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聽聞中國古法養金魚,歷來講究盆養,並以此為正宗,所以有的地方把金魚亦叫做盆魚。閑來讀明代張醜撰《朱砂魚譜》,記得文中寫道“朱砂魚,獨盛於吳中......此種最宜盆蓄,極為鑒賞家所珍。”“大凡蓄朱砂魚缸以磁州所燒白者為第壹,杭州宜興所燒者亦可用,終是色澤不佳。余常見好事者家用壹古銅缸蓄魚數頭,其大可容二石,制極古樸,青綠四裹。古人不知何用,今取以蓄朱砂魚亦似所得。”又讀清代句曲山農撰《金魚圖譜》“缸畜”壹章,文中寫到:“池畜之魚,其類固易養,但魚近土則色不鮮紅,故以缸畜為妙。缸以古沙缸為上,磁缸次之。缸宜底尖口大者,埋其底於土中。壹缸只可畜五六尾,魚少則食,可常繼,易大而肥。凡新缸未蓄水時,擦以生芋,則註水後便生苔而水活,且性不燥,不致損魚之鱗翅。若用古缸則宜;時時去苔,苔多則減魚色。初春缸宜向陽,入夏半陰半陽,立秋後隨處安置,冬月將缸斜埋於向陽之地,夜以草覆缸口俾嚴寒。時常有壹二指薄冰,則魚過歲無疾。魚恃水為活,凡缸畜者,夏秋暑熱時須隔日壹換水,則魚不郁蒸,而易大。若天欲雨,則缸底水熱而有穢氣,魚必浮出水面換氣急,宜換水;或魚翻白及水泛,水更宜頻換,遲換則魚傷。” 計成的《園冶》壹書中的“金魚缸”壹節,記述到“ 如理山石池法,用糙缸壹只,或兩只,並排作底。或埋、半埋,將山石周圍理其上,仍以油灰抿固缸口。如法養魚,勝缸中小山。”
由此看來,中國古法養金魚講究盆養壹說,此言不虛。
中國傳統的魚盆就是為金魚而生的了。魚盆是我國古老的養金魚容器,魚盆用自身的品質,盛裝著金魚之美,而美麗的魚兒又使魚盆充滿靈氣。魚盆與金魚,美魚與美器,相得益彰。華夏古人在欣賞著金魚之美的同時,也在追求著美魚美器完美統壹的境界。當柔美的金魚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創造、審美及文明,在魚盆中翩翩起舞的時候,魚盆也從簡單的盛魚容器向藝術品悄然演化。而當我們在欣賞這美器中的美魚時,已經感覺不僅僅是在賞魚,而是在體味著生命的清供。
華夏古人做魚盆的材料,采用石、陶、砂、瓷、和木等,制作設計無不奇思巧構,各盡其妙。石質的魚盆,是采用天然石塊雕琢而成,根據工匠的才藝,雕琢出各式祥和的圖案,質樸而天然,清代皇家園林中常點綴石盆數具,華美古樸異常,柔美的魚兒在其間舞動,剛柔相濟,渾然天成。此外還有用玉石雕刻的魚盆,據史料記載,宋徽宗曾在書房中用白玉石琢成魚盆,養紅金魚,現今古玩市場還有用岫玉,雕琢成金玉滿堂的造型的金魚盆,此中養金魚得金屋藏嬌質感,但是誇張的玉雕金魚造型,淺淺的魚盆,對於養金魚來說,終究不大適宜。陶質魚盆俗稱為瓦盆,呈圓形。曾經是老北京養魚主要容器之壹,由於盆的外壁燒制有凸起的虎頭紋飾,故又稱“虎頭盆”。由於滲水或者反潤,所以更適合庭院使用,陶質的盆的規格稱為“套”。砂質魚盆口大底小,曾經是華東華南地區常用的養魚容器,砂質的盆的規格稱為“號”。石質、陶質,砂質的魚盆有***同的特點就是有粗糙的內壁,粗糙的內壁成為壹個大菌床,為此,在沒有過濾器輔助的情況下,可以起到凈水的作用,比內壁光滑的瓷盆更容易養水,而當粗糙的內壁掛滿細滑的綠苔時,綠苔映紅魚,無論從觀賞還是從金魚的養護,都是理想境界。而瓷質魚盆較其它材質的魚盆質地更細膩,外觀也更華麗、精美,可根據陶瓷工藝制作出很多款式的魚盆,或青花、或粉彩、或茶末,畫工精美、工藝精良。是倍受青睞的養魚容器及家居裝點的器物。瓷質的盆的規格稱為“件”。木質魚盆俗稱木海,木盆壹般為圓形或橢圓形,用黃柏木制成,可根據需要制作合適尺寸,木海主要是養殖金魚的容器,比起上述材質魚盆,有體大質輕,盛水量大,不易破碎的優點,在京津地區較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