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古董的困境

古董的困境

中國手工業有壹萬多年不間斷的歷史。經過三個時期的發展和演變,它正面臨著轉型和再生的考驗。蛻變並不意味著滅絕,而是以新的方式再生。然而,轉變的過程畢竟是壹個脫胎換骨的轉變。這個事實很殘酷。但適者生存的原則不僅適用於自然,也適用於文化產業。我們都清楚地看到,在20世紀的百年間,傳統手工藝從鼎盛時期衰落到世紀末的歷史低谷。在同壹百年間,我們對傳統手工藝的歷史沿革、發展規律和文化內涵的整理和研究日益繁榮,到世紀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這種反差耐人尋味,但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而發生的,也就不足為奇了。前者與社會轉型變革密切相關,是已經發生的客觀事實,而不是理論問題。後者是對歷史的總結,是在知識和認識有實質性提高的基礎上對未來趨勢的預測,存在壹個理論如何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本文擬從近代以來傳統手工藝的潛在轉型因素和工業社會與傳統手工藝的沖突來分析傳統手工藝在21世紀的未來。結論是否正確,還有待實踐檢驗。

壹,近代:轉型的潛在因素

20世紀初,中國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環境發生了歷史上最深刻的變化,推翻了千年封建制度,建立了共和國。五四新文化運動掃除了舊的思想體系和舊的陳規陋習,開辟了中國文化史上的新時代。然而,在如此劇烈的社會震蕩中,傳統手工藝表面上似乎並沒有太大的改變,總體上還是繼承了清朝的風格和技藝,延續了幾十年。但從其與社會形態、生活方式的相關性分析,可以看出很快會迫使其改變的潛在因素。

傳統手工藝品市場正在萎縮。

在古代中國,手工藝品的使用幾乎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在“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環境下,手工藝品提供了大部分的社會需求和日常所需,從帝王禮服、禮器到民間婚紗、紙馬,應有盡有。特別是朝廷和養尊處優的官僚對高檔手工藝品的需求,極大地刺激了它的生產,金、玉、漆、木、絲織、刺繡等行業的技藝都達到了頂峰。然而,辛亥革命導致的政權突變,導致了頭戴花翎和龍袍的廢除,帶有封建等級烙印的手工藝品立刻失去了市場。這是市場萎縮的壹個方面。另壹方面,自晚清以來,西方日用品不斷輸入中國,如洋布、洋油燈、洋火柴、洋襪子、電扇、電燈、鐘表等。,逐漸占領了大都市的市場。連慈禧和光緒都有鋼琴和沙發。1893年(光緒十九年),上海安裝電燈6325盞,次年數量達到9091盞。然後在北京和天津安裝電燈,包括故宮(焦潤明:中國現代文化史)。這樣,實用手工藝品的生產勢必被擠出。

(二)對手工藝品價值理解的偏差

傳統手工藝品原本有兩大類。壹類是高檔貨(也就是後來的特殊技術)。兼具觀賞和收藏價值。壹類是大眾化的實用商品,直接服務於人們的生活。在封建社會,高檔手工藝品早已成為少數人斂財的對象,而古物則被收為“古董”。根據清單和財產清單,何家玉庫有“十三個高二尺五寸的玉鼎,二十個玉編鐘,壹百三十二柄玉如意,壹千壹百零六柄玉如意...,而上面* * *的估價是七百萬兩銀子”。古董包括“二十個銅瓶,二十壹個銅鼎,三十三個銅海...,而上面* * *的估價是八百萬兩銀子”等等。民國以來,雖然實用手工藝品不斷萎縮,但富商、地主、暴發戶對高檔手工藝品的需求卻絲毫不減。所以對手工藝品的價值明顯偏向於高檔的特種工藝品。經濟價值和收藏價值的明顯上升,讓實用價值顯得微不足道。清末民初蘇州工藝美術的畸形發展就是壹例。當時紅木家具、玉雕、珠寶、檀香扇、刺繡為大宗,基本都是特種工藝品。

(三)手工藝的創作理念難以與時俱進。

現代傳統手工藝的創作理念長期停留在清代風格,變化不大,原因很多。壹是父子師徒代代相傳,使得技藝和風格風格化,壹時難以逆轉。正如《花王公基》所言:“知者造化,巧者描繪;守天下,謂之功。”二是現代文化轉型的不平衡性,使得傳統手工藝無法快速貼近時代。上世紀初,在東南和大都市西裝眾多的時候,女孩子還被束縛在偏遠地區,出現了古今中西混雜的現象,傳統手工藝顯得無所適從。有的人感受世界的變化,用創新去爭取市場。比如景德鎮瓷瓶上出現了時尚人物畫。有些人是出於好奇,又擺脫不了傳統觀念,導致非中非非西混雜的風格。例如,蘇州東山雕花樓有中國吉祥紋的雕塑和二十四孝,羅馬柱頭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雕花。只是刺繡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比較徹底的轉變。刺繡在古代以實用為主,明代魯香園的“古繡”開創了以繡仿畫的工藝,流傳甚廣。在實用刺繡日漸式微的時候,這項技術卻欣欣向榮,但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刺繡了。第三,淩駕於現實生活之上的高端手工藝品,本來就是收藏和欣賞的玩物。以古董為上品,自然無視社會變遷。總之,現代傳統手工藝處於變與不變的邊緣,這預示著壹股不可阻擋的轉型之風將席卷中國。

二,現代性:轉型的必然性

20世紀下半葉,中國經濟大起大落,而傳統手工業也大起大落,這不免讓我們深思:這種“不同”意味著什麽?意味著傳統手工藝在工業化社會必然會發生變化,這是客觀規律。促成這壹轉變的因素有很多。

(壹)生產方式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

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傳統手工藝經歷了壹次罕見的復興。在各級政府部門的直接指導下,集體所有制取代了分散的個體作坊,通過創辦工藝美術學院、繼承父業等方式培養接班人才。在計劃外貿的經濟杠桿下,經濟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變的過程中,許多工廠和合作社難以維持,甚至倒閉。但個體作坊逐漸興起,手工業生產以手工為主。產品的設計和制作是可以壹個壹個完成的,這和工業量產完全不同,往往需要根據材料來應用技巧。集群流水線和等級工資制淹沒了“大鍋飯”中個人創造的積極性,必然會在新經濟體制中陷入困境。因此,大量實用產品以工業批量生產,如日用陶瓷和家具;少數特殊的手工藝品,如首飾、金銀首飾等,被作坊精心雕琢,出現了兩極分化。

(2)脫離生活方式的產品

傳統手工藝在近代衰落的更直接原因是脫離了工業化社會的生活方式。20世紀50-70年代,中國人的生活雖然簡樸,但實際上存在嚴重的“西化”傾向。如單調的西式服裝,簡單的西式住房,不變的自行車,蒸汽機車等等。除了交換外匯,傳統手工藝已經遠離了人們的生活。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人民的生活從“小康”向“小康”、“富裕”靠攏,西化趨勢加快。生活環境的改善、家用電器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延伸、私家車的增加、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都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審美觀念和時空觀念。衣食住行的需求主要靠工業化的產品,物美價廉。手工藝品價格雖在上漲,但“忽高忽低”。有個女企業家投巨資建立了紫檀博物館。有多少人能做到這壹點?可見,現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圍必然導致傳統文化中物質層面的收縮,任何壹個民族都難以擺脫這壹規律。

(三)“創新”誤區

傳統手工藝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從來不是壹成不變的,而是壹直在隨著時代“變化”,並由此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歷史風貌。現代的“推陳出新”能否讓它再次符合時代潮流?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創新嘗試表明,這非常困難。在“文革”鬧劇中,在“樣板戲”的啟發下,傳統手工藝出現了壹個直接反映革命主題或“樣板戲”情節的高潮,可稱為“樣板戲式”的推陳出新。這種創新基本排除了藝術規律。隨著“文革”的結束,這種創新也就不了了之了。20世紀70年代末,壹切都很匆忙。為了振興傳統手工藝,進行了壹次“復興”的創新嘗試,即倡導“漢唐風格”和“敦煌風格”的復興。想擺脫幾十年來明清風格的束縛,從古典藝術中汲取養料,使其有更廣闊的創作領域。但是這種變相的復古風在七八十年代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兩次相遇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第壹,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存在差異。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就不用說了。而普通人心目中的傳統手工藝,往往定格在明清時期,不僅僅是因為它們與現代直接相關,還因為明清時期的遺跡很多,比如建築、園林、家具、字畫、戲曲、小說等。,與手工藝融合成古典文化的壹道風景,形成壹種認知定勢。反而對專家推崇的漢唐、敦煌等藝術感到陌生。近年來,蘇州寒山寺修建了壹座仿唐寶塔,被很多人視為“日式風格”。如果壹味的復興,即使藝術水平很高,也很難讓大多數人欣賞。第二,改良救不了傳統手工藝。以上兩種“推陳出新”,都是在保持傳統手工藝技藝、材料、表現手法極其完整的前提下,只是切換了主題,做了局部的改進。事實證明,在現代社會,傳統手工藝以壹種既定的風格展示著深遠的歷史;或者我們可以把技能和風格分離出來,用現代元素重新組合,才能融入工業化社會的環境,獲得“再生”。

三、再生之路:重生

21世紀,中國傳統手工藝可能以三種方式存在。壹個是整體的傳承。除了少數自然品種,還需要從文化生態的高度,對最好的品種和大師進行人工保護,以免失傳。壹種是傳統技藝與現代風格的結合,即將傳統手工藝以現代審美意識進行再創造,以適應現代生活環境,如現代陶藝,其造型、釉色、繪畫、肌理的變化與現代主義及現代主義後的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壹種是將風格從技術中分離出來,與現代材料和技術相結合。只有風格的移植,沒有技巧的傳承,形成看似古而非古的現代風格。比如西式裁剪漢服,紐扣做成假紐扣,團花可以剪壹塊織錦代替。這種形式既能寄托中國人的民族感情,又能適應現代環境,生命力會非常頑強。上述三種類型中,後兩種以風格與技藝分離為特征,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傳統手工藝“轉化-再生”的規律。

(壹)形式與思想內涵的分離與移植

傳統手工藝的思想內涵如此豐富,很難用壹句話來概括。但從根本上說,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等級觀念、崇天崇祖的宗教思想、天人合壹的宇宙思維、不忘自己根的傳承意識、驅邪納吉的民間傳統融為壹體。然而,社會的變遷往往迫使傳統手工藝的形式層面脫離精神實質,或為舊的形式註入新的思想內涵,或以新的形式表達古老的思想。舊形式新內涵的典型是北京故宮從皇家禁苑變成了博物館,江南園林從私家園林變成了人民公園。此外,我們還經常使用京劇和儺戲的面具作為裝飾。他們是什麽角色,是什麽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體現了中國民族文化的魅力和風格。現代人佩戴玉石只是為了好運。誰還記得孔子的君子勝於玉的教導?所謂舊內涵與新形式的結合,是指用現代手段對舊思想、舊觀念的反映。比如現代服裝設計中以中國文化為主題的作品,現代少數民族舞臺服裝的設計制作都是如此。再比如,陰陽五行學說是壹個非常古老的宇宙概念。在傳統手工藝中,代表四個方向的四神是這種觀念最直觀的體現。“藝術與科學”2001研討會系列海報“金木火、水、土”(見《裝飾》2001第二期)以全新的視覺形象展現了五行五色的概念。李政道創作的雕塑《事物之道》(見裝飾2001第四彩頁)是壹件具有“陰陽相抱”內涵的現代作品。

(2)形式與技術的分離與移植

中國傳統手工藝風格的形成首先取決於思想內涵。同時,材料和工藝的獨特性也是壹個重要的方面。作為壹種文化遺產,風格和技藝永遠是壹個整體。但如果要融入現代社會,就必須把他們分開。因為材料和技藝帶來了獨特的風格和局限性,不可能把玉雕做成牙雕那樣的精美作品。而現代社會並不重視玉石和象牙的經濟價值,需要更多華麗但不昂貴的隨風而變的飾品和用品。如果傳統手工藝和技能的形成脫離了固定的關系,就會有再創造的空間。比如軟雕塑表現彩陶圖案,地毯表現漢代畫像石,大型木刻模仿玉雕都是成功的嘗試。反過來,用傳統技法反映新的題材也是壹種移植,上面說的現代陶藝就是壹個典範。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題材都適合傳統工藝。在壹次展覽中,用小泥人的技法和程序很難做出現代人物的大型彩塑,化優勢為劣勢。

(三)形式與實用的分離與移植

傳統手工藝曾經與過去的生活緊密相連,有些產品服務於當時的生活,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在現代生活方式和生存環境中,它們的實用價值也隨之降低甚至消失,形式與實用的分離不可避免。比如江南老屋的窗格,用不同的風格隔開,形成美麗的幾何圖案。在現代建築中,這種木窗格根本不用,但在室內裝修中,它們被掛在墻上或做成假窗,非常受歡迎,甚至出現了先做新窗格再做舊窗格的現象。再比如,衣服刺繡變成吊墜,石磨和院子裏的馬釘等等。這些曾經非常實用的產品,被移植到展示古文明和民俗的裝飾品中,將不再具有使用價值。這種“蛻變-再生”非常典型。總之,傳統手工藝品的風格將永遠延續下去,但是,它為“再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即脫胎換骨的改造。

對傳統工藝美術繼承、發展和創新的思考

蘇州工藝美術歷史悠久,技藝精湛,門類齊全。它是蘇州的驕傲。但是,如何在此基礎上進壹步推動蘇州工藝美術的新發展?這是每個工藝美術工作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建國後,在蘇州工藝美術行業全體職工和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蘇州工藝美術行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許多產品的藝術質量遠遠超過了歷史水平。比如刺繡,檀香扇,仿古青銅器等等。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很多手工藝品還是落後於歷史水平。產品往往都是老面孔,都很熟悉。原因是我們對待傳統的東西沒有經過全面科學的研究,只是壹直在繼承或者模仿。產品過時,缺乏時代感。壹部缺乏時代感的作品如何贏得這個時代人們的喜愛和欣賞?

任何工藝作品都應該具有時代的風格和氣息。沒有時代內容和味道的作品是枯萎的作品。只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具有時代內容和時代氣息的作品,才是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傳統是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但也是在歷史發展中不斷增添新的內容而發展起來的。傳統壹直是以民族和地域為基礎,同時不斷吸收外來的東西來充實自己,豐富自己。所以,我們不能把傳統看成是靜態的、排他的。繼承傳統就是“揚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必須遵循“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不斷從現實社會中吸取營養,為傳統表現形式增添時代色彩,為符合當代生活需要的工藝美術發展服務。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時代產品,需要我們在更大範圍內全面學習和繼承優秀傳統。沒有傳統就沒有特色,沒有特色就失去了自己的特長。那麽,如何突破過去繼承傳統的狹隘界限,在傳統中創新發展呢?第壹,積極發展對外貿易。這是工藝美術傳承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們的手工業正面臨著資金短缺和生產率低下的問題,我們應積極利用外資和民間資金開發外貿產品。蘇凡是傳統產品之壹。我們積極利用傳統制扇技術開發系列產品,即“工藝扇、電腦扇”等產品。它的特點表現在材料的變化上,比如扇骨,扇面制作。扇骨采用聚苯乙烯硬塑料,圖案古銅色,取代了傳統的竹骨,扇面面料采用不同的棉滌綸纖維,取代了傳統的紙張。膠水用高強度水溶性膠水代替傳統槳糊,改變了傳統紙扇容易蟲蛀、損壞的缺點。其扇子不僅造型美觀大方、新穎醒目、耐洗、價格適中,而且質量遠超“西班牙扇”,在西方國家廣受人們喜愛,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第二,要研究傳統,科學地繼承和發揚傳統。這是工藝美術創意設計和理論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們對它的研究和開發還不夠。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壹步探討和研究。中國工藝美術在國際市場上面臨極好的機遇。刺繡、絲綢服裝、床上用品等產品發展潛力巨大。我們應該抓住機遇,在繼承傳統產品的同時,勇於創新,積極開發符合時代需求,為現代人所喜愛和欣賞的工藝美術。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加快新產品的探索和開發,使我們的工藝美術產品有新面貌、新技術、新材料、新品質。

創新是發展的動力。現在人們喜歡的所謂“流線”並不是壹個絕對的概念,它只是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歡快的情感表達。工藝美術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它們既有實用價值,又有欣賞價值。人類創新各種生活用品,首先是為了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時在生產材料的同時,根據美的規律設計制造產品。手工藝的創新是時代發展的客觀需要。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和審美標準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必須在產品的審美功能上不斷創新。像過去的太師椅,那麽方,那麽大,那麽重,那麽莊嚴,那麽嚴肅。妳喜歡嗎?不僅坐著不舒服,它的風格也離開了時代的審美標準。工藝美術必須適應社會需求,生存發展,隨著人民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發展發展,在產品的審美功能上不斷創新。目前,我們的工藝美術往往是多年制作,脫離實際生活,這是阻礙我們工藝美術發展的關鍵。開發符合時代和生活需要的產品必須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必須在新技術的基礎上發展傳統的技藝和風格。比如我們現在的微雕產品,壹粒壹米大的象牙刻壹首詩,壹根頭發刻壹首詩,過去很難做到,現在可以做到,體現了現代的光鏡技術。可以說,每壹件工藝美術精品都體現著時代,不僅體現在產品使用和審美功能上,更體現在時代的生產力水平上。壹個時代的生產力決定了壹個時代產品的基本面貌。科技的發展不僅創造了新的生產力,也為藝術表現能力開辟了更廣闊的陣地。在歷史發展的今天,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隨之而來的應該是適應現代生產力的新的工藝美術。但是,我們現有的工藝美術、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問題依然突出,而資本主義國家做得比我們好。比如漆器是我國的傳統產品,後來傳入日本。日本人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漆”的化學成分和幹法,使產品的功能質量超過了我們。落後的技術和產品必然落後,這是影響我國手工業升級的主要原因之壹。歷史上沒有冶煉技術就沒有青銅器,也就沒有編鐘。編鐘是中國西周和東周時期的青銅樂器。它由壹系列依次掛在木架上的鈴鐺組成,用小木槌演奏。如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是中國最大的編鐘,壹套65件。1999年初,為迎接21世紀的到來,黨中央、國務院下達計劃,要求蘇州在9個月內用108件研制出仿古青銅樂器“中華何忠”。它的造型要在古代編鐘的基礎上進行改造,顏色、音量、音色都有嚴格的要求。蘇州工藝美術師們奮力拼搏,終於在規定時間內成功研制出壹套“中華和諧鐘”。無論是在造型設計、樣片設定、模具周轉、鑄造、制作、上色、調音等各個方面,都發揮了最佳的技藝水平,同時積極運用現代科技,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創新。108鐘掛在壹起,音質優美,很有氣勢。其規模遠超曾侯乙編鐘。108編鐘象征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國家的平安吉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中國和諧鐘”的研制成功,是蘇州工藝美術的新突破。它給我們壹個啟示——將傳統技藝與時代特征相結合,勇於創新,開發時代產品,是發展傳統工藝美術的重要途徑,是工藝美術傳承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

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的工藝美術也必須跟上時代的車輪,加快步伐,正確處理繼承傳統與創新發展的關系,抓住機遇,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才華,創作出更多美好的作品,滿足現代人的物質生活和文化需求,同時讓蘇州的傳統工藝美術文化煥發出新的光彩。

  • 上一篇:古董玄武獸視頻
  • 下一篇:古董純粹是炒作。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