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懿宗(833 -873)和唐懿宗是唐朝的第四個末代皇帝,他們是著名的無能和昏君。他們即位後,唐朝的政局更加岌岌可危。他是唐朝最後壹位隨長子繼位,在長安安然度過帝王生涯的皇帝。然而,14年宗彜在位期間,驕奢淫逸,沈迷侏儒俑,不思進取,寵信宦官,迎佛骨,面臨內憂,不知其危,遭遇外患,徹底熄滅了玄宗在位時重新燃起的那壹點希望之光。
大中十四年(860),宗彜登基後的第二年,玄宗於二月下葬,十壹月改名鹹通。之所以用這個稱呼,據說是因為玄宗的壹篇作品中有壹句“海嶽言仙通”。宗彜改朝換代時想起了父親,但自他來到人間後,幾乎從他的言行中看不到玄宗的影子。鹹通的施政也離大中很遠,不能不盡力。《新唐書》作者說宗彜“昏庸接連”,這是對他的全面評價。
父親的皇帝
唐玄宗以後,唐懿宗和唐僖宗是有名的昏君,使唐朝的局勢壹直在走下坡路。唐朝後期,戰亂不斷,經濟政治衰落。唐玄宗大中十三年(859),唐末農民起義爆發。黃巢進攻後,唐朝的統治名存實亡。黃巢起義後,唐朝的根基被打破。宦官管理的禁軍也損失慘重,於是宰相和宦官爭權奪利不斷。黃巢起義後,唐僖宗死於晚唐的動亂,由他的弟弟唐昭宗繼位。朱溫、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雲人物。在朱全忠的支持下,丞相派人得勝,朱全忠入宮懲罰宦官。神宗元年(904年),朱全忠綁架了唐昭宗並遷都洛陽,不久後又殺了唐昭宗。神宗二年(905),朱全忠大肆貶謫朝臣,在白馬驛殺死30多名朝臣,拋屍河中,史稱白馬驛之禍。神宗四年(907年),強迫李竹蟬改名為梁,以便改國號為開平,建都開封。唐朝滅亡,建國290年。
沈溺於娛樂
在宗彜統治時期,他對宴飲、樂舞、玩樂的興趣遠遠高於對國家大事的興趣,對上朝的熱情顯然不如飲酒作樂。宗彜住在皇宮裏,每天舉行小宴會,每三天舉行壹次大宴會。每個月,皇宮裏總有幾十個宴會,唐懿宗有豐富的寶藏和各種各樣的設計。除了喝酒,他壹天都忍不住要聽音樂,就算出去旅遊,也會帶上這些人。宗彜宮有多達500名音樂家。只要他高興,就會給這些人很大的獎勵,總是幾千塊錢。厭倦了在宮中,他隨時去長安郊外的宮殿。由於他來去不定,宮裏負責接待的官員要隨時準備住宿,音樂自然少不了。那些需要陪伴他們的王子們經常需要準備好他們的坐騎,以防宗彜隨時可能邀請他們出去,這讓每個人都很痛苦。據《子同治鑒》記載,宗彜每次出行,朝廷內外隨從都有十余萬人,費用難以計算,成為國家財政的沈重負擔。對於宗彜的“酒席無節”,左拾荒者劉拓作為勸誡官,希望皇帝能以國家大事為重,向世人展示壹種關心邊疆將領、關心臣民的姿態,減少應酬。對此,他根本不聽。鹹通四年(863年)二月,宗彜對高祖陵下的玄宗真陵十六座陵墓進行了全面的巡視。司馬光曰:“遊十六陵,不止壹日。”唐帝陵位於關中渭北高原。1986年春,筆者因隋唐考古課程,乘坐專車考察關中唐太宗十八陵(個別墓葬尚未到達),歷時近兩周。古代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需要很多隨從和祭祀物品,所以三兩天來回肯定不行。娛樂、唱歌和跳舞成了宗彜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壹部分。在他的表率作用下,整個官場彌漫著奢靡、醉醺醺、貪生怕死的氣氛。晚唐著名詩人韋莊的詩中有“鹹通時代物華而不實”之說,他吟詠“池瑤酒席醉歸,笑君在月宮”,是對這個世界最好的描述。
未知階段
宗彜即位之初,令狐茂被罷免,白敏中被取代。白敏中是前朝的老臣,但入朝時不慎摔倒,壹直臥病在床,無法工作。他三次申請辭職,但宗彜都拒絕了。白敏中生病了,這正是他想要的。宗彜可以以此為借口忽略政治事務,與其他首相討論政治事務也是敷衍了事。他的心思根本不在這裏。於是,擔任左膀右臂的諫官王普說:“白敏中從正月起,已經病了四個月了。陛下雖然也和其他宰相談過,但從來不用三分鐘(古代壹晝夜就是壹百分鐘)。如此壹來,陛下還有閑情與丞相共商天下大事嗎?”這句話讓宗彜很不舒服,於是他把王璞趕出了朝廷,做了縣令。行使批駁權的負責人認為王普是勸諫官,不應該訓斥,於是按照唐朝的制度退回了這道命令,沒有頒布。宗彜把這件事交給首相重新考慮。那些宰相認為王普不僅是對皇帝的勸諫,還牽扯到宰相白敏中,甚至同意貶王普。
在統治時期,壹個* * *任命了265,438+0個宰相:令狐懋、白敏中、驍燁、夏侯子、、杜慎全、杜端、畢、楊壽、曹確、、、許商、。由於宗彜對政治不感興趣,總理的事務性權力仍然很大,這本來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問題是,大部分首相不是平庸之輩,就是愛財如命,不堪壹擊的人。例如,鹹通第壹任宰相杜疃是德宗宰相杜佑的孫子,也是憲宗的女婿。我沒有實際才能。我是吃素的,人送外號“禿角”的鹹通,擔任宰相五年,與顏路結成小集團,招賄受賄,奢侈違法,將政事托付給親信的下屬小吏邊賢。壹個叫潘辰的官員向宗彜報告說,如果他抄了卞仙家,可以幫國家軍費兩年,遭到了宗彜的聲討,從此無人敢言。與後來擔任相國的徐總司令魏寶恒相互勾結。他們“感動了世界”。當時他們被稱為“頭阿姨”,意思是像幽靈壹樣“陰險可怕”。宗彜朝的宰相腐敗相當嚴重。長安城的居民用曹闕、楊壽、許商和顏路等幾位宰相的名字編了壹首歌謠,說:無論發生什麽事,錢總是要收的。商人不在乎,貨(路)什麽時候停?
宗彜王朝的這些宰相沒有大臣風範,加劇了唐朝的統治危機。
不惜重金獎勵官員。
不像玄宗那樣珍惜官賞,不輕易給人,宗彜不在乎官賞。他獎勵有官職的人,給他們錢,往往是隨心所欲。演員李可基擅長旋律,尤其是把嗓子變成新的聲音,字裏行間壹波三折,讓聽者忘了累。京城商家的屠夫像偶像化壹樣模仿他,叫他“彈彈”。宗愛女同性戀長公主死後,寫了《嘆百年舞》。言語哀婉,觀眾落淚,深深慰藉了皇帝的思念。因此,宗彜非常喜歡他,並任命他為將軍。唐朝將靈官官職授予朝廷,這是史無前例的。唐太宗在位期間,對工商雜色人員的錄用有嚴格的限制,只賞賜財物,從不超過官階。文宗想給壹個樂官領宮的職位,也因為諫官的強烈反對,改成了地方州府長史。宗彜皇帝授予李克己朝廷官職,宰相也提了建議,但他根本不聽。李克吉的兒子結婚,宗彜送了他兩個銀瓶酒。事實上,那不是酒,而是“黃金料理”。此外,科舉考試是唐代以來士人進入官職的最主要途徑,尤其是進士科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所以唐人有所謂“三十歲明靜,五十歲進士”之說。本來每年春天由禮部負責考選,但宗彜的親信不用參加禮部的考試,直接以“特賜”的形式被授予進士出身。在科舉考試中,沒有出現像趙宋那樣制度化的唐朝,這顯然是由於宗彜個人的愛恨情仇。皇帝的聖旨取代了禮部的金榜,君主成了進士及其追隨者的主人。因為皇帝的恩情,他“登上了龍門”。所謂“禁門是龍門,主永遠是主人”在宗彜時期成了人們嘲笑的話題。
浮華
宗彜是壹個極其虛榮和野心勃勃的皇帝,這可以從他的頭銜數量上看出來。尊稱是為了彰顯功名和德行。每當皇帝加爵位,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向全國發布詔書,同時舉行大赦。鹹通三年正月,宗彜被封為“文瑞聖孝皇帝”,但他仍不滿足。鹹通十二年正月,賜文瑞、吳穎、明德、聖人、小光等皇帝稱號,65438字。唐朝皇帝中,高祖和唐太宗在世時都不加尊稱。此後皇帝的尊稱基本都是四六個字,有的達到了八個字或者10個字。玄宗曾以14字給自己冠以“開元天帝神武孝”的尊稱,並給所有的祖先加上了尊稱。後來,武宗又有了14的封號:任生、武文、成功之神張天、大孝皇帝明道。在蘇宗統治時期,他的大臣們加了“甘源大帝聖光天文武孝感”的尊稱,但在去年(761)9月21日,他用10字去掉了“甘源大帝聖光天文武孝感”的尊稱,只稱其為“皇帝”。後來,憲宗的尊稱也是10字:元和文生神武法天應道皇帝。由此可見,宗彜的敬語數量幾乎可以趕上玄宗和武宗,但從政績或治國才能來說,不要說玄宗不可同日而語,就連武宗都比不上他。
忠誠的公主
宗彜對宗室親屬的態度,與玄宗對宗室的嚴格要求和對同昌公主的溺愛明顯不同。同昌公主是他心愛的郭所生,而魏寶恒則被選為駙馬。在公主結婚的那天,宗彜把珍寶作為禮物倒進了宮殿。他還在京城光華送給公主壹套房子。門窗用雜寶裝飾。井田、藥臼、罐櫃等等都是金銀打造的,連籃子都是用金線編織的。床由水晶、玳瑁、玻璃等制成。床腿上還雕刻著金龜和銀鹿。其他如鷓鴣枕、玉盒、神絲繡被、玉如意、簌簌、花紋布巾、火蠶棉、九玉簪等。,來自不同的地方。另外給了500萬,其他金銀珠寶不計其數。同昌公主家有壹種“清水絲”,長約八九尺。看起來像布,比布薄。顏色鮮艷透明,光線能照人。夏天熱的時候掛在屋裏,大家都覺得涼爽,沒有暑氣。據說清水絲裏有龍涎香,可以消暑。同昌公主用壹個紅色的玻璃板來裝夜光珠。家裏晚上亮如白晝,徐家晚上玩葉子戲,壹點也不受影響。公主結婚後的第二年,不幸生病去世。宗彜激怒了醫官,但他的藥物無效,所以他處決了其中兩人,把他們都關進監獄。壹時間朝野議論紛紛。丞相劉瞻希望諫官能出謀劃策,但諫官迫於皇帝的氣焰,誰也不敢火上澆油,引火燒身。劉湛無奈,只好自己為醫官辯護。果然,宗彜大怒,立即解除了劉瞻的職務。同時,與劉瞻關系密切的幾名朝廷官員被貶嶺南。宗彜為公主舉行了盛大的葬禮。葬禮上用的衣服和玩具和陌生人用的壹樣。幾座寺廟是用木頭雕刻的。陶俑和其他隨葬品壹應俱全,還有數不清的龍、鳳、花木、人和動物。他被安葬在長安東郊的那天,宗彜和舒菲在皇家延興門為他送行並哀悼。他們還獻上了刻於鹹通九年(868)數尺高的《金剛經》作為尊禮。場面宏大,京中士人閉關瞻仰,送葬隊伍綿延二十余裏。宗彜還贈送了100迎賓酒和30只馱著兩尺寬蛋糕的駱駝作為膳食。宗彜無視國家對待公主的禮儀,為所欲為,卻對內憂外患完全無動於衷,昏君的嘴臉暴露無遺。
拜佛
武宗滅佛後,佛教勢力遭受沈重打擊。玄宗即位後,寺廟陸續修復。到了宗彜時代,佛教勢力又迅速發展起來。他自己也沈迷其中,修建佛寺,制作佛像,布施錢財不計其數。在宗彜的倡導下,大規模的達摩道場空前繁榮,長安佛寺裏的佛號開始回蕩著真菩薩的聲音。
起來吧。對佛經的巨大需求刺激了印刷術的發展。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材料之壹是《金剛經》,鹹通九年(868年)所刻,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中國最早的印刷品也是佛教的《達拉尼經》。從法門寺地宮出來的“菩薩抱真身”和“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戰”也是鹹通時期創作的精美文物。宗彜拜佛的高潮是繼憲宗-法門寺迎佛骨之後的又壹次大規模拜佛。
鹹通十四年(873)三月,宗彜安排迎送佛骨詔書,立即引起大臣們的勸諫。大臣們壹致認為是勞民傷財,而且有憲宗迎佛骨後猝死的教訓,都認為是不祥之兆。宗彜對此充耳不聞。他對大臣們說:“我能活著見到佛骨,就算死了也沒什麽可遺憾的!”這次迎佛骨的規模,比憲宗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從京城到法門寺壹路上,帝國軍與兵士鏖戰數十裏,場面壯觀,遠超皇帝主持的祭天儀式。4月8日,佛骨舍利被迎入首都,三天後,宗彜允許它被送到首都的寺廟供人們瞻仰。虔誠的信徒不惜點燃手臂或在頭上焚香供奉禮物,而富人之家則舉行法會,花費不菲。他們甚至以水銀為池,以玉為樹,聚僧聚德,邀戲班歌舞。宰相以下的朝廷百官也競相賜錢帛,數量可觀。這壹次,佛骨受到了長時間的歡迎,直到諾宗登基,佛骨才被送回法門寺。
舍利,佛骨,受到了宗彜的熱烈歡迎,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為人民祈禱”。事實上,他是在為自己祈禱平安,為了“永生”。諷刺的是,佛骨舍利並沒有給這個乖張的皇帝帶來祝福。當年6月,佛骨迎進京城後,宗彜又病重。7月16日,宗彜已經“病重”,到了無法回天的地步。難怪舊日有史家評論說:“佛骨才進門,龍已哭野。”意思是宗彜迎接的佛骨剛進門,載著他靈柩的殯儀車已經帶著大家的哭聲到達墓地。
鹹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十九日,41歲的宗彜在鹹寧會館結束了他的奢靡生活。次年二月,葬於建陵(位於陜西富平)。此時,唐朝末年的挽歌隱約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