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和他的孿生兄弟何少燁出生於嘉慶四年(1799)十二月初五。他的父親何(1772-1840)失去了雙親,家裏很窮。家庭的重擔落在何的母親廖身上。三哥何少其出生後不久,廖的便攜三兒子就去了舅舅廖先瑞那裏,這也是為什麽何在19生日那天感嘆“我爸媽好邪惡!”
但嘉慶十年(1805),何7歲,其父何考中三進士。由於他的父親何公務繁忙,他經常到各省考察。當何24歲時,何隨父親來到濟南。對於清代的人來說,他的壹大愛好就是逛古玩字畫市場,這是當時文人“喜古”、“訪古”的風氣。他嵇紹當然也不例外。那時,他嵇紹是壹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閑暇之余,他喜歡“逛古跡”“找帖子”,對現在的人來說其實就是逛逛,但在何的日記裏有所記載後,就成了壹件很高雅的事情。
道光五年期間,何就在濟南的麗霞工廠裏遊蕩。壹個叫“錫林”的和尚,手裏拿著壹張《壹個黑女人的墓誌銘》的刻本和裝裱拓片。據這位僧人說,這幅拓片是世界上的壹件孤本。作為書法家,何非常喜歡這位黑人婦女的墓誌銘,當即買下了這幅拓片。
賣給何拓本的和尚是哪裏人,沒有記載,何所說的濟南工廠也無從考證。但有壹點我們可以確認的是,在《張黑女墓誌》拓本中有壹段(魯直)的題字“道光五年正月曾來過”,由此可知,何在道光五年正月得到此拓本,也應該是濟南的壹些廟會等活動。有這樣的機會,絕對是命中註定的緣分。
何嵇紹,自從濟南得了壹個黑人女子的墓誌銘,可謂是老鼠見了米就愛不釋手。我們從傳世的《張黑女墓誌銘》拓片上可以看到,何在拓片上做了很多碑文,其中有壹段說:“我得此帖後,先去鄧州,後去楚。這壹年,徐炳入京,丁亥遊,復入京楚,伍茲冬復入京,往返兩萬余裏。船窗店,靜靜坐著享受,收獲頗豐。”從這個碑文可以看出,即使何在從到五子的三年裏,走了兩萬多裏路,但從濟南得到的壹個黑人女子的墓誌銘拓片卻壹直陪伴著他,真是壹對好朋友。
事實上,在何的壹生中,我可以看到很多關於碑文的資料。為什麽對這個在濟南獲得的黑人女性墓誌銘情有獨鐘?
這首先要從拓片本身說起,《張黑女墓誌》,全稱是《張宣南陽魏墓誌》。這篇墓誌銘也叫《張選墓誌銘》。北魏蒲臺元年(531)的楷書,原石失傳已久,傳世的只有壹本。《壹個黑女人的墓誌銘》拓片剪裱,有***20頁,每頁5行,每行滿8個字,約400字。張璇是個黑人女性,所以我們現在稱之為《黑人女性墓誌銘》,因為她避開了康熙帝愛新覺羅·葉璇的禁忌。
李下亭的賀對聯
我們在何《壹個黑女人的墓誌銘》的另壹個後記中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我喜愛北碑,所以十分勤於摹仿,也富於買寶。篆書分字母時,無惡不作,妙不可言,但其高、粗、精、古,無人可比張黑女。每次寫字都要手腕高掛,到全身才能成字。不到半個小時,我就汗流浹背了。想起來古人寫字不壹定那麽費力,但是有手腕有筆就很自然很自然了。我想,壹兩千年後,我會想辦法溜上馬。雖然開十次都是徒勞,但我控制不住自己。”。
在這篇何的後記中,我們基本上可以看到何學習書法的過程。事實上,何也和清代大多數人壹樣熱愛貝貝的書法,對高古的追求使得人們不得不將目光聚焦在篆書上,而這張黑的墓誌銘正是篆書和貝貝的完美結合。發現濟南大漏的他嵇紹,怎麽會對這樣現成的、獨壹無二的信息欣喜若狂呢?
如果仔細發現何後記的寫作時間是“鹹豐七年”,就會發現這是35年後何再次來晉安講學時題寫的。《壹個黑人女人的墓誌銘》與何的長久相伴,使何壹生都在追求和成就書法。
30多年後再次來到濟南的何,已不再是當時的風流少年,而是早已知天命的書壇老將。何之所以再次為《張黑女墓誌銘》題詞,是因為受當時山東巡撫重恩之邀,到濟南書院講學。講座期間,也恰逢大明湖古亭重建。應重恩邀請,何為館題寫了“濟南名人輩出”的對聯。這幅對聯雖然是杜甫寫的,但何嵇紹卻是以“張黑女墓誌銘”的風格寫的,這也可以說是對“張黑女墓誌銘”帶給他的書法啟蒙的致敬,也讓他想起了當時那個27歲的濟南浪漫少年。。。。
斯人已去,李下亭何的題詞還在。在何寫這幅對聯的時候,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悲喜交加的心情。然而遺憾的是,何27歲在濟南發現的張黑墓誌銘原件已無處可尋,只剩下日文版的科洛供我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