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文成公主傳奇]
第九回 射牦牛大宴報聘使 拒請婚遷怒吐谷渾(2)
翻譯:然而,別看魏征狀貌不逾中人,卻有膽有略,善回人主之意。魏征是壹片赤膽忠心,況且總是言之在理,因而,大都是太宗皇帝“霽威”改容,瞿然向魏征賠不是:“吾已悔之。”
壹次,魏征從外面回來,看到太宗皇帝車駕齊備,像是要出門,見到魏征,突然又下命令將車馬驅回。魏征不解,問道:
“聽人說陛下要駕幸南山,外面都己嚴裝待命,卻突然不去了,這是為什麽?”
太宗皇帝笑著說:
“初實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輟耳。”
還有壹次,太宗皇帝得到壹只特別好的鷂鷹,非常喜歡,在朝廷上把它架在胳膊上,逗著它玩兒。正玩得高興的時候,遠遠望見魏征走來,急忙把鷂鷹揣在懷裏藏了起來。魏征奏起事來,沒完沒了,說個不停,太宗皇帝也不敢動。等魏征告辭後,急從懷中掏出鷂鷹,結果早給憋死了。
2. 上得佳鷂文言文翻譯魏征相貌平常,但有膽量,有謀略,善於挽回君主的心意,常常不顧情面極力勸諫。有時碰上皇帝盛怒,魏征卻神色不變,皇帝也往往被他說得怒氣平息。有壹次魏征請假去上墳,壹回來就問唐太宗說:“有人說您準備去南山遊樂,外邊的行裝都準備好了,因何緣故竟未去成?”唐太宗笑著說:“當初確有這個意思,就是怕您嗔怪,所以沒有去成。”唐太宗曾經得到壹只很好的鷂鷹,常常把它駕在手臂上,老遠看到魏征來了,就趕緊把它藏在懷裏。但是魏征已經發現,魏征來奏公事,故意拖個沒完沒了,結果竟把他那心愛的鷂鷹憋死在懷裏。
魏征的樣貌雖不超過壹般人,卻有膽識謀略,善於讓皇帝回心轉意。魏征總是觸犯龍顏當面直言規勸;有時遇到皇上特別生氣,魏征卻面不改色,皇上也就息怒。魏征曾請假回家上墳,回來後對皇上說:“聽別人說,皇上打算去南山遊玩,壹切已經安排妥當、整裝待發。但現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麽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確實有這樣的打算,但是擔心愛卿妳責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壹只很好的鷂鷹,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見魏征前來,藏到懷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鷂鷹最終悶死在皇上懷中。
3. 太宗得鷂 得翻譯原文
太宗得鷂,絕俊異,私自臂之。望見鄭公(魏征),乃藏於懷。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語古帝王逸豫,微以諷諫。語久,帝惜鷂且死,而素嚴敬征,欲盡其言。征語不時盡,鷂死懷中。
翻譯
唐太宗得到壹只鷂鷹,極其漂亮,私下裏(在內宮,非朝堂)把鷂鷹架在胳臂上玩,看到魏征來了,就把鷂鷹藏在懷裏。魏征知道這件事(看出來了),就走向前去匯報事情,就勢(向太宗)講古代帝王由於安逸享樂而亡國的故事,暗暗地勸諫太宗。(魏征故意)說得時間很長,太宗擔心鷂鷹捂死,因為太宗向來尊敬魏征,(不敢直接轟他走,只是婉轉地)想讓他把話說得短些。然而魏征說個沒完,鷂鷹(最終)捂死在(太宗)懷裏。
唐太宗從善如流,善於納諫
4. 古文《唐太宗安民》的原文和翻譯原文: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征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譯文:在貞觀九年(李世民的年號),唐太宗對侍衛官說:“以前(隋文帝)剛剛平定京師的時候,宮裏面美女古玩滿院.(然而)隋煬帝仍然不知足,不斷征求,同時東征西討,窮兵黷武,百姓不能忍受,於是導致了(隋朝)滅亡.這些都是朕(皇帝自稱)親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無事.於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治理國家猶如栽樹,數的根部不搖擺,才能枝葉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麽就不能夠安樂呢”。
5. 太宗試賄譯文解釋原文: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有司門令史受絹壹匹,上欲殺之,民部尚書裴矩諫曰: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於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上悅,召文武五品以上告之曰:"裴矩能當官力爭,不為面從,倘每事皆然,何憂不治!" 譯文:唐太宗擔心官吏受賄,秘密派左右向官吏行賄,以試驗其是否受賄.有壹個刑部司門令史接受壹匹絹的賄賂,唐太宗要殺他.民部尚書裴矩提出:“受賄當死.然而行賄呢?恐怕不符合以德教化、以禮規範行為的準則吧!”唐太宗很高興,召集五品以上官員對他們說:“裴矩當官力爭,不看我臉色行事,都這樣,何愁國家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呢.”。
6. 太宗懷鷂翻譯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口碑很好的壹個皇帝,他和諫臣魏征的良好君臣關系歷來為世人所稱道,也是史學家嘖嘖稱嘆的賢君良臣的典範。
“太宗懷鷂”, 見於唐人劉悚的《隋唐嘉話》。唐太宗喜歡玩鳥,有壹天,他得到壹只形態俊異、毛色漂亮的鷂鳥,十分寵愛,便放在手中賞玩不已。
這時魏征從遠處走來,太宗因為考慮到魏征有事上奏,比較嚴肅,急忙把鷂鳥藏在懷裏,裝作若無其事地與其討論。不巧,機敏的魏征發覺有異,就特意近前來向太宗稟告事情,在談完所議之事後,他沒有急於離開,繼續向太宗講述古代帝王由於貪圖安逸享樂、沈醉聲色犬馬而最終喪國滅身的事,勸諫“明君”當以此為戒。
魏征滔滔不絕的講述看來是有意為之,他講著不想停下來,時間長了,那鷂鳥在太宗懷裏憋死了。雖然太宗感到可惜,但是他沒有阻止魏征。
這個故事在今天看來,有幾點是頗為有趣的,也耐人尋味。第壹點,便是魏征為何要有意憋死鷂鳥呢?難道僅僅是因為怕皇帝沈迷玩樂,壹只鷂鳥至於嗎?這讓今天的我們匪夷所思,是不是魏征過於誇張了呢?魏征對於唐太宗的這種做法近似於膽大妄為,甚至有“脅迫”之嫌疑。
是什麽讓他如此膽大,如此行為?他難道真的不識時務?魏征這個人,善於進諫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他也並非後世海瑞壹般執著、膽大妄為、敢於上書罵皇帝。他的經歷坎坷,投奔過幾個主人,也許正因為如此,他眼光獨到,看人很準。
早在他給李密做幕僚之時,他就給李密進諫,但是李密並不采納,見到情況不對,他也不再強求。後來又投奔到太子府中,成為李建成的幕僚,當時他曾多次勸諫太子,早日除掉秦王李世民,但是也沒能被采納。
後來的故事大家就熟悉了,玄武門事件之後,李世民殺了太子李建成,逼迫自己的父親唐高祖讓位。當時,他找了魏征,當眾質問他為何挑撥太子與他幾位兄弟間的關系(明知故問),魏征倒也實誠,回答:太子若早聽我的話,就不致今日之禍。
按說,到這個份兒上,換了其他任何壹位皇帝,估計魏征沒有什麽存活的概率。不過,他運氣好,遇上了李世民。
不但性命無憂,還被任命為詹事主簿,後來又被擢升為建議大夫。了解到這樣壹個過程,我們不難明白為何魏征在太宗面前如此行事了。
也許有人還會說,魏征被赦免並且委以重任,應該感恩戴德,怎麽會與太宗作對呢?其實恰恰這是魏征忠義、聰明之處。說他忠義,因為確實太宗給了他壹條活路,不能不報恩,所謂報恩,自然是對皇帝負責,對這個朝廷負責,對天下負責,那對於治理天下不利的事情,對於皇帝自身不利的事情,他就得認真地指出;至於聰明,更為重要,也其實就是他的眼光確實很好,他很清楚地認識到李世民赦免他並非為了收買人心、並非作秀表演,他是真心希望有人給予建議,也希望從善如流,做個好皇帝。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他在位期間進諫不斷就不難理解了。第二點,唐太宗為何寧願憋死鷂鳥,也不忍打斷魏征呢?不說他是壹國之君,就是任何兩個人,他只需要簡單說明,將鷂鳥轉交其他人看管,不就可以避免鷂鳥死亡嗎?魏征再過厲害,再要較真,也不至於連皇帝的解釋都不聽,連這點面子都不給太宗吧?作為唐太宗李世民來說,他是如何想的很重要,因為說與不說、是否拿出鷂鳥完全在於他自己,他不可能受制於魏征或者他人。
所以,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是唐太宗自己選擇了憋死鷂鳥。這樣壹個舉動的必要性在哪裏呢?李世民是跟著父親高祖打天下的,他也是兄弟中戰功最為顯赫的,實際上他也是對於隋朝滅亡印象最為深刻的。
其實隋朝初期,是給全天下打下了壹個好的基礎的,至於後期迅速覆滅,在李世民看來就是因為隋煬帝楊廣剛愎自用、不聽忠言、荒淫無道導致的。所以,他下定決心要建立壹個太平天下,於是對自己嚴格要求、求賢納諫,通過大臣的進諫,壹點壹滴地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
而魏征其人,不僅僅是敢於進諫,更是善於進諫的,正是太宗最為倚重的諫臣;在相當長的壹段時期裏,由於李世民本人做得相當“優秀”,像房玄齡、長孫無忌這些重臣都難以找出任何問題來進諫,唯有魏征,總能清晰地看到壹些問題所在,或許事無巨細,都在他的諫議之內。太宗在魏征死後,曾經哭著說:魏征死了,我失去了壹面鏡子。
可見魏征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對於這樣壹位賢良之臣,這樣壹位朝廷的標桿,壹位明心智的“鏡子”,太宗更看重其道德力量和輻射影響力。
如果失去了魏征的進諫,自己虛心納諫的態度就會受到朝廷、天下的懷疑,從此就難以有人在他面前說真話了。正是因為看到這壹點,唐太宗才在這些大小事情上都敬重魏征,即便心愛的鷂鳥憋死在懷中,也不能失去魏征對於進諫的熱情。
這不是壹只鷂鳥的問題,這是皇帝對於進諫的壹種態度,有了這種態度的存在,他的朝廷仍然還是賢明的朝廷,他的天下就仍然還是繁榮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