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古玉古已有之。仿古玉在歷史上宋代就出現了,而且是歷代傳承下來的。到了清朝,皇室也有了專門的宮廷作坊,大量仿制秦漢唐的“第三代”古玉,以滿足乾隆皇帝對古玉的癮。直到20世紀70年代,玉雕廠仍然有壹套生產仿古玉器的嚴格工藝流程。仿古做舊玉器是壹門高深的技術,技術難度很大。特別是高仿,不僅要外形相似,做工精致,精神上也要差不多,不熟悉技術的業內人士很難鑒別。由此看來,古玉本身就有價值,至少它是古代文化的傳承和再現。但是,玩家不要把古玉當成真正的古玉。
那麽,如何辨別是真古玉還是仿古玉呢?筆者認為僅從花紋和裝飾風格來判斷是遠遠不夠的,而且外觀風格容易模仿,極不靠譜。看玉件表面的“包漿”,有助於判斷“老件”傳世或出土的天然包漿與現在用蕎麥殼、棕刷打磨的包漿不同。雖然現在拋光技術更好了,連橘皮紋都能打磨的惟妙惟肖,但專家還是看得出來的。最重要的是要和雕琢的痕跡區分開來。本質上就是鑒定玉器作品的年代。
不同時代的玉器使用的工具不同,留下的刻痕也不同。古代是老工人,現代是新工人。區分古玉,要從老工和新工入手。老工人和新工人使用的工具和磨具,以及這些工具的速度、效率和精度,留下的各種現象和不同痕跡,都是鑒別和判斷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