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字畫真偽不僅是壹門高深的學問,也是壹門復雜的技術。要想辨別真偽,鑒定人不僅要有良好的教育和知識,還要了解多種學科,多聽多看,增加眼力。這個課題博大精深,無止境,搞了壹輩子鑒定的專家有時也會壹頭霧水,但他們知道壹些簡單的方法,可以在購買時辨別明顯的假貨。
雖然要查清字畫的真偽,但要求不高。總的原則是好的是真的,壞的是壞的,不必以真為最好,以假為壞,因為真假難辨。也要以合理為真,以不合理為假。古往今來,著名的書畫家都有代筆的作品,其中的佼佼者連自己都分不清,何況外人,而且已經走過了幾百年,幾十年。也有代筆的作品比我自己的好。例如,乾隆的書法作品是張德添寫的,陸潤癢的書法作品大多是朱孔陽代筆的。兩個人都比我強,但壹個不是皇帝,壹個不是冠軍。所以在判斷真偽的時候,要註意以精妙合理為真,以庸俗不合理為假的原則。
通過壹些技術手段辨別真偽更準確,不需要任何工具。以下是壹些基本常識。
1,見絲
絲綢很早就發明了,作為書畫的工具,但不如紙耐用。無論妳多麽小心地收集它,單單空氣的自然侵蝕就能使它變脆。經過壹百年的儲存,絲綢的彈性已經完全喪失。宋初的絲都是單絲,只是橫向絲略寬,像雙絲。到了宋代中期,還是壹樣,只是絲綢比以前略厚,顏色和深色藏經紙差不多。到了元代,技術有了壹點進步,但仍是單絲,質地薄而稀疏。明初豎絲為單絲,橫絲變為雙絲,粗細均勻,密度整齊,較前代有很大進步。到了清朝初期,橫絲和豎絲都變成了雙絲,不再使用以前的單絲。
如今,明朝以前的絲綢,表面已經沒有了光亮,絲綢上的絨毛也因為經年累月的使用已經完全報廢,內外顏色壹致。如果造假者用的是新絲,可以從單、雙絲來判斷。如果是特別單雙絲,從遠處看差不多,但是表面的光和絲上的絨毛用什麽辦法都去除不了,就變成和老絲壹樣,內外顏色不壹樣。這些都是蠶絲的特性。如果妳很好的掌握了它們,真偽就壹目了然了。
2.看這張紙
紙比絲綢更復雜。宋代以前的紙種類很多,但我們今天能看到的主要是棉紙和麻紙。棉紙和現在的宣紙差不多,麻紙質地粗糙。兩種紙最主要的原料成分都是絲,棉紙絲短,麻紙絲長且均勻,不像後來的造紙雜質。從紙張來鑒別,方法也很簡單,拿壹張舊紙,蘸水,用針挑。如果是宋紙,長毛料會很多,再碎也能裱,但宋以後的紙就不可能裱了。如果用顯微鏡來分辨,就比較容易了。如果是真的,它的表面凹凸不平,像剝了壹層膜,像蟲蛀,還有壹層若隱若現的白灰。無論顏色多深,所有粗細壹致,內外凸凹。因為偽造的紙經過染色,厚紙顏色深,薄紙顏色淺;裏面光,外面深,凸則暗,凹則無色。因為質地不同,上色程度也會不同,用顯微鏡看會發現瑕疵。
3.看看墨水的顏色
因為時間長了,墨水顏色會有壹些特點。宋代及宋代以前的作品,墨色上會有壹層霜,但細看不會褪色。墨色中有壹層覆盆子般的青苔,看似隱而不實,不可揭去。贗品用香灰吹走,使其附著在墨色上。如果擦拭它們,墨水顏色會顯得又黑又亮,與自然的有很大不同。至於顏色,是模仿不來的。宋代以前的畫,色彩均勻,已經分泌到紙絹裏,把纖維完全染了。元明繪畫雖不及宋代,但也深入其中。新畫或仿畫的墨或色在表面,輕佻而不淡定,明快而不厚重。雖然經過熏蒸處理,但還是會露出新畫的痕跡。新舊放在壹起對比,真實性就很明顯了。
4.看郵票
印章看似不起眼,卻能分辨出字畫的真偽。唐宋時期的作品很少有蓋章的,不像後來的作品沒有蓋章就不完整。宋代以前使用青銅印章,偶爾也用象牙和犀牛角作為印章。明初王冕開始以胡頹子為名印,明中葉以後又有青田、壽山、昌化等各種石印。偽造者不知道這壹點,所以都是用石印,便於雕刻。由於使用的材料不同,印章的印痕會有所不同,從中可以辨別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