問其師說:“此可易酒,何用剪發?”老師何澄大為驚奇。據說,清代著名學者戴東原10歲時老師對他說:“《大學》裏頭的章句是聖人孔夫子的言論由曾子記述下來的;其中也有曾子的言論,那是由曾子的學生記述下來的。”戴東原聽了便問:“怎麽知道這是孔子的言論,由曾子記述的,那是曾子的言論,由曾子的學生記述的呢?”老師回答說:“那是先儒朱熹的註解裏說的。”戴東原納悶了,又問:“朱熹何時人?”老師說:“南宋時人。”戴東原又問:“孔子、曾子何時人?”老師說:“東周時人。”戴東原又問:“東周和南宋相隔有多久?”老師說:“大概二千多年。”戴東原更加疑惑:“既然相隔二千多年,朱子何以知孔子、曾子的事呢?”問得老師無言以答。

  • 上一篇:雙鴨山黃公館是什麽意思?
  • 下一篇:揭露古玩行業的欺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