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金銀器善於總結和繼承前人的成果,創造了豐富多彩、光彩奪目的新文化,所以造型精美、結構精巧、裝飾精美的金銀器比比皆是。其中,陜西省Xi南郊何家村的地窖最引人註目,有270件金銀器,包括碗、杯、罐、盒、熏球、發夾和龍。
這些金銀器皿不僅造型美觀,而且裝飾生動活潑,將動物形象、花卉、人物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空間上運用魚子醬圖案,使金銀器皿更加光彩奪目。
壹些造型特殊的作品,如鎏金舞馬頸杯、仿皮包、銀壺等,栩栩如生,美輪美奐,體現了工匠非常豐富的想象力。
何家村舞馬杯仿皮囊式銀壺,仿遊牧皮囊式壺形,高18.5cm,直徑2.2cm,底徑8.9-9.2cm,重547g。
壺的形狀是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獸皮形狀。壺是扁圓的,壹端有壹個垂直的圓柱形開口,上面有壹個蓮花花瓣蓋的壺蓋。鍋的頂部通過銀鏈連接有壹個拱形的鍋柄。這種形狀既方便騎馬狩獵,又方便日常使用,顯示了唐代工匠在設計上的匠心。
銀壺的兩側,用浮雕技術塑造出壹匹精壯的頭尾馬。壺上駿馬是唐代著名的舞馬形象。
何家村發現的金銀器,展現了盛唐時期金銀器的風采。這壹時期的金甲器皿仍然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高足杯、折疊碗和凹凸器皿等物品非常受歡迎,這些器皿大多來自中亞。裝飾風格也明顯帶有外來文化的色彩。在壹個銀盤的底部中央,用淺雕裝飾了壹只純金的熊,天真無邪。
唐代金銀器不僅種類繁多,而且裝飾圖案豐富。其特點是,初唐時期,無論是器形還是紋飾都具有明顯的波斯薩珊風格,紋飾常見凸棱紋、串珠紋、單點動物紋。
此外,它主要由細長的金銀花、四瓣或八瓣的花和線條簡單的花組成,花與人物形成對比時結構松散。如帶柄八角杯、高腳細柄花銀杯、類似胡人的扁銀壺、浮雕虎紋銀壺等,都是典型的器皿。
陜西Xi南郊唐窯歌舞伎的八角金杯,高6.5厘米,直徑7厘米,足徑4.3厘米。金杯腹以棱面為單位,每壹個都是高浮雕人物,或載歌載舞,或捧物而立,神態自然。人物四周金珠環繞,杯柄呈珠環形狀,指墊兩側為高浮雕老人頭像,鼻深目高,長胡須垂下,頗具波斯特色。
還有唐代的八角金珠柄杯,高6厘米,直徑6厘米,由黃金制成。口邊八角形,腹向內,有8個邊,珠環柄上套有圓蓋。八邊圍足,足左向外。內壁素色,外壁下緣和底緣飾有壹圈珠子,杯體每邊飾有珠子圖案,將杯體分成八個長方形,每個長方形上有壹個姿態各異的舞妓。
唐頌、舞蹈狩獵圖案八瓣銀杯,高5.1cm,口徑9.1cm,足徑3.8cm。銀杯是波斯流行的款式。杯腹分為8面,每壹面都在魚子醬地上雕刻有女士遊樂和男士狩獵的圖案。小腹蓮花花瓣飾以名貴花卉,圈足外壁雕有六種蓮花。杯裏的波紋地上雕壹個象頭,中間是遊動的魚和荷葉,指墊上雕壹只大鹿。
中唐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貴族官僚日益追求享樂,金銀器增多。波斯薩珊王朝的風格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它們變成了中國傳統的青銅器、陶器和漆器。花鳥紋受歡迎,捆綁的樹枝和絲帶的圖案豐滿光滑,已經有了壹群花的形式。
此外,人們還巧妙地將傳統的龍、鳳、虎、龜、人物和新的圖案如珍花、折枝、縛枝、鳳鳥、鸚鵡等交織組合在壹起。,並以金銀花紋作為裝飾圖案,形成花鳥活潑清新的唐代新風格。
這種類型的金銀器仍然是陜西省Xi南郊何家村最典型的壹種。如雕紅金碗,高5.5厘米,直徑13.7厘米,足徑6.7厘米。
碗壁上錘出雙瓣蓮花。上面的蓮花花瓣上刻著折斷的樹枝和鴛鴦、鸚鵡、鹿、狐貍等珍禽異獸,下面的則刻著珍貴的花朵,其余的可以鳥語花香,都以魚子醬圖案為地。這只碗制作精美,裝飾富麗,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何家村唐繡球花金杯,設計精美,裝飾典雅。杯子高5.9厘米,直徑6.8厘米,足徑3.5厘米。它是圓的,有壹個小口,壹個腰,壹整圈,還有壹個手柄。
杯內壁素色,外壁飾5朵大六角花;花與花之間的空白用對稱的雲朵裝飾。手柄呈環形,尾部翹起。握杯時,食指插入圓形手柄,拇指壓在手柄尾部。
何家村唐走龍造型優美,異常生動,高2-2.8厘米,長4厘米。金龍在奔跑。眉、眼、頸的毛發刻有細長的陰線,全身刻有細密的鱗片。
陜西Xi韓森寨尉氏街也發現了的唐八角銀杯,高5.3厘米,直徑5.4至6.9厘米,足徑3.1厘米,鍍金。口微曲,腹足八角,腰微紮。
腹壁有四組花鳥,每組四組花鳥。圈足有花鳥裝飾,圈柄上有半圓形護手。護手上裝飾著壹只展翅飛翔的天鵝和壹朵黃花菜。地面圖案以魚子醬圖案裝飾,精雕細刻,充滿活力,頗具匠心。
還有陜西扶風法門寺唐真神舍利塔地宮發現的鍍金龜形銀盒。高13厘米,長28厘米,寬15厘米。單獨焊接,用黃金裝飾。整個造型呈龜形,脖子高高舉起,腳露在外面。用後殼覆蓋,內部焊接。
龜頭和四條腿是空心的,龜頭和腹部是先套後焊,尾部和腹部也是焊接。背面飾以龜背圖案,外圍布滿鱗片。頭部和四條腿飾有對角方格,內部布滿箅子。下頸部和胸部用雙弦裝飾,錐點作為陪襯。腹部覆蓋著雄蕊。造型手法的現實主義和生動的圖案給人真正的藝術魅力。
到了唐代,炒茶點茶的方法盛行,茶餅被視為上品。平時茶餅要高掛,保持幹燥。因此,茶籠應運而生。起初,竹條制成的籠子在陸羽的《茶經》中被稱為“居”,它也由底部和蓋子組成。
如陜西扶風法門寺發現的紅巖球道雕銀茶籠,高18.5厘米,直徑15厘米,重654克。籠蓋圓形,直口,直腹,平底,有四足。籠蓋和籠體做成母口和公口,籠蓋頂部有環扣。原來籠蓋和籠體是由壹系列圓環連接的,但現在我們仍然可以看到籠蓋的頂部還有兩個剩余的圓環,籠體的兩側有兩個焊接的圓扣,用壹個圓環連接環串和棱形吊梁。
整個籠蓋、籠體、籠底鏤空球柵花紋,內外兩層鍍銀,使籠體非常通透光亮。同時,球道罩飾有15浮雕洪飛,球道籠外壁也飾有24只洪飛,均為並排成對飛行。
邊、四足、鴻雁鎏金,與吊梁連接的銀鏈口緣上緣飾以蓮瓣紋,下緣飾以半身海棠紋和上下鑄的獐紋,四足與籠底緣鉚接,由三瓣倒字組成。裝飾復雜,技藝精湛。
法門寺的這個銀籠是和茶具放在壹起的。從器物上留下的文字可知,這是唐僖宗登基前供奉的皇家器物,所以籠子不是用普通的竹子做的,而是用銀做的。所以法門寺的銀胎籠客觀上反映了持有者地位的差異。
法門寺始建於公元5世紀的北魏,東臨著名的古都Xi安。Xi安在唐代成為世界上最大和最富裕的城市,法門寺也在唐代成為壹座大型皇家寺廟。史書中記載,法門寺塔下有壹座地宮,地宮中埋藏著釋迦牟尼的壹個指骨舍利和無數珍寶。
法門寺的地宮裏有閃閃發光的字母。寶信蓋了壹層,最外面壹層是檀香木,但是已經爛了,然後還有各種金銀玉石珍珠鑲嵌的寶信,壹共蓋了八層。這些八折寶信的精美,足以讓人賞心悅目,其中有六封是金銀打造的。
第壹座是四門純金塔,單檐寶頂。金塔高105毫米。寶塔頂部是壹朵手持金珠的金蓮花,屋檐四面傾斜。亭額和屋檐飾有菱形圖案。塔的四壁雕刻有裝飾圖案,有四個金色的小門,四周布滿了獐紋。門的下部有壹個象征性的飛梯通往塔基,小巧玲瓏,金碧輝煌,頸細腰鼓。牛角口徑處雕有12如意雲,鼓腰上兩條平行線連成四組三朵鈷紋桿狀十字花,襯有珍珠花紋的蓮瓣形腰底,銀柱底部也是八瓣蓮瓣形。中間有壹個三角石圖案,柱底有壹個小篆“南”。塔座是純金方形平臺,中間有壹根小銀柱,用來安放佛指舍利,只有11 mm高。
第壹座塔形金寶信小巧玲瓏,金碧輝煌。這座純金塔的蓋子揭開後,塔基的銀柱上套著壹根白色的管子。這是佛指舍利的影骨,是舍利的玉石仿制品。真正的佛指舍利被秘密放置在地宮的壹個秘密壁龕裏。銹跡斑斑的鐵信裏有壹封沈甸甸的寶信,是壹封鍍金的銀寶信。包晗是方形的,厚實,墻壁和頂部雕刻有45尊菩薩雕像。這些神奇的菩薩是按照壹定的順序排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