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臘八那天要熬臘八粥和泡臘八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除夕非常熱鬧,初壹的光景卻截然不同,到元宵節是春節的又壹個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節結束後的生活也多姿多彩。
:具體《北京的春節》課文裏北京人如何過春節如下:
久居京城的“老北京”都知道這麽壹句話:送信兒的臘八粥。意思是說,每逢到了農歷十二月初八(民間又稱臘八),就要過年了。
“送信兒”的“臘八粥”
臘八這壹天,家家都要熬壹大鍋“臘八粥”。除按傳說的紀念意義供奉外,還在親友鄰居之間互相饋贈,然後是自家享用(舉喪人家不熬粥)。粥裏放入雜豆、雜米和多種幹果,意味著壹年之中五谷豐登。這天,老北京人除了喝粥以外,還要用米醋泡蒜,封入壇子,擱在暖室,為的是大年初壹吃餃子用。據說食之可防瘟疫。
“臘八”過後,各家各戶開始忙著置辦年貨。除去準備吃的以外,就是要買些新衣服了。有些人家還要蒸年糕、做炸食準備過年吃。
“廿三糖瓜兒粘”
到了臘月廿三,家家戶戶開始大忙。進了廿三的每天都有說法:廿三糖瓜兒粘;廿四掃房日;廿五糊窗戶;廿六燉大肉;廿七殺公雞;廿八把面發;廿九蒸饅頭;卅晚上熬壹宿;大年初壹扭壹扭。
“糖瓜兒粘”是過去講廿三那天要祭竈王,買些用麥芽糖做的糖瓜、關東糖供著,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兒稟報時,請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竈王爺的嘴不讓他多說之心。北京有這麽壹句歇後語:“竈王爺升天---好話多講”。
“廿四掃房日”
“掃房日”實際指搞衛生。擦拭家具,掃墻頂灰網,撕掉舊年畫,粉刷裱糊,貼新畫等等。
“廿五糊窗戶”
“糊窗戶”是過年時要重新買些高麗紙,把窗戶糊得白白凈凈,再貼上春聯、福字、窗花和刻有吉祥圖案的掛簽兒(剪紙),過年的氣氛就特別濃了。
其他就是把過年吃的大菜都做出來,過年的幾天是不再做飯的。
“卅晚上熬壹宿”
到了三十晚上(除夕之夜)全家吃完年夜飯後,要盡情地玩上壹夜。到十二點的鐘聲敲響,“大年初壹吃餃子”就開始了。“年初壹的餃子”可不在初壹白天吃,而是年三十的晚上零點壹過就端上桌的。
“大年初壹扭壹扭”
待到天明,家裏的晚輩都要給長輩拜年、祝福。初壹到初五則是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聚會的日子,或者是出門逛廟會。那時街上隨處可見頭插紅花的姑娘、手舉風車的小夥兒,還有身掛大串山裏紅、手裏抖著空竹的孩子,過年那幾天,壹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過年時,街上所有店鋪都停業休息,只有賣鞭炮的商店開著門。
“破五的餃子”
正月初五這壹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飯。這壹天晚上,回家過年的夥計都回來了,掌櫃的還要跟夥計吃壹頓新包的餃子,以示來年團結壹心。到了初六的清晨,家家店鋪要開張了。各家在開業前,都要在門口掛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對聯,櫃臺裏響起壹片清脆的算盤聲,意在來年生意興隆。此時,“年關”已過,壹切恢復往常的生活。
娛樂活動
大鐘寺敲鐘白雲觀摸石猴琉璃廠踩高蹺。老北京人過年頭件事--逛。逛廟會、逛廠甸。
春節期間,舊京的廟會很多,而且各個廟會都有獨特的地方。在西郊的大鐘寺廟會,人們擊打永樂大鐘,用鐘聲迎接新歲的來臨;在白雲觀廟會,可以摸石猴、打金錢眼,用娛樂活動寄托對來年美好生活的希冀與憧憬。
在眾多去處裏,老北京人逛起來最輕松的要數琉璃廠廠甸。廠甸在和平門外,明代是為皇宮燒制琉璃瓦的地方,所以有了琉璃廠的名字。後來,售賣古玩字畫、文房四寶的攤子越來越多,廠甸的文化色彩漸漸濃了起來。
琉璃廠平日冷清,到了正月卻格外的熱鬧。從正月初壹到十五,長長的東西琉璃廠大街、和平門外大街,遊客如雲,各種年貨攤檔鱗次櫛比,壹家挨著壹家,壹眼望不到邊。人們愛逛廠甸,是因為正月裏京城大小古玩、字畫、圖書店多在設攤,字畫、字帖、珠寶、翡翠……琳瑯滿目。這些平日裏不多見的古玩珠寶,讓平民百姓眼界大開。廠甸特有的娛樂氣氛也很吸引人,逢春節,高蹺、太平鼓、小車會、五虎棍……各種花會競相表演,圍觀者人山人海,笑語歡顏,十分熱鬧。
在廠甸能買到可心的年貨,各種小吃更令小孩子們歡呼雀躍。壹米長的大糖葫蘆,用精選山楂穿成,外面刷糖稀,頂端還插有花花綠綠的小旗,與大風車和空竹的嗡嗡叫聲壹起烘托著節日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