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樓南面匾額上刻有四個渾圓有力的大字“秩祀岱宗”,北面刻有“永延帝祚”。這八個字傳為明相嚴嵩所書,書法落款為“萬歷丁未孟秋吉日,內官監總理太監馬謙、陳永壽、盧”。
這座具有濃郁民族文化特色的琉璃牌坊其高大精美為京城之首,它又是壹座唯壹屹立在街頭鬧市區的磚石結構的琉璃牌坊。神路街口的這座牌坊不是孤立存在的古建築,而是朝外大街路北東嶽廟不可分割的壹部分。
東嶽廟是祭祀泰山神東嶽大帝的壹座道觀,始建於元代延佑年間,距今已有近700年歷史。昌盛時,廟宇曾占地96畝,是僅次於泰山腳下岱廟的壹座規模巨大的正壹派道觀勝地。
東嶽廟的山門,據傳建立在日壇以南的通惠河邊,當年的老道每日早晚二次需騎馬揚鞭疾馳2500米,到通惠河邊開關山門。琉璃牌坊就座落在東嶽廟的山門與廟門之間的這段神路上。
何謂神路?仍神仙出入之道路也。東嶽廟前的這條神路就是東嶽大帝在自己的誕辰日——農歷三月二十八日“出巡”時必走的路。明清時代,每到這天,京城人便張旗鼓樂,結彩綢為亭閣,興高彩烈將廟內壹具東嶽大帝的坐像擡出廟門,組成浩浩蕩蕩的“出巡”隊列, 穿過琉璃牌坊,沿神路熱熱鬧鬧走到日壇,再西折至壇口,由北來到朝外大街上,東轉回到東嶽廟。屆時,京城男女齊趨至齊化門外,頭戴方寸紙的“甲馬”,沿途呼佛觀望大帝“出巡”盛況,以至道路阻塞。街道兩旁的小樓上,婦女擁擠,爭相壹睹為快!
大帝回廟後,遊人遊興未盡,攜酒至神路兩邊的松林中喝個壹醉方休。直至日薄西山, 方扶醉歸家。
遊人塞街,商賈雲集,從而形成了朝外大街這壹繁華商業街。
聳立在朝外大街路南的這座富麗堂皇的琉璃牌坊, 在百姓口中被親切地稱作“瓷牌樓”, 它不僅是神路街這條街巷的標誌,也因為傳說它曾嚇跑過八國聯軍的俄國洋鬼子,而成為咱老北京的驕傲。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俄國和日本兩支侵略軍從通州沿通惠河進犯北京城,轉到日壇,計劃由朝陽門進城。在通惠河二閘遭到中國人民抗擊的外國侵略者戰戰兢兢行進在空寂無人的神路街裏,就在他們擡頭遠望前方時,暮色蒼茫中,他們猛然發現,道路盡頭,神路當中, 出現了壹位身材雄偉頂天立地的巨神,只見他青巾綠圍肩,五綹長髯拖地,蠶眉倒豎,鳳眼圓睜,熏棗紅臉,壹副怒容正面朝南端坐著。他就是北京的守護神,關羽關雲長!
俄國侵略者頓時魂飛魄散,嚇得趕快從旁邊繞道走了。可是日本鬼子卻仗著邪勁,不顧天怒人怨,闖過神路街牌坊, 直奔東嶽廟而來,強行住進廟裏。看見滿目文物、古玩、字畫、經卷,他們紅了眼,開列了壹個長長的單子,把凡能拿走的東西全詳細列上, 強迫住持簽名, 以欺騙輿論,假造是東嶽廟道士自願送給他們的,手段卑鄙達到無以復加地步。為了適應自已的習慣,這幫強盜還把廟裏流傳了幾代人的珍貴硬木桌案的長腿統統鋸掉, 以便他們盤腿使用。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幫強盜後來不斷有人拉稀,壹拉稀就踹腿兒魂歸東洋見他們的天皇去了。正應了北京的壹首童謠:“小日本兒,喝涼水兒,喝了涼水兒就踹腿兒。”
莊重華美的東嶽廟琉璃牌坊,歷經數百年風風雨雨,目前雄姿依存,仍牢牢地高聳在川流不息的朝外大街的馬路邊上。它那猶如關羽巨大頭像般的藝術造型,已成為民族文化的瑰寶。它更是咱北京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