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在3世紀出現在中國,演奏嗩吶的形象見於新疆拜城基齊爾石窟第38窟的藝妓音樂壁畫中。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期,就傳到了中國的中原地區。
嗩吶被翻譯成嗩吶、平納、蘇爾奈、嗩吶、嗩吶等名稱。
擴展數據:
嗩吶,木錐管上有八個孔(前七個,後壹個)。管的上端裝有壹根細銅管,銅管上套有壹個雙彈簧的簧片哨,木管的上端裝有壹個銅制的碗狀揚聲器。嗩吶雖有八孔,但第七孔聲與鼓聲的過響相同,第八孔聲與第壹孔聲的過響相同。
嗩吶史料在明代開始出現。明代後期,嗩吶在中國傳統戲曲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用於伴奏唱腔和演奏切牌。在以傳統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樂器。清代,嗩吶被稱為“蘇爾奈”,被編入宮廷的《歸部曲》。如今,嗩吶已成為中國各族人民廣泛使用的樂器之壹。
中國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網-嗩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