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權確立後,玉不再是原始祭祀中的器物,而成為王朝等級森嚴的象征。龍鳳是商周以來帝王貴族崇拜的重要神靈。玉龍和玉鳳不僅體現了統治者尊崇和侍奉上帝的權威,也成為輔助統治者統治的工具。龍鳳玉飾的雕刻可謂是藝術與王權的完美結合。
清代龍鳳玉牌雕刻成長方形,采用淺浮雕、雕刻、凹版雕刻等多種技法,在壹張玉牌上同時雕刻龍鳳。龍鳳的形狀和我們今天看到的很相似。龍眼圓,大嘴長吻,毛發向後飄動,身體粗壯,飾以魚鱗三爪,威嚴。鳳凰眼圓,喙尖,冠高,鳳尾翹起,鉤成雀尾狀,姿態優美。背面正中刻有“和福”二字,寓意龍鳳呈祥。
龍形戰國玉佩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從原始社會到西周,玉器多為光面素色,但西周以後,開始流行用雲紋、渦紋、谷紋、龍鳳紋等裝飾玉器。戰國時期的龍形玉佩常飾有紋紋,重慶涪陵哮天西壩墓葬出土的龍形玉佩,呈扁平狀,雕成龍形。龍口春秋時期呈S形,龍頭向後望,吻部向前伸展並翻轉,背部拱起,尾部卷起,頭、尾、足均刻有弧線,龍身呈奔跑狀。戰國時期最流行的谷紋,刻在龍身兩側。整齊的谷線給人壹種穩重流暢的感覺,是典型的戰國時期的玉龍造型。龍背中間有壹個圓孔,可以推斷這種玉佩應該是掛在代表佩戴者身份的團玉佩上的玉器。
重慶三峽博物館收藏戰國時期的鳳鳥形玉器。
這壹時期的鳳紋玉佩,風格多樣,造型多變,既有繼承商周鳳紋玉佩,雕刻更為繁復精致的鳳紋飾品,也有線條簡潔的雙鳳鳥形玉飾。重慶涪陵哮天西壩墓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雙鳳鳥形玉器。他們簡單而富有活力。乍壹看像雙龍,扁扁的,雕成雙鳳鳥的形狀,眼睛圓圓的,尖尖的彎喙,雙鳳鳥的羽冠和羽毛連在壹起。身體雕成龍的形狀,扭曲成“S”形,雙腳相連,尾巴卷到腹部。
據《華陽國誌·八誌》記載:“巴國歷代國王的陵墓多在知止,即今重慶涪陵。戰國時期,重慶是巴人的主要活動地區,小天溪墓葬出土的玉器為研究戰國時期巴人和玉器的特點、歷史和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除了象征神聖的王權,自宋元以來,“龍”、“鳳”被賦予了更多的積極意義,象征著吉祥、和諧、幸福。明清時期,龍鳳玉飾的種類和數量超過了以往任何壹個時代,以圓雕、浮雕、雕龍鳳片和象征龍鳳呈祥的龍鳳玉盤為主。
廣州博物館藏明代龍紋絲帶玉雕
現在流傳下來的玉帶盤大多是零散的,或者只有壹個單壹的玉盤。刻龍紋玉呈長方形,正面浮雕三爪龍,底部刻波浪紋,龍雙角、圓目、張口、露舌,龍身細長,飾以魚鱗,尾端分叉,刻有卷雲紋,龍爪蒼勁有力。這款龍帶板不僅選材精良,而且雕刻有龍紋,更顯尊貴。帶板背面四角有鉆孔,可以系在或嵌在金屬框裏,縫在皮帶上。
壹個世紀以來,龍鳳文化被中國人傳承,“龍”和“鳳”也成為中國文化中神聖、高貴、吉祥的象征,既體現了統治者的尊嚴和威嚴,也寄托了人民的美好祝願和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