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國家珍寶,貴族象征,古代玉具劍鑒賞

國家珍寶,貴族象征,古代玉具劍鑒賞

古人雲:「 ”君子如玉”,在古代,玉壹直是德行的象征,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公卿大臣,無不以配玉為榮,正所謂:「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出自《禮記·玉藻》) 除玉外,配劍也是我國古人的雅愛,周、秦、漢、唐兩千余年中,佩劍之風壹直盛行不衰。西周至春秋時期,劍除佩帶防身外,腰間懸劍也是當時表現地位身份的壹種方式,非王侯、貴族不能佩之。 ▲戰國時期,冶鐵技術的發展,使鐵劍開始投入使用,其鍛制技術亦大有進步,由原來短而厚的青銅劍形制向長而薄的鐵劍發展,最長者可達壹米多。 玉、劍,這者在古代皆是貴族所佩之物,故古人就將其兩者合壹,最早於西周時期出現玉、劍的結合物——玉具劍。 ▲歷史上第壹代昌邑王,漢武帝第五子劉髆墓葬中出土的玉具劍,現已入藏於巨野縣博物館。 玉具劍,亦稱「 ”玉頭劍”,即是劍首和劍柄等部分用玉石材料制成的劍,擁有劍首、劍格、劍璏(璏,zhì,玉制劍鼻)、劍珌四個玉飾物,其雛形起於西周,在春秋戰國晚期時,逐漸形成劍首、劍格、劍璏、劍珌四樣俱全的完整玉具劍。 劍首,鑲嵌在劍柄頂端的裝飾品,即鐔,處於劍莖上方,只有壹小塊,以玉或金屬制成,扁圓形,其上鏤有花紋,除裝飾外,其材質也是區分佩劍者等級的標誌。 劍格,亦稱護手、劍鏜,鑲嵌於劍柄與劍身交接處,正視略成長方形,中部逐漸凸起壹脊,側視為菱形斷面,穿孔有長方形、橢圓形和菱形,兩面均琢有紋飾,在劍飾中數量最少。(亦有光素無紋的形制) 劍璏(zhi),或稱衛、璲,鑲嵌於劍鞘中央,正視為長方形,上刻紋飾,供穿帶佩系所用,俗稱文帶,在幾種劍飾中所占比例最大,以漢代出土和傳世的數量最多。 劍珌(bì),或稱摽,玉制,安在劍鞘尾端,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直身、體圓、較厚,戰國早期時光素無紋,於晚期出現紋飾,以獸面紋和卷雲紋為主。漢代時器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或梯形,紋飾以螭紋為主。 ▲漢朝時,光武帝劉秀曾賜玉具劍於馮異,形制為七尺長劍,每套四件。《後漢書.馮異傳》載:「 ”時,赤眉、延岑暴亂三輔,郡縣大姓各擁兵眾,大司徒鄧禹不能定,乃遣(馮異)異代禹討之。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具劍。” 西周、春秋時期,玉具劍被視為寶物和身份的象征,在其之後千余年中,壹直都是古代佩劍中裝飾最為隆重,最為豪華高貴的佩劍,既可佩於腰間以顯尊貴,亦可作禮儀、祭祀、墓葬之用。《說苑.反質》中載:「 ”經侯過魏太子,左服玉具劍,右帶佩環,左光照左,右光照右。太子不視。經侯曰:‘魏國有寶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國寶也。’經侯應聲解劍而去佩。”《東宮舊事》載:「 ”太子儀飾有玉具劍。”《史記·田叔列傳》載:「 ”將軍欲取舍人中富給者,令具鞍馬絳衣玉具劍,欲入奏之。” ▲從《說苑.反質》所記載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玉具劍在當時的地位和價值,足以比作國家之寶。圖中為安徽天長三角玗漢墓群出土的西漢玉具劍,現藏於天長市博物館。 後至漢朝時,佩劍、佩玉越發盛行,玉具劍也在此時又得到大力發展,劍上的玉質裝飾物較之春秋時期數量大增。且因漢朝厚葬之風的影響,作為貴族最喜愛的墓葬品,玉具劍在當時被王公貴族大量使用於墓葬,如西漢漢廢帝,南昌海昏侯劉賀墓中,就曾出土三把金絲纏繞的玉具劍。 ▲海昏侯墓主棺板上方發現的三把玉具劍,劍鞘部位有金絲纏繞,不壹定是墓主生前所用,或是為表墓主身份高貴而入葬的也未可知。 隋唐時,佩劍之風依然不絕,而玉具劍也仍然位居第壹。《隋書.禮儀誌》載:「 ”壹品,玉具劍,佩山玄玉。二品, 金裝劍,佩水蒼玉。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品名號侯雖四,五品,並銀裝劍,佩水蒼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則象劍。帶直劍者入宗廟及升殿,若在仗內,皆解劍。壹品及散郡公,開國公侯伯,皆雙佩。二品,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品號侯,皆只佩。” ▲漢代時,皇帝常以玉具劍賞賜功臣及使節,《漢書.匈奴傳》載:”單於正月朝天子甘泉宮,賜玉具劍。「 ”《漢書.王莽傳》亦載:”進其玉具寶劍,欲以為好。「 ” 玉具劍始於周朝、春秋,盛於兩漢、隋唐,後於魏晉時期漸漸沒落,再不見於世。

  • 上一篇:四喜娃娃值錢嗎?
  • 下一篇:在哪裏賣古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