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通寶。
從唐高祖李淵到昭宣帝李柷,終唐壹代凡290年,只發行了七八種錢幣,而見於正史的僅有三種,即前述“開元通寶”和“乾封泉寶”、“乾元重寶”兩種年號寶文錢。
這種情形與此前歷代王朝讓人眼花繚亂的錢制,自是壹個鮮明的對照。從這裏可以看出,唐朝的貨幣政策是十分穩定、有效的,而穩定的基礎當然還在於錢幣本身在市場流通中的積極表現。
唐朝早期社會開放,經濟繁榮,“開元通寶”始終是貨幣流通中的主角。早期統治者對於控制物價,使通寶保持合理幣值及較強購買力十分努力,這也是此時期被稱作盛唐的重要特征之壹。
至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發行了大面值、“以壹當舊錢之十”的“乾封泉寶”,此錢制作精美,形制略大或等同於開元錢,但次年就因引起通貨膨脹而停鑄,又恢復了開元錢的行用。這是唐朝首次推行的大面值錢幣。
擴展資料
唐朝政府不斷出臺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並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於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並不理想。 兩稅法實行以後社會發展中長期存在的壹大矛盾,突出表現為錢重物輕即所謂“錢荒”問題的不斷惡化。
唐代大城市中出現了櫃枋和飛錢。櫃枋經營錢物寄付,在櫃枋存錢的客戶可以憑書貼(類似於支票)寄付錢財。這些都說明了商業在唐朝中期的繁榮。唐末,因為黃巢之亂和藩鎮割據,人口銳減,社會經濟規模再也未能達到開元盛世的水平。
唐朝中期的780年,統治者實行兩稅法,當年稅錢1089萬八千余緡,谷215萬七千余石。821-824年年均稅收3515.1228萬貫、石,唐後期853年稅收下降到925萬余緡,其中鹽利達278萬余。隨著唐朝對鹽商壓迫日益加劇,直接引發了黃巢起義。
百度百科-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