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在古代,在朝為官的是不是壹定是太醫?大夫有沒有官職?

在古代,在朝為官的是不是壹定是太醫?大夫有沒有官職?

京城有頭臉的人家是可以請太醫看病的,不需要皇帝特許,妳看《紅樓夢》裏便有請太醫的情形。

各個時期的制度不太壹樣,妳問的是哪個朝代?

周代有“醫師上士十二人,下士十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人,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

秦代叫太醫令。西漢時太常、少府都有太醫令。屬太常者為百官治病,屬少府者為宮廷治病。東漢、曹魏沿襲。

隋唐設太醫署,其主管官員為太醫署令。宋有醫官院,已經與後邊的制度相近了

從金代開始設立太醫院作為專為上層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醫政及醫療保健組織。

金代太醫院,主官是太醫院提點(正五品),下有兩位太醫院院使(從五品),太醫院副使(正六品)

元代開始太醫院規模日趨龐大,太醫院下面設有廣惠司、回回藥院、禦藥院、禦藥局、行禦藥局、禦香局、大都惠民局、上都惠民局、醫學提舉司等機構,分別管理宮廷和民間的醫事活動。主管官員與金代相似,有太醫院提點(正二品到正四品不等)、院使、副院使、院判等,醫生的官階包括保宜大夫、保康大夫、保安大夫、保和大夫、保順大夫、保沖大夫、保全郎、成安郎、成和郎、成全郎、醫正郎、醫效郎、醫候郎、醫痊郎、醫愈郎等15個官階

明代太醫院正官院使壹人,正五品。院判二人,正六品。下屬機構有惠民藥局和生藥庫,以及制作膏丹丸散的作坊。

太醫院使的職掌為醫療事務,由院判輔佐。其職掌:壹、藥品的收貯、辨別和保管。生藥庫是太醫院收貯藥材之處。洪武六年(1373年)設禦藥局,又稱禦藥房。藥材按其產地身全國定額征收。嘉靖十五年(1536年)改名聖濟殿。由太醫院選禦醫、醫士輪流供值。二、疾病的治療。首先是為皇帝及其後妃看病。為皇室診病,吉兇莫測,要擔很大的風險。其次,還為王公、大臣或外國君長診治。有時太醫院也奉命派員往軍營、監獄等處診病。三、施舍藥品,為民診病。由惠民藥局具體負責。此外,太醫院還負責外地府州縣惠民藥局及邊關衛所醫官、醫士、醫生的選派和考核。

太醫院有專業醫務人員,稱醫士、醫生。醫士的地位高於醫生。院內醫術分十三科(大方脈、小方脈、婦人、針灸、眼、口齒、接骨、傷寒、咽喉、按摩等),太醫院分科如此細密,說明明朝醫學有了長足的發展。凡在太醫院任官,諸如醫官、醫生、醫士等,都要經過專門訓練。其來源是選醫家子弟,經考選入院,稱醫生,由醫官系統教授,分十三科經考試合格後,方能任為醫士。

清代太醫院因明署之舊繼續設於該處。其確切地點是在欽天監之南,禮部正東,即現在的東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該院有大門三座,均向西。對面是照壁,有黑漆書寫“太醫院”三字的朱色立額。大門前為門役的住房。左為“土地祠”(面向北),右為“聽差處”(面向南)。署內有大堂五間,是主要的活動場所,其中懸掛著康熙禦賜院判黃運詩:“神聖豈能再,調方最近情。存誠慎藥性,仁術盡平生。”大堂左側,有南廳三間,是禦醫辦公的處所。大堂右側是北廳。後面是先醫廟,門稱欞星,內門稱鹹濟,殿名景惠,南向,殿內供奉著伏羲、神農、黃帝的塑像,有康熙禦書“永濟群生”匾額。先醫廟外北向者為藥王廟。廟裏有銅人像。連接大堂的過廳是二堂,後面還有三堂五間。

清代醫官制為:院使壹人,是該院行政及醫療事務的主管官員,左、右院判各壹人,是該院的副主管官員,禦醫十至十五人,吏目十至三十人,醫士二十至四十人,食糧醫生(或稱糧生,主要擔任繕寫等工作)、切造醫生(負責藥物的炮,炙調制)各二、三十人。上述員額,清代各朝雖有增減,總的說來,體制未變。該院醫官通稱太醫或禦醫。

太醫院醫官的品服,康熙九年(1670年)規定,院使正五品,左、右院判正六品,禦醫正八品,吏目從九品。雍正七年(1729年)規定:禦醫均授正七品,許用六品冠帶。各醫官的品服,歷朝也有變動。

太醫院始設於金代,隸屬於宣徽院。太醫院的最高長官是太醫院提點(正五品),下設使,副使,判官等,“掌諸醫藥,總判院事。”此外,太醫院中還設管勾主管醫學教育,另還設有各種名稱的太醫和醫官。元代太醫院。秩正二品。開始時長官為宣差,後改為尚醫監、太醫院提點等。其行政隸屬於宣徽院。最高長官之下設院使、副使、判官等名目。元代太醫院掌管壹切醫藥事務,官員品秩普遍高於任何朝代。明代也設有太醫院,其長官初始稱作太醫院令,後改稱院使。明代在北京和南京各設壹個太醫院,但是北京設置的太醫院是最高醫藥管理機關,設有最高醫政長官院使,下設院判。而南京太醫院只設院判不設院使,以便服從於北京太醫院的領導。清代只設壹個太醫院,院使正五品,總攬醫藥行政及醫療大權,清初,禦藥房也劃歸太醫院管理,全國醫官統壹由太醫院差派、考核、升降,從而加強了統壹領導。但這種體制未能堅持下去,禮部管生藥庫,總管太監管禦藥房,削弱了太醫院的功能。清朝中晚期,醫政管理較為混亂。總之,從金至清,太醫院作為全國性醫政兼醫療的中樞機構延續了七百多年。

明、清時代正陽門(俗稱前門)內的東交民巷(原名東江米巷)壹帶,曾是許多衙署的所在地。在這老百姓望而生畏的地方,有壹個頗為特殊的機構,那就是為皇家治病的太醫院。

  • 上一篇:國家允許個人收藏古董字畫嗎?
  • 下一篇:地攤仿古核桃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