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徽州木雕主要用於各種建築。另外,這些木雕不是簡單的圖案。有些是壹個場景,有些是連續的。順著路往下看,就像在讀壹個美麗的故事。徽州木雕很有特色,這種精美的室內木雕在其他地方很難見到。徽州木雕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是什麽?
惠州位於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處。歷史悠久,文風鼎盛,人傑地靈。徽州文化孕育了多種藝術,其中徽州木雕獨具特色。
早在唐末,徽墨就聞名全國,其墨模用木板雕刻,優於壹般木雕。歷代大量的水墨雕塑,造就了壹批雕塑藝術家。元代,王鎮在徽州開創了木刻排版印刷和活字韻輪。後來出現了壹批著名的雕塑家。他們不僅雕刻木雕,還雕刻各種書籍、插圖和圖畫。徽州木刻版畫歷史悠久,比歐洲版畫早出現500年。明朝萬歷年間,隨著徽商的興起,徽州木雕進入鼎盛時期,徽州成為全國三大版畫中心,是中國木雕的黃金時代。徽州木雕極大地促進了徽州木雕的繁榮。
元末明初,徽商逐漸崛起,形成回鄉建房之勢。為了彰顯富貴典雅,雕刻裝飾時尚應運而生,徽州木雕的興衰與徽州民居的興衰齊頭並進。明代以來,徽商成為當時社會經濟的“明星”商人。沿襲儒家文化傳統,商人發家返鄉,買良田建豪宅,爭相用雕梁畫棟裝飾建築,推動了徽州民居木雕藝術裝飾的發展趨勢,形成了地方文化傳統。本土文化的基因和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使得徽商在木雕藝術上更加追求儒家文化,從而使徽州木雕成為具有鮮明儒家文化特色的木雕藝術流派。
徽州木雕材料在徽派建築中應用廣泛,因地制宜。銀杏、樟樹、針葉樹和紅豆杉是常用的植物。軟木不僅有利於雕刻,還能保持房子的濕度平衡。徽州木雕在雕刻古典家具、屏風等裝飾物品時,使用紅木、梨、楠木等高檔材料和名貴樹種。
明初是徽州木雕的發展時期,與秦漢遺存極為相似。它主要基於淺浮雕技術。線條簡潔挺拔,博大精深,接近漢代畫像磚的風格。是古拙風格的簡約,人物誇張適中,造型圓潤有力,簡約豐富多樣;明中葉至清中葉為全盛時期,風格趨於精致。發展了深浮雕、圓雕等技法,使裝飾味道更濃。到了晚清,逐漸走向細致、復雜、細膩,更多地采用了深浮雕、圓雕、通雕等技法,在多個層面上展現技藝的奢華。清末到民國,時尚精致,有些人物因為過度雕琢而弱化了力量感;民國時期構圖受圖形繪畫影響,寫實感較強,簡約感相對較弱。
在雕刻技法上,明代工匠的表現手法比較簡單,主要運用淺浮雕、深浮雕、圓雕等幾種雕刻技法。但受社會文化世俗化的影響,清代工匠在前者的基礎上通過雕刻、凹版雕刻、線刻、多層雕刻等方式發展。
另外,在雕刻題材上,明代木雕的內容比較單壹,而清代則更註重內容的多樣化。來自戲劇故事和民俗的題材越來越常見,情節和典故也越來越豐富。在內容和形式上,既有體現大師文化高雅品位的山水、花鳥,也有迎合富商審美喜好的歷史場景、故事、戲曲。
徽州木雕是徽州古建築最突出的表現,尤其是天井四周的欄桿和大殿兩側廂房的窗欄桿。是藝人展示才華的首選,也是展示戶主財力和工匠實力的重要載體。任何建築構件的雕刻,在制作之前都必須經過巧妙的構思和設計。明清時期,徽州畫派的代表人物有丁、何家穗、李、李永昌、鑒江、查土彪等。他們經常去徽商那裏談詩談畫,幫他們做規劃設計是必然的。規劃分工“局部”與整體相結合,自始至終是壹致和兼容的。主題突出,相得益彰,達到和諧統壹。同時,由於畫家與工匠合作的傳統,這也是徽州木雕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重要因素。徽州木雕富有地方風味和特色。黃山、百嶽山、歙縣、績溪縣有“十景”,黃山等休寧縣、黟縣、祁門縣、婺源縣有“八景”。無石,無松,無石,似龍,綠而奇。徽州木雕覆蓋的建築錯落有致。馬頭墻上的白墻、黑瓦、松、石、雲、春、奇花異草是徽州山區的典型景觀。
徽州木雕表現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名人軼事、文學故事、戲劇手稿、宗教倫理、風俗習慣和社會生活等。《八仙過海》、《二仙過海》、《郭子儀的生日》中常見的人物雕刻;《掛亭序》和《燈節》充滿了地方特色。婆婆題字、二十四孝、堅忍不拔、楊家將、戚家軍、長阪坡、桃園三傑等都表現了忠孝的主題。有“打魚”、“打柴”、“耕田”、“讀書”。在眾多主題中,“孝”是徽州木雕的主題,也是儒家倫理的核心。徽州木雕反映的堯舜禹故事是中國文化24幅孝經之壹。孝感的整體性或細節性賦予了他富於想象的悟性,民間藝人和原主人的孝道情懷在木雕中得以呈現。“正義”也是壹個流行的主題。是易儒學所認為的思想人格和重要品質,是人生追求的完美精神境界。它主張“不壹致”。精神美不僅僅是物質利益,而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國之魂。
徽州木雕的氛圍和風格也不同於其他地區。如筆者收藏的清代以後的壹對木雕《王文芳郡》和《劉悅雕譚》的窗框,主要描寫帝王、將軍、文人等人物和歷史故事,突出忠、孝、廉、義的主題,表現了徽州木雕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浮雕中的深雕和浮雕是用線條來表現的。這些題材被大師們刻畫得惟妙惟肖,構圖生動飽滿,畫面張力十足,人物形象生動,表情奔放,動作有力,具有神雄和古拙的風格氣質。
徽州古建築木雕藝術是中國地域文化的積澱,題材鮮明,內容多樣,構圖嚴謹,層次分明,形象生動,內涵豐富。它貫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思想和意識形態,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藝術個性。幾百年來,這是壹種經過過濾和轉化的文化遺產。對它的研究和分析將有助於啟迪現代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