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善璉湖筆的歷史傳說

善璉湖筆的歷史傳說

筆祖蒙恬的傳說

相傳,秦初年間,善璉還是壹個小村落,村有遠近聞名的永欣寺,寺中主持和尚法名善真。壹天,匆匆進來了壹位中年漢子,此人身材高大,眉宇間透出壹股英武的氣概。他向善真作揖道:“法師,我能否在廟中住宿幾天?”法師見此人生得氣宇不凡,就欣然回答:“壯士想借宿廟中,哪有不肯之理。”那人連連拜謝,壹聲長嘆後說:“我叫蒙恬,原在朝中率軍,皇上命我到江南收買古玩。我從

京都出發,沿途看到許多地方遭受災害,因此將皇上給我收買古玩的銀兩分給受災百姓,現銀兩都已分光,古玩壹件沒有買到,無法再回鹹陽去見秦始皇,因此只得來此投宿幾天再作計較。”就這樣,蒙恬就改換姓名住在永欣寺中。

壹天,蒙恬來到村西。突然,看見河埠壹位姑娘因洗衣掉入河中,他立即跳下水去將姑娘救起。姑娘本是村西壹個姓蔔的漆匠的獨生女兒,叫蔔香蓮。香蓮父母見女兒落水被救,對蒙恬感激不盡,為了報答蒙恬的救命之恩,蔔家時常做些酒菜送給蒙恬,蒙恬總是婉言謝絕。倒是香蓮心靈手巧,經常來寺中將蒙恬的衣服取回家中漿洗縫補,就這樣,二人漸生愛慕之情。

壹次,蒙恬去蔔香蓮家取衣,路上看見壹撮山羊毛在壹根樹枝上隨風飄起,便順手折下,心想:我在朝中查閱兵書,記載軍情,沒有稱心如意的筆,何不將山羊毛用來制筆,平時亦可寫詩作文。來到香蓮家,向香蓮要了壹根絲線,把山羊毛紮在枝條上,用手將羊毛捋齊,用水蘸調了些鍋灰,在白帛上寫了幾個字。感到比用刀刻輕松,但寫起來力不從心,羊毛上沾有油質,很難落墨。

蒙恬寫後順手將它擱在窗臺上,不料由於用力過大,此筆卻滾落到窗外去了。香蓮忙趕出去拾,筆已落在石灰缸內。香蓮拾起後,見山羊毛卷在壹起,上面沾滿了石灰水,她趕緊放到清水內,將石灰水漂洗幹凈,又拔下發髻上的銅簪將毛理順弄直,拿進屋內蘸了些鍋灰水來寫,不想既流暢又順手。蒙恬這才悟出了羊毛經過石灰水浸過能剝去油質的道理。

湖州盛產毛竹和山羊,蒙恬和蔔香蓮將筆桿的原料改成竹桿,筆毛從山兔毛擴大到山羊毛等,還將毛筆頭納入竹管中。經過他倆冬去春來的反復實踐,總結了壹整套選料和制作技藝。蒙恬早有為民造福的夙願,便和香蓮壹起將制筆技藝傳授給村民。

筆都善璉為了紀念蒙恬,在善璉鎮建有蒙公祠,每當蒙恬和筆娘娘生日(相傳為農歷九月十六和三月十六),當地筆工要舉行盛大的迎神廟會,以示紀念。

這以後,當地做筆業越來越興旺,做出來的筆不僅尖、齊、圓、健,而且鋒穎清澈,珠圓玉潤,書寫剛柔相濟,應手從心。人們將環繞小鎮的河改為蒙溪,還以“蒙筆生花”、“恬文抒懷”、“蒙氏羊毫”、“香水”、“香塊”命為筆名,壹直延用至今。

書畫家***推筆藝

清末,善璉的筆工在上海、杭州、蘇州、北京等地開起筆店。今位於北京琉璃廠著名的戴月軒湖筆店,是其中的壹家百年老店,店中掛著“蒙氏遺風”的匾額。在湖州市的中國湖筆博物館裏,可以欣賞到湖州王壹品齋筆莊等百年老店的精美湖筆。

在湖州這塊人文薈萃的土地上,還流傳許多書畫家和湖筆的動人故事。王羲之的七世孫、隋朝著名書法家智永禪師,雲遊湖州,住在永欣寺30年,壹邊臨書,壹邊和筆工切磋技藝,用敗的筆頭埋在蒙公祠旁的“曉園”,他還親筆題了“退筆冢”。智永圓寂時抱筆而終。智永在湖州30年,各方文人紛至沓來,求書道、覓湖筆,竟將永欣寺的門檻踏損,因此不得不包上鐵皮,這就是“鐵門檻”的典故。

湖筆的發展離不開歷代書畫大家的推動,曾在湖州為官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顏真卿、蘇東坡和湖州籍的書畫大家曹不興、錢選、趙孟頫、王蒙、吳昌碩、沈尹默等,都為湖筆的改良作出過貢獻,同時,他們也依靠精美的湖筆,造就了輝煌的書畫藝術。

  • 上一篇:哪個軟件可以聽李伯清講故事?
  • 下一篇:國潮古風插畫-國潮風是不是真的已經流行起來了呢,對此妳怎麽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