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無分文”是成語,意思是身邊什麽都沒有了。可以用來形容窮的沒有家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灑脫,不為外物所動的人。壹般在句子中用作謂語。
“男兒身無壹物”最早出自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德》:“是,‘夫不敬,夫敬者身無壹物。”後人根據這個典故,衍生出“身無分文”這個成語。
“身無分文”的典故
東晉時,太原晉陽人肖波,名叫王恭。他出生在壹個貴族家庭。他的父親王允是光祿大夫,他的妹妹成了孝武帝的皇後。但是,王恭不是壹個輕浮的孩子。他很註重節操,從小名聲就很好。丞相謝安很重視他,認為他將來大有作為。他也自信自己很有才華,將來可以幫助國王治理國家。
在生活中,王恭很簡單。他和同家族的王晨很親近,兩個人都很有才華。王恭住惠濟,王臣住建康,都。雖然他們是好朋友,但他們不常見面。有壹次,王恭隨父親去京城。王晨知道了這件事,就來找他。
正說著,王琛看中了王恭坐的壹張竹席,有六尺長,非常漂亮。王臣想:王公來自惠濟之地,那裏竹子豐富。恐怕他帶了很多。於是對王恭說:“妳的竹席不錯。能給我壹個嗎?”王恭同意了。馬上把他坐的竹子掃起來,讓王晨帶走。後來,他在地上鋪了壹張草席,坐在上面。
王琛聽說後,大吃壹驚,前來向王恭道歉:“對不起,我以為妳的不僅僅是竹席。”王恭不屑地壹笑,說:“我沒什麽收獲。”王臣見王恭生活簡樸,對人又如此慷慨,更加敬重他。
後來,王恭被孝武皇帝重用,從官至叔、平北將軍,實現了輔佐朝廷治國的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