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些說法都不過是推測而已,堯,舜之說只是編織的美妙傳說.烏曹在《古史考》中被認為是造磚的先祖.在造圍棋方面找不到更多的佐證.至於皮日休提出的圍棋源於戰國.更不足為信.早在春秋時,孔子就已經提到圍棋了. 也是壹種推測 在甘肅水昌縣鴛鴦池出上的原始社會末期的陶罐,不少繪有黑色,紅色甚至彩色的條紋圖案,線條均勻.縱橫交錯,格子齊整,形狀很象現在的圍棋盤,但縱橫線條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象現在是十九道.考古學家諷稱之為棋盤紋圖案. 湖南省湘陰縣挖掘出壹座唐代古墓,隨葬品裏有圍棋盤壹件,大小呈正方形,縱橫各十五道. 在內蒙發掘的壹座遼代古墓裏,挖出圍棋方桌,高十厘米,邊長四十厘米,桌上畫有長寬各三十厘米的圍棋盤.棋盤縱橫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壹枚,白子七十三枚,***壹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著.想必墓主生前好弈,舍不下壹盤殘局,帶到九泉之下琢磨去了. 這些只是眾多考古新發現中的幾件古物,但足以說明幾點:首先,不容置疑的是,圍棋在原始社會時,已具雛形.縱橫交錯的棋盤圖形已經基本形成. 其次,從出土棋盤的十,十三,十五……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線的發展過程看,圍棋不可能是某壹個人某壹天裏突然創造出的奇跡,而是經過了由簡單到復雜,棋子由少到多,著法由單壹到多樣的發展變化過程,時間跨越數千年,集聚了無數圍棋愛好者的智慧和經驗,逐漸被改進,被豐富,最後形成今天這種規模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圍棋的創造者,是我國廣大的勞動群眾.
由於戰事頻繁,軍事學知識漸漸積累起來.下圍棋和軍事上的運籌帷幄,調兵遣將有幾分相似.戰爭的需要勢必加速圍棋的發展.兩漢時己有人把圍棋當作兵法,《隋書·經籍誌》還有棋譜收入兵書. 圍棋的故鄉是中國 有了上面那些推斷和考古學家的發現,圍棋誕生於何處已不言自明,但是,日本松井明夫先生在其《圍棋三百年史》的"發端"壹篇中說:"圍棋與象棋有它們的***同的祖先,就是中亞細亞的壹種'盤戲'.它流傳於西方成為國際象棋,流傳於東方而受到中國天文及其他科學的影響,改良成為十六道的圍棋." 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回顧歷史,從《左傳》,《論語》,《孟子》等書中.很容易了解到,圍棋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廣為流行,甚至出現了諸侯列國都知道的圍棋高手.眾所周知,那個時候,中國和西域各國還沒有交往.直至西漢時方有張騫出使西域,中國才和中亞細亞諸國有了文化交流.而那時,圍棋在中國已經有了很久的歷史了. 從弈到圍棋 現代人說弈,包括圍棋,象棋,軍棋等等壹切棋類.最早的時候,弈是專指圍棋的.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 "弈,圍棋也.從丌,亦聲." 丌的古文字為兩人舉手握棋對局的象形. 弈即圍棋,還可以在《論語》.《左棋謂之弈,自關而東,齊魯之間皆謂之弈." 可見,西漢年間,弈已成了圍棋的別稱.仍然稱弈的.只有北方部分地區. 到了東漢,圍棋已在書面語中普遍使用,比如馬融著的《圍棋賦》,李尤寫的《圍棋銘》等. 圍棋在發展演變過程中,除了"弈"和"圍棋",還有"許多有趣的名稱.晉朝時,有人稱圍棋為"坐隱"和"手談".不過到最後,還是這概括了圍棋著法的""圍"字保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