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宗祥(1882—1965),現代學者、國學巨匠。譜名思曾,後慕文天祥為人,改名宗祥,字閬聲,號冷僧,別署鐵如意館主。浙江海寧硤石鎮人。少時與蔣百裏壹起勤奮苦讀,俱文采斐然,齊名鄉裏。長大成才各有貢獻,硤石鎮上流傳“文有張冷僧,武有蔣百裏”之說。解放前曾任京師圖書館主任,建國後任西泠印社社長、浙江圖書館館長、浙江文史館副館長等職。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國學巨匠——張宗祥傳》
文化慈善文化慈善是壹項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倫理(壹說哲學)。讀書明理、化民成俗,是文化慈善的價值。
楊國榮教授(著有《善的歷程》)闡明了“世界”、“事”、“物”的內涵,他認為“世界”有自在的“本然世界”與事實價值相統壹的“現實世界”。“事”首先與“現實世界”相聯系,與人自身的活動息息相關,在“現實世界”中展開為動態的過程與多樣的形態。“物”通過“事”進入到“現實世界”,在做(善)事中,慈善之為“物”的意義才敞開。
和頗具中國傳統特色的“惜字會(社)”的公益行為相聯系的,是藏書樓公益。以下為例說——
浙江紹興的古越藏書樓,是我國圖書館史上最早對公眾開放、第壹家具有近代公***圖書館特征的藏書樓。古吳越藏書樓對民眾開放的,具有公益性。另外,皕宋樓也與慈善相關。和古越藏書樓不同,浙江湖州的皕宋樓只對壹部分名流開放。之所以說它和慈善相關,是因為陸心源(1834-1894)的皕宋樓皕宋樓後來被日本人出資10萬買去了,賣掉皕宋樓的是陸心源的兒子陸樹藩。之所以賣掉,是因為陸樹藩參與賑災,資金出現很大的缺口。
浙江桐鄉清代乾隆進士嚴辰也是位慈善家,辦了很多義塾、書院,還以壹人之力修了《桐鄉縣誌》。
中國文化史和慈善史上, 文化(或智慧)慈善的傳播,有利於社會教化。都和“政教-文教”相聯系,並不停留在物的層面,而將扶貧與扶誌結合起來。
張宗祥先生在文化領域(如圖書館)的公益慈善實踐,直接地有利於社會教化,引起了筆者很大的研究興趣。
這張照片掛在海寧市張宗祥書畫院(紀念館)大門內,尺寸如真人般大小
文化慈善先賢張宗祥這位先賢,他就是著名圖書館學家、書法家張宗祥先生,他曾經擔任過北京大理院推事兼清華學堂教員。時年29歲的張宗祥,殿試壹等,分配到大理院任主事和推事,據說,張宗祥並沒有在衙門真正就職,實際上,他受聘為清華學堂地理教員。1957年,張先生將藏書2000余冊捐贈給海寧圖書館。
被譽為“書壇泰鬥,文史巨臂”張先生喜書法,論書法教育:“要想把字寫好,首先要學做人,第二要多讀書,第三才是學寫字。”這句話,深刻道出了“傳統文化的公益性”本旨,對我這個公益行動者和教師誌願者也頗有教益。先生去世後,他的後人把故居捐獻給海寧市,作為嘉興市的紅色長廊,也為國學文化和教育事業繼續作出貢獻。此舉深合張先生所主張的公益教育的精義。
提供公***品,使他人和大家受益,秉持這種“為公”和“利他”的精神所從事的社會事業,就是公益事業。為此,我們將這位原浙江圖書館館長和西泠印社社長定位為公益慈善先賢,是很準確的。
公益之名,來自海外,而公益之實,在我國歷史非常悠久。“士不可以不弘毅”就出現在《論語》裏面。曾經是前清舉人的張先生就是深具“士”性格的社會事業家。
1951年,張宗祥先生70歲,在日記中寫道:“人為服務群眾而來,不是為權利享受而來。學問政治須時時去其陳腐發其精義,方能有益於世有益於己,此我七十年來處世將躬之旨也。元旦記此以貽後人。”
如今,矗立於張宗祥故居原址的海寧市張宗祥書畫院(紀念館),將張先生的精神發揚,使得張宗祥故居成為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基地,是海寧公益文化的名片,也是文化藝術社會工作的重要實踐基地。
張宗祥先生是著名的書法家,長於行草
博學君子張宗祥寫詩、抄書、藏書、治印,是文化慈善踐行者張宗祥的雅好,除此,他喜愛蘭花,並親自培植,在論書問藝之中,文史大家張宗祥會談及陶瓷玉器書畫等諸多古玩。作為君子之道的慈善實踐豐富了儒家“文質說”。文和質,不僅指的是形式和內容,還指的是主張(理論)和行動(實踐)。
滿身古風的學者張宗祥是壹位文質彬彬的博學君子。踐行君子之道,重視文化慈善,是他作為壹位傳統善人的行事特色。
提出“文質”說的《論語·雍也》(壹***28章),最末壹章,提出“博施濟眾”,成為中國古代慈善最經典的名句。
《論語·雍也》開篇第1章就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南面之術就是帝王之術。
在《雍也》篇第16章,子曰:“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結尾第26章:“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
對於博學君子張宗祥而言,慈善不僅是壹項事工(文,實務層面的外在表現),而且是古代慈善家的文化情懷(質,精神層面的動力機制)。這對於對當代慈善文化建設具有借鑒作用。
八十抒懷(壹)
張宗祥
幼日艱危貧病裏,壯年奔走亂離中。
守氈未改書生習,投筆難追國士風。
老不與人知是福,古能為用力求通。
十年世事紛然改,耄耋春回見大同。
——《閬聲詩意——張宗祥韻語書畫作品選》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年1月版
張宗祥先生還是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長,精於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