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圍繞“見痰治痰”寫論文最合適的題目是什麽

圍繞“見痰治痰”寫論文最合適的題目是什麽

學術思想

我們臨床治病,最重要的是辨證。講究“因時、因地、因人”。所以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說法。其中“因時制宜”不僅僅指壹年中四季節氣的變化,還包括處理方法的變化。還應該參考時代的宏觀變化,使疾病的種類和性質發生變化,治療也要相應變化。歷史上,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疾病譜的變化,形成了許多醫學流派。比如金元時期的醫學院,明清時期的溫病學,都是時代的產物。

現在科技進步很大,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物質財富相當豐富。但社會競爭日益加劇,人際關系復雜,工作緊張勞累,精神壓力增大。此外,還有多種娛樂方式和豐富的物質享受。很多人為了生存,為了工作,為了事業,厭倦了社交。整天胖胖甜甜的,煙酒成癮,五點不睡,過了中午就醒了,日夜顛倒,習慣了。再比如非法同居,很常見。婚前懷孕並不少見。婚姻是兒戲,性交是家常便飯。以及空氣汙染、環境惡化和輻射增加。當今時代的這些特點必然導致疾病譜的變化,比如艾滋病、空調病、非典型肺炎、各種性傳播疾病——都是過去聞所未聞的疾病。也正是諸多社會因素的作用,導致當今發病痰證、痰病明顯增多,治痰之法更為醫家所重視和廣泛應用。

壹、痰是什麽?

痰是人體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是體液的病理產物。不僅僅指氣管和喉頭之間的那種粘稠物質。它可以廣泛地停滯在人體的各個器官和組織之間,導致各種奇怪的疾病。痰不僅是許多疾病的病因,也是人體內許多致病因素的產物。病因學將其列為“內外因”之壹,也有人稱之為第二因。歷代醫家對痰也有許多清晰的認識和精辟的論述。如:袁?王曰:“痰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在。”明?王倫也說:“痰也是病名。壹個人的身體,氣血通暢,那麽津液循環,為什麽會有痰呢?夫氣血濁則津液不清,熏蒸後成痰。”由於痰所引起的疾病少有規律可尋,且其癥狀奇特,故有“奇病滿痰”、“各種奇證皆屬痰”之說。

痰與飲不同:雖然兩者都是水液代謝紊亂所致,但痰粘,飲稀;痰濁凝滯少動,飲酒不定;全身臟腑組織無痰,飲酒致病範圍相對有限;痰證常不規律,而飲則單純;治痰無確切方法,但飲酒離不開溫陽。痰飲在臨床上也很常見。

痰與血瘀不同:痰由津液凝結而成,血瘀則由血瘀而成;痰可以遍布臟腑,而瘀血只存在於脈內外;痰所引起的疾病廣泛而多變,血瘀所引起的疾病有許多規律性的特點。痰濁表現為腫脹多於疼痛,瘀血表現為疼痛多於腫脹,且有固定場所。治痰沒有確定的方法,治血瘀無非就是活血通絡。痰瘀互阻在臨床上也很常見。

第二,痰的形成

1,痰的成因:

六氣五誌過盛,均可化為火,火可燒津液,化為痰。現代社會,氣候變暖,燥熱偏高。另外,工作緊張勞累,生活節奏加快,精神壓力增大,或者吃辣(現在的餐廳幾乎是川菜湘菜的天下),肥甘,煙酒過度;或者夜生活增多,性生活過度,無節制耗精傷陰;或濫用溫補,身體稍有不適,不論寒熱,常吃人參、鹿茸、蟲草。以上因素壹般都是痰病的誘因。張從正《儒者近人》說:“凡貼梁,居閑,自撐過度,酒食傷,以致留杯飲。”(指飲酒,含痰)“蘇文?古代天真之論說得更好,“今人以酒為漿,恣意妄為,醉酒入宮,竭力竭精,消散真情,不知飽足,時時守靈,快其心,逆其命,無所節制。”“這些話,其實是現代很多人(尤其是都市白領)的生活寫照,也是當今社會痰病的普遍原因。

2.痰的病機:

痰的前身是津液。津液引起的痰濁是由於火邪的燃燒。所謂“焚液成痰”。所以,邪火旺了,津液才能燒成痰。火邪在什麽情況下興盛?就是上面說的那些情況:六氣過極或五氣過極都可以生火,也就是所謂的“六氣化火”“五氣化火”。折磨津液的火,可以是實火,也可以是虛火。很好理解,真火把液體燒成痰,那就不用說了。虛火如何燒津液成痰?凡火過虛者,必先陰道液弱,陰虛則陽亢,津液不足則火過盛。火過虛,陰氣不足,津液可燒,更易凝成痰濁。所以這種痰證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陰虛和津液不足。治療不能單純瀉火,要以滋陰生津為主。另外,燒過的津液只有停滯時才能停止。津液的運行需要氣的推動。如果氣虛或氣滯不能促進津液的運動,津液就會停止積聚而變得渾濁。所以治痰要治氣。助氣或行氣化痰。氣虛和氣滯不能同時促進津液和血液循環,所以痰證形成時,血液往往停滯凝結成血瘀,這就是痰瘀互阻。因此,治痰往往與祛瘀相結合,反之亦然。痰濕和喝酒是壹樣的。痰濁形成的同時,往往有燥濕止渴的表現。所以在祛痰的同時,還要祛濕利水。再者,津液的代謝離不開五臟,尤其是肺、脾、腎。痰濁的形成與肺、脾、腎的功能失調密切相關。這個機制會在後面的治療中討論,這裏就不贅述了。

痰證的形成機制可以概括如下:

自然界的六大因素――風

五官(七情)過盛火沸津液成痰,痰病痰證之二因。

飲食疲勞,氣虛,氣滯,升陽無力

五臟代謝功能障礙

臨床經驗:

“治必求其根”,治痰也要求其根。在臨床實踐中,通過望、聞、問、觸四種診斷方法來發現痰病和痰證的癥狀。然後運用由表及裏、去偽存真、察證求因、追根溯源的辯證功夫,找出痰病痰證的最初成因,以及痰的性質(主要是虛實、寒熱)和存在部位。根據疾病的病因、部位和性質進行治療。才是根本的治療。

歷代醫家治痰,求根並重。特別提出了“止痰治痰”的治療原則。比如葉說,“治痰之源,不除痰則除之。”。何夢瑤也說:“痰也標,故致痰者也。”治療要以治本為主,但要看痰的輕重緩急。"

治痰的具體方法有很多,不同的醫生用的方法也不壹樣。本著治病求本的原則,總結多年治痰經驗,歸納出臨床常用的八種治痰方法,簡要介紹如下:

壹、益氣化痰:

津液運行,氣是動力。“氣動則水動,氣滯則水停”。氣虛或氣滯導致氣機虛弱,津液停滯導致痰濁。所以凡是痰病痰證,如氣虛或氣滯,都要治以益氣化痰。龐安常說:“善痰者,必先治氣而不治痰”。馮也說:“治痰者,治氣而不治痰。氣若順,津液亦隨。”《古今醫鑒》也說:“痰隨氣升者,先順氣,後順氣。”所以歷代醫家都意識到,治痰必須治氣。再加上“氣有余則火不足,火能燒津液成痰”,所以在祛痰的同時,有時也要清氣瀉火。

黃芪是臨床常用的藥物。黃芪在補氣的同時,利水利濕。臨床常與蒼、白術、生薏苡仁、茯苓同用。

陳皮和香附是常用的行氣藥。陳皮祛濕化痰,理氣和胃,香附理氣解郁,通十二經脈,解六郁。

瓜蔞、竹茹、蛤蜊、海藻、海帶、夏枯草常用於理氣化痰。這些藥物不僅能清熱化痰,還具有軟堅散結的功效。它們最適合熱痰患者。

二、滋陰化痰:

痰濁轉化為津液,這是歷代醫家的壹致認識。比如張景嶽說“痰是人體的津液,不外乎水谷之化”。“蓋(痰)是津液和血液的轉化。若營與衛調和,則津液自足,血液自足。為什麽會有痰?”津液燃燒,痰濁;痰濁產生時,津液就會不足。因此,痰的治療必須照顧津液。在治痰方中,更不能用辛、溫、香、浮躁之品,以免更傷津液。如果陰道液不足,必須加滋陰潤燥的藥物,其中玄參、鱉甲最合適。玄參能清熱養陰,有散結化痰的作用。鱉甲除滋陰退熱外,還能軟堅散結。兩味藥都有清熱涼血的功效。壹藥三用,最適合痰證陰虛患者。

三、瀉火化痰:

痰與火的關系前面已經講過了。歷代醫家的論述也很多,尤其是清代,更為詳盡。例如,馮在《馮秘笈》中就有詳細論述。“——痰是有形的火,火是無形的痰。痰濁隨火升降,火引痰濁橫行,產生各種證候,極不守規矩。火借五臟之氣,痰借五味之液。氣盛則火盛,液盛則痰盛。氣能上火,火能治痰。所以治痰者,必降火;治火者,必隨波逐流。”關於瀉火化痰藥物的選擇,多數醫師主張使用黃芩、黃連、青黛等藥物。如《丹溪心法》說:“青黛、黃連、黃芩用於熱痰”。“黃芩治痰,火為虛。”此外,牛黃、大黃、連翹、魚腥草等。也常選用,但氣血津液寒凝,宜慎用。以避免體液進壹步凝結。

四、祛瘀化痰:

津液凝結成痰,血液凝結成瘀。津液和血液都是體內流動的東西,它們都誕生於水谷。《內經》所謂精、津、脈,壹口氣可以分為六。再者,痰瘀的病因病機相似,治療方法也相似。所以壹直有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說法。比如朱丹溪認為“痰中帶瘀化為壹窩”。葉在治療胃病時指出,胃病的慢性化、反復性必然是由“痰瘀”引起的,“痰瘀為有形障礙”。用韭菜汁、桃仁、半夏散瘀化痰。唐榮川甚至認為“要知道痰水凝滯是由瘀血引起的,但如果去了瘀血,痰水也就消失了。”類似的論調不勝枚舉。

痰瘀證的治療常以祛痰藥物為主,如丹參、川芎、桃仁、紅花、紫莖澤蘭、穿山甲等。其中丹參具有化瘀生新的功效,可用於各種腹痛積滯。常用於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消化道潰瘍、慢性胃炎、肝硬化、肝脾腫大、乳房膿腫、乳腺增生、月經不調、子宮肌瘤、牛皮癬、神經衰弱、失眠等疾病。例如,黃芪、遠誌、菖蒲、桂枝、茯苓和龍牙用於治療冠心病和心律失常;與鱉甲、澤蘭、萹蓄、赤芍、香附、郁金等混合。治療肝硬化;與金銀花、連翹、槐花、紫草、蟬蛻、蛇蛻和白鮮皮混合治療銀屑病;與降香、三七合用治療消化性潰瘍和心絞痛。

五、喝痰:

飲與痰相似,故常稱痰飲。但相似之處也有不同。說是因為同源所以壹樣,都是水谷體液轉化的;說它不壹樣,就是說它的病證和治法不壹樣。張景嶽說得很清楚:“痰雖然和喝酒差不多,但其實是不壹樣的...,且飲之清而稠,有痰。喝酒只是停止腸胃的堆積,而痰卻無處不在;水谷戒酒了,他的病全是由脾胃引起的。凡化為痰者,皆可為五臟受傷所致。”至於治療,飲酒的治療重在溫陽利水,因勢利導。常用發汗、利尿的方法,藥物如淩澤、車前草、薏苡仁等。但是治痰沒有確切的方法。如果痰和酒並存,就要壹起治療。

六、清肺化痰:

痰雖與五臟相關,但與肺、脾、腎關系最為密切。清。吳澄在《居痰證略論》中說:“蓋肺主氣,肺傷則氣滯痰盛,故痰出於肺;痰的轉化也在於脾;如果說痰的起源,都在腎。所以主要三法,統壹痰濁。”肺主氣,其氣清降,向脈運化津液至全身。如果下法不正常,沒有對節的治療,津液就會停滯,聚集成痰;肺喜濕,肺陰不足,虛火可燒津液,亦可成痰;或六淫過度,以火焚津液,亦可成痰;或者脾不健,腎失溫,“水滿痰”,也可沾於肺上,故又說“肺為痰之藏”。治療往往是清澈、涼爽和濕潤的。清肺化痰的藥物很多,有貝母、栝樓、桑白皮、黃芩、石膏等。

七、健脾化痰:

脾主水谷的運行,其氣從脾運行到胃,胃是全身氣運行的樞紐。如果脾失健運,或者氣機升降失常,精微的水谷不能正常運化,就會凝結成痰飲。馮說:“脾虛不能散精於肺,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瘀血成痰。”其治療應該是健脾和胃,理氣。脾喜燥惡濕,所以健脾離不開燥濕。白術、白術、茯苓、薏苡仁為首選藥物。胃濕燥,常選用炒萊菔子、山楂、谷物麥芽、蜂蜜等。這裏特別討論蒼術和山楂的應用。

蒼術:燥濕健脾,無論表裏,均可用於痰濕的壹切臨床表現。即使陰血不足,但痰濕有證,也可配伍養陰藥物。如蒼術為主,何首烏、熟地、當歸、桑枝、牛膝、蟬蛻等。用於治療鵝掌風;與黃柏、苦參、白鮮皮、蟬蛻和土槿皮混合,用於治療濕疹和神經性皮炎;與黃柏、苦參、香椿皮、炭荊芥、車前子等混合。治療濕熱帶下;用陳皮、厚樸、藿香、佩蘭等。治療夏季慢性胃腸炎。

山楂,消食化積,活血化瘀,是消肉滯的重要藥物,有化痰祛瘀的功效。《本草綱目》中提到“減少飲食,消除積肉,腹痛,吞酸,淤血,脹氣”。臨床上常與其他藥物合用,治療小兒消化不良、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壓、產後惡露、產後腹痛、肥胖等疾病。

八、溫腎化痰:

腎主水,水開則閉。腎是先天的,是元陽和袁茵送的。所以腎陽不足,或開合不暢,水行不通,稱為痰飲。王肯堂說:“痰濕則脾胃氣虛,壽衰則衰。水無火則陰凝,壺底無火則飲食不消。二者皆可生濕,痰濕必生。”。劉世廉在《醫養結合》中也說過。:“痰雖生於脾胃,實為腎陽虛損,不能熏蒸脾胃,使脾未能咽下唾液而成痰。”所以陳念祖總結說:“王說:‘痰濁之水原也,來自腎;痰行於濕,濕主要在脾,其余為:痰化氣,藏於肺。這六個字可以看作是痰病的綱領。”治腎陽不足、水濕凝滯所致之痰濁,除化痰外,常選用溫陽補腎之品,如附子、鹿角、仙茅、淫羊藿、冬蟲夏草。其中,溫腎潤肺、化痰祛濕的冬蟲夏草是最好的選擇,但價格昂貴,使用方便。

痰病,痰病的治療,雖然《內經》中有“蘇文”。論怪病,蘭,靈樞。惡客半夏湯。但畢竟不是系統完整的。去張仲景《金匱要略》訓“痰飲”,明確指出痰飲病的治療原則,應該是“溫藥而之”。但仲景的“溫藥調和”法,其實是針對水和飲的。直到隋方的《病源論》才把痰和飲分開論述,後來許多醫家把痰和飲分開處理。以上提到的治痰八法,是在前人治痰的基礎上,個人多年臨床經驗的總結。另外,治療痰病、痰病,忌使用寒、熱藥物。氣血津液,熱則行,寒則凝。因此,即使熱痰凝滯,也不必使用或盡量少用苦味大、寒涼的藥物,避免氣血津液更多凝結。涼爽濕潤時,適宜。另壹方面,熱能損傷津液,消耗津液,痰的形成本來就是熱耗津液,燒津液所致。所以,即使寒痰凝結,也最好不要使用或盡可能使用大辛熱之品,以免津液再燒,溫補總是可取的。這應該算是臨床治痰的大忌。

  • 上一篇:吊燈怎麽保養
  • 下一篇:原來的大富翁4在哪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