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在全球化境遇中怎樣看待中國文化和藝術未來

在全球化境遇中怎樣看待中國文化和藝術未來

全球化的意義體驗與當代中國美術

壹、全球化的特征

對於全球化,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是經濟壹體化,有的認為是信息全球化,也有的認為是資本主義晚期征候,不同的定性都為文藝學的發展提供了不同的理論背景和不同的理論思路,但從總體上來看,大家都重視全球化所帶來的壹系列的經濟、精神、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對於這種變化,英國人JohnTomlinson在其《全球化與文化》中,將這種情況歸結為“復雜的聯結”,他拋開了大的定性,就全球化所帶來的對人們體驗模式的變化,來探討全球化的具體特征,認為:“相互聯系和相互依存構成了現代社會生活的特征,而全球化指的就是快速發展、不斷密集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存的網絡系統。”全球化盡管有許多的解釋方式,但任何外在的變化,都必然最終會影響到人們的內心體驗,所以從人們的內心體驗來講,全球化已經使得人們的意義體驗模式發生了變化,具體來講,其表現特征有如下幾個方面:

(壹)從精神生活來講,全球化使得全球有***同面臨的問題,使得全球所有人都有***同關心的對象;同時,由於信息的聯結導致某壹地方性事件迅速成為全球性的事件,全球的距離正在消失或變短,從而勢必影響人類的精神體驗。

(二)信息傳播的快捷使得人們的精神體驗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壹層面上,全球化表現了異常的復雜性。

1、和全球化以前的精神體驗相比,全球化使得人們體驗中的地方性成分和全球性因素相互融合和滲透。這種滲透,使得以前以地方性體驗為主的體驗迅速發生了變化。如果說,在此以前,個人的體驗主要是由地方性特征所形成,那麽,全球化使得這種體驗有了更多的全球性因素。JohnTomlinson將其定義為全球的“單城性現象”,即“世界在歷史上,首次變成壹個具有單壹的社會與文化背景的世界,”)參見〔英〕約翰?湯姆林森著,郭英劍譯《全球化與文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頁。)如果說,過去的文化、社會、實踐可以理解為壹整套地方的、相對來講是“獨立的”現象的話,那麽,全球化使得世界首次成為壹個“單壹的地方”。

2、由於信息傳播的不對稱性,勢必形成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任何的媒介,當其在傳播信息的時候,都不可能是完全透明的,必然要帶有媒介使用者的價值觀點、文化意圖甚至意識形態,向信息接受者進行不對稱性交流,從而形成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全球化成了強勢文化的代名詞,這必然引起人們對本地文化的不同態度,其中有極端的文化保守主義,保護本地文化的純潔性,持有強烈的排外情緒;也有的在全球化進程中要求取消本民族的文化,在第三世界便表現為全盤西化現象,更多的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意識到全球化的必然性,因而自覺地用全球化的眼光審視地方性的文化,使得地方性體驗和全球性體驗辨證的結合起來。

3、由於西方強勢文化的發展和其現代化進程密切聯系,所以,全球化的進程必然要受到現代化壹些價值觀念的影響,全球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交織在壹起,探討現代化的壹些基本概念,有助於增加對全球化的理解。現代化影響了人們的基本的體驗模式,其中既包括時間、空間等基本觀念,也包括人們對世界的壹些基本看法,更包括人們對世界的基本理想。因而分析現代化,可以使人們對全球化的進程有清醒的意識。

二、全球化對中國美術的影響

當人們的體驗模式發生變化時,美術所描繪的事物及其描繪的方式必然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簡言之,全球化不僅改變了美術所賴以生成意義的語境,也改變了美術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並進而改變了美術作品的意義模式。

首先,全球化改變了美術作品的意義背景。全球化使得地方性事件迅速成為全球性事件,造成了意義背景的全面擴大,這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某壹文本或作品的可接受範圍空前擴大,地方性的體驗使得人們的接受只局限在具有強烈地方性特色的作品或本文,或者偏好於和自己的地方性經驗相似的本文,而全球化的體驗使得個人不僅深刻地意識到地方性體驗的狹隘性,而且也促使他們用全球性的思維來思考地方性的美術作品,人們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範圍比以前有明顯擴大,民族的東西融入了越來越多的世界性成分。可以說,全球化造就了壹批具有全球視野的創作和接受群體,從而賦予了民族的東西以世界性的意味。

其次,對於同壹個美術作品來講,全球化使得美術作品的意義空間不斷發生變化。帶有不同民族心理的接受者會賦予同壹部作品以不同的接受內涵,因而,全球化使得美術作品或美術文本的意義空間不停地發生變化。當代接受美學對這種意義己經作了合法性論證,原來的作品概念受到了全球化的沖擊,全球性的距離使作品的意義有了更大的可想象性空間,擴大了作品的接受內涵和意義體驗。

再次,全球化的信息傳播也改變了美術作品的存在方式。如果說,以前,美術作品的普遍傳播是以紙張為主要媒介的,而紙張的傳播方式在使得美術作品的接受中,“讀”而非純粹的“看”是美術作品的主要的接受方式,因為,在以紙張為主要傳播媒介的過程中,人們可以開辟出壹定的閑暇時間,在作品背景和作者生平等文字信息中了解有關作品的全面的信息,從而有足夠的條件來進行意義的挖掘,意義因而有其向深度進發的可能性。但是,在全球化的信息傳播中,由於信息中視像成分的全面擴大和信息的巨大的膨脹,形成了讀者在面對美術作品時的茫然性和平面化。首先,全球化的信息傳播形成了“圖像”的爆炸性存在。由於圖像的廣泛存在,使得美術作品的接受者在面對美術作品時,缺少了原來紙張作品的神聖性,美術作品也有可能由某壹作家的作品轉變成被網絡所惡搞的作品形象,這不但使得美術作品的神聖性消失,也必然使得美術向大眾化與平民化的方向發展。

另外,語言和圖像的思維模式使得意義體驗具有不同的價值度向。在全球化以前,意義的體驗不但有深度模式,而且這種模式的最終指向是處理地方性事物,這是由於人們和作品體驗中的事物有著切身的聯系。在這樣壹種接受方式之中,由於作品和當下事物之間的聯系,也由於對作品的接受是以處理或了解當下事物為主要價值導向的,從而必然使得人們在看某壹個作品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和當下的的生活體驗聯系起來,美術作品也因此具有著壹種幹預生活的現實任務。但隨著全球化的越來越被大眾所接受,美術作品的某物不再是人們生活視野中的某物,而是來自於壹個遙遠空間或時間,這樣事物就失去了和人們生活直接的相關性,從而使得人們有可能不再關心事情的真相,而只關註於事物本身的形象,這樣就有可能使得前此未被發現的美學價值或藝術價值成為美術作品的主要興趣,表現在對美術作品的體驗上,便是娛樂成份的增強和對作品審美價值的重視。而圖像的平面性和大眾化又從另壹個方面助長著這樣壹種傾向。

最後,相對於中國的美術來講,由於全球化中信息的不對稱性,中國作為全球化中的弱勢文化,不僅要警惕民族保守主義,更要警惕全盤西化。對中國古代文化和古代思維方式的現代轉化便是對此壹問題的回應,盡管對這壹問題的討論己告壹段落,但這並不標誌著這壹問題已得到了根本的解決,相反,隨著全球化浪潮的不可逆轉和逐漸加劇,這壹問題正以極端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就表現為古代文化中“向後看”的思維模式和全球化中“向前看”的思維模式中的矛盾,中國古代的基本思維方式是:它用前人的思想來證明後人思維的合理性,這就和追求全面創新的全球化時代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處理好二者的矛盾是美術理論的當務之急。用他者的眼光審視中國的地方性,是全球化時代的主要原則。

全球化浪潮使得中國美術建設既面臨挑戰,又面臨機遇,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新形勢,是擺在所有中國人面前的重要課題,當代美術不僅要分析全球化對人們生活的外部影響,更要進入人們的內心世界,來應對新的機遇。

  • 上一篇:國產電視劇天花板:豆瓣9.7,僅有四部,是誰這麽牛?
  • 下一篇:古董攤位半日遊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