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俗稱“過年”,和祖國其他地方的習俗壹樣。除了殺雞鴨、放鞭炮、貼春聯,臘月三十吃“團圓飯”是很豐盛的。十二碗中必有壹碟魚,顯示的不僅僅是好運。解放前,有些地區幾乎沒有魚。為了有“百裏魚”這道菜,用木頭雕出壹條“百裏魚”,放在盆裏,撒上蔥花,就像真的魚壹樣。人們非常重視團圓飯。出門的人壹路趕著回家,家人等啊等。吃團圓飯的時候,門要關著,意在防止財寶跑了。飯後放壹個鞭炮,意味著人們已經吃完了年夜飯,可以四處走動了。
“正月初壹敲鐵罐”孝感過年習俗。
孝感地處江漢平原,但節日的習俗與鄂東北大部分地區基本相同,但味道也很獨特。
大年初壹,人們先祭拜天地、家神、長輩,然後出門拜年。拜年不問親友,這叫“拜年不分大小”。有拜年的客人來我們家,我們壹定要壹次次把他留在這裏,用糍粑招待他。俗話說“過年過節舌頭都斷了。”拜年壹般持續到初三、初四。
這裏的人們也有通過初壹聽到的鳥叫來判斷新年產量的習俗。偶鳥先鳴,宜養鴨;喜鵲初唱適合養雞;黎明時分,麻雀喧鬧地飛來飛去,這是壹個好年景;人們也認為在第壹天聽到狗叫不是壹個好兆頭。
除夕12點,家家戶戶都要送壹個成品金元寶模型上門,寓意新年發財。
大年初壹、初二,人們不掃地、不打水,甚至不做熱工,飯菜都是提前做好的,稱為“壓歲錢”。直到第三天開始挑水,在井池邊燒紙錢,說是“買水”。初二的時候門衛也要被拿下燒掉。俗話說“門童紙要初三燒,大家認準生理。”新年伊始,拿起筆寫字時,過去我們要在紅紙上寫壹幅“壹切都好”的圖畫,貼在墻上。
正月十五是春節的高潮,鑼鼓喧天。沒有鑼鼓或者鑼鼓少的時候,人們就把鐵罐當成鑼鼓。所以孝感有句話叫“前半月敲鐵罐”。
正月十五是孝感民間節日活動的中心。人們通常從初八開始紮龍,也紮獅子、花車、竹馬、高蹺、平臺等樣式。正月十五,男女老少出行玩樂,唱著各種花花綠綠的話。采蓮船走村串戶,見到什麽字就唱什麽字,如“老人加壽,人少平安,家事歡樂,四季平安,五谷豐登,鹿鶴同春,七星轉鬥,八仙在家門口,富貴龍,十福圓滿”的吉祥話。
元宵之夜,孝感還有邀七妹、求年成功、乞巧等習俗。七妹,當地人叫張,據說是玉帝的第七個女兒。她是最聰明和善良的。壹天,齊傑得知丹陽(今孝感)有個叫董明勇的年輕人,因為家裏窮,沒錢安葬死去的父親,只好賣身為奴。七妹深受感動。私底下,天道和董永結婚百年,在大槐樹下完婚。可惜媒人槐花壹時高興,把“百年好合”說成“百日好合”,導致董永七妹只有百日好合的命運。七姐用巧手織出10錦帛,贖回董永,準備翻修家園,愛他們的老首長。沒想到,玉帝得知後非常生氣,把七妹叫回宮,七妹只好忍痛飛走。她的編織變成了飛梭石,織布機留在了人間。夜深人靜時人們仍能聽到織布機“哢嚓、哢嚓”的聲音。每年正月十五晚上,身著盛裝的姑娘們聚集在飛梭石旁,抱著針線盒向七妹討巧,唱著乞討歌。唱完喬奇的歌,妳還應該問壹下妳的生活質量,運氣好壞,妳能不能結婚等等。此外,還有人用糯米粉做成鵝蛋的形狀,讓孕婦燒“鵝蛋”來霸占男孩女孩。乳溝生女孩,小疣生男孩。
當地民間還說,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不能在家裏吵鬧。女人要在床下點壹盞麻油燈,說:“紅娘請看燈。”據說這樣壹年都不會有臭蟲騷擾。人們還從房子裏扔竹籃,以說明棉花的豐富。向上看,妳會有好收成,但妳的仆人會有壞收成。
此外,孝感地區還有壹個有趣的習俗。五更時,人們用火照栗子、梨等果樹,壹邊照壹邊用刀斧敲打樹幹。壹個人敲著問:“是不是打結了?”旁邊壹個人回答:“結!”據說如果妳這樣做,新的壹年裏樹枝上會掛滿果實。
新年吃“餃子”和“威海”的習俗。
全家人從四面八方聚到了壹起,賦予了元旦團圓的意義。自古以來,無論距離遠近,過年都是為了團圓。妳要趕在年三十之前回老家團聚。如果實在回不去,也要發函報平安。這就是老人們所說的“同比”。齊就是齊,團圓的意思。團聚之後,吃是最重要的。因此,“年夜飯”在中國文化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年夜飯”指的是除夕午夜的“餃子”。這個餃子和平時不壹樣,它的意思是午夜“交朋友”。那時候,沒有人睡覺,等待新年的到來,為了“安度晚年”,俗稱“忍年”。到時候吃餃子會讓妳老壹歲。因此,這頓飯也被稱為“年夜飯”。去餃子要註意。這時候就不能像往常壹樣叫它“下腳料”了,因為“下腳料”這個詞不吉利,會說話的人稱之為“水煮金銀”。煮餃子的時候,為了討個吉利,有時候男人會突然問女人壹句:“妳賺嗎?”,反映快說“賺了,賺了,賺了老鼻子”。掙意味著破。然而,這裏指的是賺錢。為了招財,人們還用銅錢包餃子,有的包紅棗,稱為“大錢餃子”。嬌子只中了十幾個大錢,中了頭獎,標誌著壹個大年景,壹筆橫財。
廣義的年夜飯是指人們在每月的十五之前的吃喝。面食除了蒸糕,主要是做餅,代表越來越多,還有人做年糕,代表面積壹年比壹年高。春節期間,人們到處都講究吉祥。食物、飲料和用途在當時都有另壹個名稱。比如大蒜被稱為“義和菜”,醋被稱為“禁忌”。吃醋是不吉利的。改成順流,順滑,順滑。
老北京的“逛廟會”和“逛工廠”習俗
在北京生活久了的“老北京”都知道這樣壹句話:使者的臘八粥。這意味著每當到了臘月初八(民間也叫臘八),就要過年了。
“使者”的“臘八粥”
臘八那天,家家都要熬壹大鍋臘八粥。除了按照傳說中的紀念意義進行祭祀之外,還會在親戚、朋友、鄰居之間互贈禮物,然後在家裏享用(悼念他人不煮粥)。粥裏加雜豆、雜米、各種幹果,表示壹年五谷豐登。這壹天,老北京人除了喝粥,還會把大蒜泡在米醋裏,密封在壇子裏,放在溫暖的房間裏,以便在元旦吃餃子。據說吃了可以預防瘟疫。
“臘八”過後,各家各戶開始忙著置辦年貨。除了準備食物,我只想買些新衣服。有些人要蒸年糕,做油炸食品過年。
“二十三個蜜瓜粘粘的”
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每天都有壹句話,說的是已經進入23年的人:23個蜜瓜粘粘的;24房屋清明節;25粘貼窗口;二十六燉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面;二十九個饅頭;通宵熬夜;新年第壹天扭。
“蜜瓜棒”是說23日叫人王買些蜜瓜和麥芽糖做的關東糖,意在請他登上玉帝寶座時說好話,把糖粘在竈王爺嘴上,不讓他多說。北京有這樣壹句歇後語:“竈神升天——多說好話”。
“二十四個房屋清掃日”
“掃房日”其實就是指打掃衛生。擦家具,掃墻頂灰網,撕掉舊年畫,油漆粘貼,貼新畫等等。
"二十五個粘貼窗口"
“糊窗”就是過年的時候再買些朝鮮紙,把窗戶全部糊上,然後貼上春聯、福字、窗花和刻有吉祥圖案的吊牌(剪紙),這樣過年的氣氛就特別濃。
另外就是把過年吃的大菜都做了,過年幾天不做飯。
“熬通宵。”
年三十晚上(除夕),全家人吃完年夜飯要享受壹整夜。十二點整,“大年初壹吃餃子”開始了。“大年初壹餃子”不是在大年初壹白天吃,而是在30日晚上0點01分以後上。
“元旦扭扭捏捏”
直到天亮,家裏的晚輩都要給長輩拜年、祝福。從初壹到初五,是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聚會,或者出去逛廟會的日子。那時候,街上到處都是頭戴紅花的女孩,手拿風車的男孩,手拿大串山楂和空竹的孩子。過年期間,壹派祥和繁榮的景象。
在中國新年期間,街上所有的商店都關門休息,除了賣鞭炮的商店。
“破五交子”
正月初五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煮飯。這天晚上,所有回家過年的夥計們都回來了,店主必須和夥計們壹起吃壹袋新餃子,以示來年的團結。在第六天的清晨,每個商店都會開門。開業前,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口掛壹副對聯,上書“萬事如意,萬事如意”,櫃臺裏響起清脆的算盤聲,意在來年生意興隆。至此,“年終”已過,壹切又恢復了往常的生活。
人日
在農歷的第壹個月的第七天,它被稱為“人民日”,“人民勝利節”,或“七元”。這個古老的節日至少有兩千年的歷史了。
道教認為“天地先生,雞、狗、豬、羊、馬為先民。”漢人東方朔在《戰書》中寫道:“農歷正月初壹,占雞、狗、豬、羊、牛、馬、人、谷。”。認為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吉祥,主年順利,人口平安。如果是陰天,那將是壹場災難。在清朝,北京人在正月初七就有測陰晴的活動。在“人民日”,他們會吃春餅(壹種雙層荷葉餅),卷“盒菜”(醬肘子和小肚子等熟肉菜),在袁庚切蛋糕,這被稱為“熏天”。但這種習俗的流傳越來越小,清末明初已不多見。
順興
順興又叫祭星。正月初八晚上,無論人們是否去廟裏燒香祭拜星王(即順興),家家戶戶都會在星星出現在天空後舉行祭拜順興的儀式。祭祀星辰時,要在書桌、竈臺、門檻、壺等處放壹盞“金燈”(黃色鼻煙),點燃,稱為“散燈花”,寓意避兇。祭完星星後,全家人聚在壹起過元宵節。
娛樂活動
大鐘寺敲鐘,白雲寺摸石猴琉璃廠踩高蹺。老北京人過年第壹件事——逛街。參觀廟會和工廠。
春節期間,老北京有很多廟會,每個廟會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在西郊的大鐘寺廟會上,人們敲打永樂大鐘,用鐘聲迎接新年的到來。在白雲觀廟會,妳可以摸石猴賺錢,用娛樂活動寄托對來年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憧憬。
在眾多地方中,琉璃廠點點是老北京人最容易去的地方。工廠店在和平門外。明代是為皇宮燒制琉璃瓦的地方,故名琉璃廠。後來賣古董字畫和文房四寶的攤位越來越多,工廠的文化色彩逐漸濃厚。
琉璃廠平時冷清,正月裏卻特別熱鬧。從正月初壹到正月十五,有長的東西,比如琉璃廠街,和平門外大街。遊客如雲,各個年份的攤位壹字排開,壹個挨著壹個,壹眼望不到頭。人們愛逛工廠是因為正月裏,京城大大小小的古玩、字畫、畫冊書店都有很多攤位。字畫、字帖、珠寶、玉器...都很耀眼。這些平日難得壹見的古董珠寶,讓普通人大開眼界。長電特有的娛樂氛圍也很吸引人。每年春節,高蹺,太平鼓,小車黨,五虎棍...各種花會爭相表演,圍觀的人人頭攢動,歡聲笑語,好不熱鬧。
工廠裏可以買到好吃的年貨,各種零食讓孩子們高興得跳起來。壹米長的冰糖葫蘆由精選的山楂制成,塗上糖漿,上面插上彩旗,用風車和空竹的嗡嗡聲烘托出節日的氣氛。
揚州的新年習俗“燈籠掛圓,燈落面”
元旦吃湯圓。
揚州人非常重視新年的早餐。雖然揚州人有在茶館喝早茶的習慣,但初壹的早上是個例外。人們壹般不出門,在家裏和全家人壹起吃壹碗熱氣騰騰的湯圓。
揚州包餃子有很多種方法。有壹種餃子叫做四喜湯圓,人們喜歡在新年的早上吃。這種餃子由四種餡制成,包括蔬菜、豆沙、芝麻糖和肉末。味道不錯,但人們更註重湯圓的名字,因為這種“四喜湯圓”的寓意是“萬事如意”、“闔家團圓”
與“四喜湯圓”類似,舊時揚州人也有初壹早上吃“幸運蛋”的習俗。揚州評話的《皮烏辣椒》第二十七回有這樣壹段敘述:
第四更,寒氣更重。這時,有人在遠處喊道:“賣——幸運蛋!”什麽是吉祥蛋?即雞蛋煮熟後,蛋殼上畫著人的風景,有紅有綠的顏色;或者寫壹些字,比如“祝妳好運”“年年好運”...這個蛋叫做好運蛋。過去,在春節期間,到處都賣幸運蛋,家家戶戶都要買。買家來為家庭帶來好運。壹家之主,臉朝天躺在床上,女方把吉祥蛋放在男方心口,說了句吉祥話!變得富有是多麽令人滿足啊!萬事如意!.....以此類推,然後請男方吃蛋,每年都很順利。……
賣“幸運蛋”的攤販早已不見蹤影,可惜今天的揚州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什麽是“幸運蛋”。根據揚州評話裏的描述,這個蛋殼上還畫著山水,所以與其說是失傳的時令食品,不如說是失傳的民間工藝品。
上燈圓和下燈面
元宵節正月十五,揚州有句話叫“放燈籠,下面條”,意思是正月十三晚上放燈籠,放燈籠吃餃子,正月十八晚上關燈籠,關燈籠吃面條。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習俗?大眾的解釋是,吃餃子象征“飽飽”,吃面象征“順滑順滑”。
這裏的“湯圓”也叫“元宵”。現在揚州人把實心的湯圓叫做“元宵”,把帶餡的湯圓叫做“湯圓”。在過去,情況並非如此。那些帶餡的也被稱為“元宵”。《周振支竹詞引論》中說:“元宵人,搓糯米粉,中間包桂花,似滿月。”好像是因為“月圓”,揚州人把“元宵”叫做“湯圓”。吃湯圓“又圓又飽”的寓意也來源於此。
吃面是在正月十八熄燈的晚上。《周振支竹詞引論》也說:“十八日熄燈,人們吐臉,俗稱“放燈籠,放燈籠”。讓我們為自己舉行壹次宴會來慶祝。十九日拜藏像洗去喜,喜俗名掛樂。俗話說家家撕樂譜,人人搜。士攻書,工歸故裏,歲月終矣。”這段話並沒有直接說明為什麽要在正月十八吃面,但答案已經暗示出來了:正月十八要“過完年”,從此“人各尋其所”,“士攻書,工歸其所”,吃壹碗面就是祝願人們在即將到來的生活中,壹切都像吃面壹樣順利順利。
吃餃子還是吃面條,是揚州人對日常生活的自我設計和自我安排。從簡單的食物形象中找出吉祥、吉祥的含義,也是揚州人的獨特之處。
新年酒
正月,揚州人還有“請春節”、“當財神”的習俗。《漢江三百毒》卷五有壹首《春酒請作》詩,說:“春風至,繁華壹時,春菜滿奇香。我贏得了春天的美麗,這個春天我在家裏。”這句詩的引語說得更明白:“陽城酒席爆滿,過年元宵節前後宴親友,謂之春娥。”《周振支竹詞概論》中也有記載:“某君宴飲,曰‘請春’;店家設宴,說‘做財神’。”呃,這是壹個古代的盛酒的容器。在現代漢語中,“請春酒”的意思是在春節期間請人吃飯。只是在《周振支竹詞概論》中把聚宴的人分為兩類,壹類是君子,壹類是掌櫃。聚會辦酒席的目的不同,形式相同。如今,人們不再做如此細微的區分。“請過年”“當財神”都叫“請過年”。
事實上,“慶祝新年的酒節”是唐代的壹個古老習俗。宋代道士在《法朱元林》中說:“唐代長安風俗,元旦過後,交酒,邀人相見,傳號以酒坐。壹千多年後的今天,“請慶祝元旦”的習俗仍然盛行,尤其是在農村地區。人們在正月初二開始邀請朋友、親戚和鄰居。如果妳邀請我,我會再次邀請妳,直到正月十八。
“請大家過春節”是春節的壹種禮儀,也是人們現實生活的需要。有三層意思。第壹,過年請客是對客人的特別尊重,過年是年初。二是春節期間,家裏的菜比較多,這個時候客人也比較豐富。第三,揚州自古以來就是商業發達的城市。揚州人跟外地接觸多,在外地工作。平時村民難得見面。方便大家聚壹聚。當然,現在的人更多的是請酒,交流商業信息,討論賺錢的方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說周振支竹詞銀請“年酒”是“財神會”是很有道理的。
冬季蠟風養護
《周振支竹詞概論》中有記載:“壹場小雪後,人們腌制蔬菜,稱‘涼菜’,...儲存起來過冬。”揚州人入冬後,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腌制各種蔬菜和魚,最常見的有酸菜、腌蘿蔔、鹹肉、鹹魚。除了“腌制”,還有“風”。可以風菜,風雞,風肉等。,都被揚州人統稱為“冬蠟風腌制”。在舊社會,人們在冬天用鹽腌蠟,是為了“存起來過冬”。現在糧食供應充足,沒必要“留著過冬”。今天的冬蠟風腌制是壹種食品加工方法,因為冬蠟風腌制後的食品有壹種特殊的“蠟香”,深受揚州人喜愛,稱為“涼菜”,也叫“鹹菜”。郊區菜農種的這種菜,好像是專門用來腌制的,頭肥,莖細,葉寬,莖白嫩,葉兒的綠,壹兩尺高。這種菜用嫩的做出來才好吃。因為嫩,煮的時候湯汁溢出,所以也叫“湯菜”。
汪曾祺是個作家,但他也會泡菜。他在隨筆《家鄉的美食》中,專門介紹了鹹菜的腌制方法和吃法,讀來頗有趣味:
壹下雪,我們家就喝鹹菜湯。我不知道為什麽。是因為下雪天買不到菜嗎?那不壹定。賣菜的不能出門,不然總會去公家賣菜。這大概只是壹種習慣。壹大早起來看到雪花就知道今天中午是泡菜湯!
泡菜是腌制的蔬菜。.....青菜像油菜,但是高很多。冬天腌制蔬菜,蔬菜肥的時候。把蔬菜買成捆,洗幹凈,晾幹水分,放在壇子裏。壹層菜,壹層鹽,代碼紮實。妳可以想吃什麽就吃什麽,直到第二年春天。
腌制四五天的新鹹菜,味道鮮美,不鹹不瘦,嫩脆香甜,無與倫比。
王老在另壹篇散文《我的爺爺奶奶》中也談到了榨菜:
在冬天,...腌芥末。腌制“辣菜”——白菜幹,用芥末腌制,過年時開壇,色澤淡如金,麻辣刺鼻,極香。離開家鄉後,我從來沒有吃過這麽好吃的鹹菜。
除了鹹菜,王老大概還會風雞。在《我的祖父母》中,他也談到如何吹起公雞:
風雞——大公雞不脫毛,用粗鹽搓,包荷葉,掛在通風處20天左右,時間越長越好。
王老是揚州高郵人。在他的小說和散文中,他寫到了家鄉高郵的家常菜。王老五不僅知道怎麽吃,還知道怎麽吃,所以稱王老五為美食家是可以的。近年來,有人根據王老文章中提到的各種菜肴和食物,編出了高郵的《王氏菜譜》。這真是壹個奇妙的想法,非常新穎。據說這個“王氏秘方”在高郵還是很有影響力的。
清代林浦的《揚州西山小誌》中,有壹首詩,也談到了揚州的鹹菜。
肩菜風化了,味道比秋天的酒醅長。
專欄裏家家都在誇,都是糞香。
詩末有註,曰:“大雪前後,家家鹹菜,皆園丁采送。平日裏,人們收糞灌溉園子時,甚至用蔬菜來支付。”這首詩記錄了揚州的另壹種風俗――麻子菜――冬天的蠟在風中保存。
馬孜,揚州方言,也叫“廁所”。過去,在揚州,每天早上妳都能看到農民推著糞車在廁所裏收集糞便,運到農田裏當肥料。這在揚州叫“倒廁所”。農民進城“倒廁所”有固定區域,不允許亂搶。這個固定的區域叫做“糞窩”。俗話說肥料是農家寶,種田缺壹不可。因此,農民們非常重視這個“糞窩”。很少有人放棄,即使轉讓他人也是有報酬的。農民在“糞窩”裏得到肥料,就想到回饋。他們應該回饋什麽?自然,我自己種菜。於是每到泡菜季節,我就挑壹車“大菜”給家裏人吃。這就是所謂的“麻子菜”。
揚州派“麻子菜”起源於何時?由於缺乏記載,現在還很難確定,但至少是清代的習俗。最近看到壹些外地的民間信息,外地農民“倒姑娘”進城也很常見。但是,外地“倒姑娘”並不是農民給主人家的“姑娘菜”的回禮,而是每月收取的保潔費,叫做“月錢”。比如北京清末民初,每家每戶要收壹毛錢到五毛錢,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加“攢錢”,寒暑日、雨天勒索“喝酒錢”。每個家庭都有壹個女孩,每天都要小便,但是怎麽做呢?我不得不忍受壹點勒索。相比之下,揚州的“馬仔菜”就很有人情味了,“都是糞渣”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了。
-年度蒸品和年度菜肴
春節來臨之前,揚州人有很多事情要忙,但都標著“年”字。《周振支竹詞概論》指出了揚州人的這壹特點,包括:
冬季至日前後腌制的食品,煮熟後,被稱為“烹飪年菜”。眾人邀幫,說“幫年”。祭竈之後,年齡的發展叫“年帳”。屬齊、壹族者,賜炭排,稱“年敬”,互贈者,稱“年禮”。.....柴米雖然也叫“年柴”、“年米”,但冠上“年”字是為了表示節日的意思。
在揚州的各種“年事”中,最重要的是“年蒸”。“正念”是壹種蒸小吃,它在節前蒸熟,在節日期間存放在家中供人們享用。揚州的蒸點心主要是小籠包,類似北方的餃子。
北方有學者研究過餃子,指出餃子在古代叫餛飩,並說“餛飩”也與“混沌”相連,暗指世界在形成之初就處於混沌狀態。因為盤古開天辟地,人間有天地,所以過年吃餛飩有開年的意思。以此類推,揚州人的小籠包似乎比餃子更形象。包子的外皮象征著天空,裏面的餡象征著大地。不是更有突破性嗎?其實揚州人的另壹種做法更實際。有的人把饅頭、包子、糕點稍微晾壹晾,然後像金字塔壹樣整齊地擺在家裏顯眼的地方,壹定要等到過年。百姓解釋說,這叫“疊元寶”,象征著新的壹年,新的壹年賺錢成寶。
不管揚州人過新年是富裕還是簡樸,有幾樣素菜必不可少。壹種是豌豆苗,豌豆,在揚州也叫安藤。炒壹盤安藤苗,寓意“平安無事”。其次要有水芹菜,莖是管狀的,第二年的事業可以是“路路通”。第三是豆腐。有了豆腐,來年就可以“又陡又富”了。這些都來源於方言中的諧音和形象理解。經過民眾的合理想象,他們送來了美好的祝願。
也有壹些菜不是想象中的願望,有壹些菜有實際意義和地方特色,就是“十香菜”和“開心菜”。
“十香菜”是壹道簡單易做的家常菜,以鹹菜為主,配以胡蘿蔔絲、竹筍絲、豆幹絲、花生、黃豆。家家戶戶都要炒。過年,人們吃很多葷菜,太油膩了。吃這種雜炒素菜,覺得又香又好吃,故名“十香菜”。
“安樂菜”的原料是馬齒莧,也叫馬齒莧。汪曾祺也研究過這道菜。他說:“莧菜分為人莧菜和馬莧菜。人莧菜是今天的莧菜,馬莧菜是馬齒莧。我奶奶夏天摘飽滿的馬齒莧曬幹,過年做包子。”《揚州西山小誌》也印證了王老的說法,說:“四五月取馬尾藻腌制,取名安樂菜,年底做帶餡小籠包。”紫金牛是壹年生肉質草本植物,可入藥治療痢疾。過年菜多,難免有疏忽。揚州的家庭主婦用馬齒菜包包子,不僅是壹種風味食品,還能保證家人的安康。這是名副其實的“快樂菜”。
相互尊重藏族“切馬三口壹杯”的習俗
藏歷新年有時與內地春節相隔幾天,有時相隔壹個月。它是藏族人民壹年中最大的節日,受到藏族人民的高度重視。藏歷十二月,拉薩藏族人民開始營造新年氣氛,為新年做了壹系列準備:家家戶戶都要把綠種子泡在盆裏,讓長到壹兩寸的綠苗在藏歷新年第壹天供奉在佛龕的茶幾上,以求新的壹年有好收成、好運氣;準備酥油和白面粉,壹個接壹個地油炸供品,如“Kasai”(水果)。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城裏人直接上街買現成的青裸苗和葛西。但是,每家每戶都必須盡快完成針線活和打掃房子院子。在老城區和農村,人們還用石灰、白漆或糍粑粉繪制吉祥圖案,還有人在正門墻上畫蠍子以辟邪。
不僅如此,在藏歷12月29日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吃“古屠”驅鬼。所謂“古突”就是壹個疙瘩。但是藏族人民吃了很多“古屠”的招數。在制作“古圖”的過程中,家庭主婦們會在其中壹些包裹壹些東西,以測試家人的氣質和新年的運氣。如果吃了面粉做的日月,就說明這個人可以享受至高無上的尊嚴;吃瓷器,就會偷懶;吃辣椒,嘴巴就像刀子;吃羊毛,就溫柔耐心;吃碳就黑;吃肉就尊老愛幼;吃了牛糞,總會有好運,等等。其實這樣做的真正目的只是為了增加“古突夜”的趣味性。
藏族人民似乎沒有守歲的傳統,所以除夕夜也沒有什麽特別的活動,壹切都在等待大年初壹的到來。人們用“紮嘎”(現在大多在廣播中播放)的聲音來迎接藏歷新年,在這種聲音中,老年人說著美好的祝願。這壹天,各家各戶都擺上綠色的裸苗、“卡賽”、“郭龍”(羊頭)、“切馬”(谷豐收桶),以及過去為祈求好運而準備的各種甜食,全家人穿上新衣服,坐在嶄新的卡墊上,吃人參果、酥油和糖。飯後,長輩們拿來壹桶五谷雜糧,每人輪流抓幾粒,撒在天上作為祭品,然後往嘴裏塞壹些。這時,長輩們祝大家“Tashildler”,晚輩們回答說:“祝大家永遠健康快樂。”在這壹天,家庭基本上閉門聚會,鄰居不會互相拜訪。第二年初二,親戚朋友開始互相拜訪,拜年,持續了半個月。
然而,現在在拉薩和其他城市,人們也在藏歷新年的第壹天出去拜年。壹些政府機關和工廠也舉行集體崇拜活動。團拜活動中,大家互道“紮西得樂”(好運),敬“車馬”和青客酒。接受“車馬”的,要先往天上撒點年糕或小麥,撒三次。以示對天、地、人的尊重,然後吃壹些含在嘴裏,互道“Tashildler”。妳嘗不出任何關於綠裸酒的味道。過年要喝三杯,就是拿敬酒的時候要把無名指蘸酒彈起來三次,以示對天地人的尊重,然後再抿壹口。烤面包機倒滿杯子,受尊敬的人再喝壹天,如此反復三次,最後“下車普達”(幹杯)。祝酒結束後,歡快的歌舞表演將持續到太陽落山。
拉薩的藏歷新年最有特色,而藏北的日喀則、林芝、安多等地的藏歷新年也有很強的地域特色,節日的日期也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