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是在元朝十三年(1276)。元朝軍隊滅南宋後,回到揚州。丞相顏博下令部隊搜查行李,所得錢財全部鑄成元寶,歸還朝鮮。負責此事的賣錢官參照金代銀領的例子,制作了壹個重520兩的銀錠,命名為“揚州元寶”,獻給先祖忽必烈。當時的鑄錠呈鞍形,兩端有圓弧,中間有腰,形狀與南宋、金代的銀領十分相似。《揚州元寶》後世有出土,壹般約14.5厘米長,3厘米厚。背面刻有漢字“元寶”。
在中國的貨幣史上,銀的發現和使用晚於黃金。專家認為,這是因為銀礦往往與銅、鉛結合,冶煉分解技術難以掌握。所以說,白銀作為貨幣材料是漢武帝以後的事,鑄造成各種形狀作為支付的稱重貨幣,是唐宋時期開始的。
元人對白銀的認識,早在成吉思汗時代,當時蒙古與地中海沿岸的突厥斯坦等國有著密切的貿易關系,商隊往來也十分頻繁,交易中使用流行的花剌子模銀幣;進入中原後,白銀的貨幣職能得到了改善。雖然在元初,朝廷明令禁止人們流通和買賣金銀,但人們用白銀估價借貸、日常交易甚至支付勞動報酬,已經成為壹種慣例。
銀錢的重要性體現在政府建立紙幣制度後,以白銀作為資本,保證紙幣的發行。壹個顯而易見的現象是,紙幣剛開始使用時,是以兌換成銀錠來計算的。後來幹脆用元寶來衡量。這說明元帝國對白銀是非常喜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