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3月,河南武官村村民吳希增,得知自家祖墳中陪葬了壹些值錢寶物,遂與堂弟吳培文去挖陪葬品賣錢。吳希增將祖墳慢慢挖開,鏟子突然碰到壹種無比堅硬的東西,二人猜測是好寶貝了。於是回村叫7、8個壯丁幫忙,壹群人挖了幾個小時,發現好像是壹大鼎。
到第2天晚上,村裏陸續來幾十個人壹起挖掘,由於擔心被外人知道,村民們也只敢晚上行動,挖掘過程整整持續了3個晚上,最後將墳墓挖開,搬出來壹具生滿銅銹的龐然大物,這就是商代青銅重器,著名的國寶-“後母戊”鼎。
村民們借助扶輪車,把大鼎轉移到吳培文家中,並悄悄埋在糞坑裏,但這件事還是被了傳了出去,泄露給了日本人。但村民們不願將寶物落到日本人手裏,於是賣給當地古玩商蕭寅卿。但是買家無法接手這大物件,於是想肢解成8塊,但大鼎堅硬無比,根本無法切割,無果而終,只得再放回吳家。
日軍偽憲兵隊長得知此事,向日軍告密,在進行搜查時,吳培文偷偷將鼎換了地方,並購置了壹尊無銘文的青銅器應付搜查,日軍得到“寶物”乘興而歸。抗日戰爭結束後,吳培文挖出大鼎獻給當時國民政府,於1946年運到南京。
1948年,此鼎以“司母戊鼎”名字在南京首次公開展出。國民黨退守臺灣時,南京政府曾想把它運到臺灣,但由於“司母戊鼎”體積過於龐大,體重過於沈重而沒有成功。
1959年,“後母戊鼎”被運往中國國家博物館保存,2011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開放,“後母戊鼎”成為眾多文物中最耀眼奪目的壹件。2005年吳培文從海外歸國,又壹次見到大鼎,他是鼎的發現人及保護人,因此被特許能夠撫摸大鼎。
“後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發掘出來的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在我國有“鎮國之寶”的稱號,目前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也叫“司母戊鼎”,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千克,確實堪稱龐然大物也。大鼎折沿寬緣,鼎壁筆直,鼎腹深厚,鼎底平直,有壹對厚重的立耳。壁耳浮雕式魚紋,首尾銜接,耳外側雕刻有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大家見下圖片)。
鼎腹約呈長方形,估計不是規整的長方形。鼎腹邊緣是饕餮紋,均有雲雷紋作底,下面有4根空心立柱支撐。立柱上端有浮雕式饕餮紋,下面有三周凹弦紋,四處鼎壁的正中和周圍分別有外凸的短棱脊,壁裏面便是“後母戊”3字,字體雄渾,鋒芒畢露。
從鼎的整體來看,構造古樸厚實、氣勢宏大,且紋飾浩蕩,鑄造技術極高,可以說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後母戊鼎”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貴重文物,也是目前發掘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幾乎也可以當馬槽用,因此人們也稱它“馬槽鼎”。
鼎身四周的盤龍紋和饕餮紋,給大鼎增添了威武雄壯及莊嚴凝重。饕餮本就是上古神話中,專吃不同種類食物的神獸,將它鑄造於青銅器上,象征吉祥如意、豐豐足食。
後母戊鼎,代表了商代青銅器的發展和鑄造水平,作為壹種寓意孝道的青銅禮器,它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都是獨壹無二的,堪稱國寶。
鼎,是中華文化的壹個標誌,內涵意義非常多,用來祭祀,或在典禮過程中盛魚、豬、牛、羊等肉類食物,最最具有象征意義的祭祀禮器這壹。我國制鼎的高峰是在商周,鼎作為禮器的影響壹直持續到漢代,並成為王公貴族的象征。
關於鼎,還有這樣的中國文化,比如成語有“壹言九鼎”、“問鼎中原”、“三足鼎立”等,有時鼎還指壹個國家,所以鼎的內涵深遠。
還有,大多數的鼎為圓腹、雙耳、三足,比如子龍鼎,而後母戊鼎是四足方鼎,其體積體重也是極其罕見的,它與子龍鼎堪稱“商代青銅器雙壁”,子龍鼎有陰柔之美,而後母戊鼎則有陽剛之氣。
此鼎為何叫“後母戊鼎”呢?
此鼎出自商代,是商王為祭拜母親”戊“而打制的,距今有3000多年歷史,專家根據甲骨文記錄,鼎內銘文得出的結論是”後母戊戌“三個字,其中”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後妃婦妌的廟號,再依照銘文,確認”後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2個兒子祖庚或祖甲鑄造,為祭拜他們的母親婦妌,所以帶有孝道的內涵。
歷史學家郭沫若稱它為“司母戊”鼎,他認為“司”有祭祀、孝敬之意,當時學者也認為如此。後來壹些學者認為“後母戊”先於“司母戊”,意思是“獻給偉大的母親”,並展開大討論。
壹直到2011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運行,正式啟用“後母戊”鼎這個名字,但有學者堅持用“司母戊”,至今大鼎名字仍存爭議。我只能說,名字只是壹個代號,何必拘泥?過則迂也。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