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年糕習俗與伍子胥有關。
相傳春秋末期伍子胥自刎後,越王勾踐便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姑蘇城團團圍住,吳軍困守城中,炊斷糧絕,街巷內婦孺哭聲慘不忍聞。他臨死前對部下說:“如果國家有苦難,百姓斷糧,妳們到城墻下挖地三尺可得到糧食。”
伍子胥死後,他的部下被越軍包圍,城中斷糧已餓死不少人,這時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話,就去挖城墻,挖了三尺多深,果然挖到了許多可吃的“城磚”即年糕,結果打了勝仗。原來是當年伍子胥在姑蘇城督造城墻時,已做好了屯糧防饑的準備。從此以後,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做年糕,年夜飯就吃年糕湯來紀念伍子胥。
據說年糕是從春秋戰國時期吳國都城(現江蘇省蘇州市)傳遞到四面八方。寧波壹帶民間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諺。人們還用年糕印板壓成“五福”、“六寶”、“金錢”、“如意”等等形狀外觀,象征”吉祥如意”、”大吉大利“;有的則做成“玉兔”、“白鵝”等小動物,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擴展資料
年糕作為壹種食品,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多年浙江寧波余姚河姆渡遺址(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就發現了顆粒飽滿、保存完好水稻的種子,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谷。
漢朝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漢代揚雄的《方言》壹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古人對米糕的制作也有壹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 《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幹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早在遼代,據說北京的正月初壹,家家就有吃年糕的習俗。到明朝、清朝的時候,年糕已發展成市面上壹種常年供應的小吃,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年糕美味、香甜、醇香,具有濃重的歷史氣息。
百度百科-年糕 (中國的傳統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