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照鏡子。
古代用的鏡子現在不壹樣了。古代主要使用銅鏡。在銅鏡出現之前,古人用銅鏡來充當鏡子,所以鏡子也叫“鏡”。如《說文》曰:“獄能取明月之水,因能順行,故以之為鏡。”這驗證了我們的想法。後來銅鏡的出現取代了銅鏡的作用。銅鏡分為兩面,壹面平整光滑,用於器物,另壹面會鑄造各種題材的圖案和銘文,成為後來研究裝飾紋樣的重要資料。銅鏡從秦代開始建造,銅鏡的制作在《詩經》中有記載。
制作銅鏡有很多步驟。第壹步是做壹個毛坯,然後放入模具裏印出需要的圖案。最後,將印有圖案的鏡坯放入爐中加熱燒制。因為古人的工業條件不是很好,不能提供太高的溫度,所以古人會在鏡坯中加入壹定量的鉛。加入鉛後,銅鏡可以在不太高的溫度下制成。因為加鉛降低了對制造工藝的要求,銅鏡的生產量也增加了,有助於以後銅鏡的普及。因此,在很長壹段時間裏,銅鏡逐漸成為古人日常生活中需要的重要物品之壹。
銅鏡
因為秦朝是最早制作銅鏡的國家,所以秦國也有關於銅鏡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秦朝的統治者秦始皇。秦始皇在鹹陽宮放置了壹面銅鏡。這面銅鏡不是普通的銅鏡,而是壹面寬四尺、高五尺的大銅鏡,相當於寬130厘米,高140厘米。這面大銅鏡不僅大,還能照亮兩邊的人。據記載,從這面銅鏡上可以清楚地照出人的內臟,也可以從中看出別有用心的人。因此,秦始皇用這面銅鏡來考驗他的大臣和來訪的客人,判斷這些人心中是否有惡念。這個故事後來演變成壹個成語——秦鏡高高掛起,用來形容人們的期望,如官員的公正和廉潔。
銅鏡
歷史上有很多關於銅鏡的詩詞。唐太宗李世民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看到得失。”這句話壹直延續至今,仍然是很多人信奉的著名警句。鏡子不僅僅是用來反映事物的物件,更是從另壹個角度見證歷史。秦朝以後,使用銅鏡的人越來越多,相應的銅鏡制作也越來越精良。除了在銅鏡上印刷圖案和銘文外,還在上面鑲嵌金銀。到了隋唐時期,銅鏡的樣式也發生了變化,這時出現了帶柄方形的銅鏡。明代出現了玻璃制成的鏡子,與我們現在使用的鏡子非常接近。
銅鏡
從許多出土的漢代銅鏡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銅鏡背面有“方上作鏡”的字樣。原來,方上是漢代管理和采購宮廷所需物品的官署。“方上充當鏡子”指的是由皇室制作,專供皇室使用的鏡子。“方上充當壹面鏡子”不僅指皇權,還指質量和質量保證。漢代以後的南北朝時期,對銅鏡上的圖案進行了創新。當時人們購買銅鏡時特別註意銅鏡上的圖案,所以南北朝銅鏡上的圖案大多是象征吉祥的神獸。
銅鏡
我們都知道第二次見面這個成語,但是有人知道這個成語的由來嗎?《第二回》實際上講了壹個南朝陳國的故事。因為陳國日漸衰弱,陳國的太子徐德言怕妻子樂昌公主在國破時被搶走,就把家裏的銅鏡分成兩半,壹半給自己,壹半給妻子,並對妻子說:“如果我們之間有緣分,壹定可以用這面銅鏡再相見。
果然,陳國滅亡後,樂昌公主與丈夫分居,去了隋朝開國功臣蘇陽的家。盡管蘇陽對她很好,她仍然想著她的丈夫。後來到了正月十五,徐德言看到市場上有人在賣半面銅鏡,就去看看,而且是她以前送給妻子的那面,於是請人原諒:“鏡隨人走,鏡不還人。”沒有嫦娥的影子,月亮會在空中發光。
樂昌公主壹聽就哭了起來。蘇陽上前詢問,然後她被告知發生了什麽事。蘇陽聽後非常感動,於是派樂昌公主去見徐德言,兩人只是第二次,所以第二次後來被比喻為分開或分手後又復合的夫妻。
夫婦在被迫分離或破裂後的重聚
如今,照鏡子已經成為許多男女的日常行為。畢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誰都想在別人面前光鮮亮麗。但據統計,女生照鏡子的次數比男生多,這說明大部分女生對自己的長相並不自信。所以,在漂亮的同時增加自己的自信更重要。俗話說,心靈美才是真正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