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習俗,在冬季的至日上,要供奉幾個大紅橘子來祭神,祈求來年柑橘類水果豐收。在新會人眼裏,柑橘大豐收就是豐收年!
1簡直不可思議!橘子皮比橘子肉貴10多倍。
又到了新會柑成熟的季節。如果這個時候逛水果街,妳會看到壹個在別的地方看不到的情況:賣新會柑的攤位上會有三個價簽:65438+每斤柑橘果0.5元,每斤柑橘肉0.6元,每斤鮮柑橘皮8元。初來乍到的陌生人總會瞪著對方:可能嗎?橘子皮比橘子肉貴10多倍?太不可思議了!
新會陳皮有多貴?根據何卓堅先生的研究,解放前(抗戰時期除外),新會陳皮在當地的價格比大米高出10-20倍。如果從新會運出,其價格將翻倍。比如抗戰前,新會紅皮的收購價是每擔60-70銀元(大米每擔才3-6銀元)。運到上海後,每擔價格為140-150銀。劉鵬先生也證實,1947五六月期間,香港新會陳皮價格從每擔400港幣漲到1000多港幣,還創下了1600港幣的天價,相當於110多擔大米。解放後,桔皮價格納入國家計劃管理。壹級橘皮的價格為每擔1.20元,而大米的收購價僅為9.80元,仍是大米的1.2倍以上。
因為橘子皮可以換錢,所以人們把吃剩的零散橘子皮收集起來,撿在地上,曬幹後賣掉。解放前,在柑橘類水果的收獲季節,許多“剝桔子皮的人”到農村與農民交換油和糖雜貨,以購買桔子皮。每斤陳皮可以換5-6斤糖,或者6斤生油,最高可以換15斤糖。“桔皮佬”把買回來的桔皮賣給惠城的陳皮商人,賺十塊八塊,但也得到了兩頓飯。
新種柑橘的果皮已經有700多年了。
陳皮曬幹後存放多年。
根據采摘季節不同,新會陳皮可分為猩紅(透紅、極紅、蘇紅、二紅、蹇宏)、青皮、棗水。紅皮是冬天至日前後成熟的柑橘產生的皮,綠皮是中秋節到重陽。柑橘已經長大了,但皮還是青的,所以叫青皮,棗水是六七月份果實的皮。
新會陳皮壹般都是果農自己曬幹的。方法是將采摘下來的柑橘果實切成三瓣,去肉,開內皮,曬幹,放在陶器裏保存。橘子皮曬幹後可以使用。存放多年後就是陳皮,價值是當年陳皮的十倍。
新會什麽時候和誰把陳皮做成陳皮?還有待考證。1908出版的《新會地方誌》記載:“橘大如橙,體扁,皮可入藥,故稱幹橘”;“(陳皮)嶺北人很重,北方霜雪覆蓋,香味比平時好壹倍。”林在《新會風光》中說:“相傳唐代有‘陳皮’之名,新會已有七百余年歷史。”
新會陳皮有多貴?聽說民國時期惠城有壹大家子,兄弟三人,其中壹人在國外工作。兄弟長大了,分了也是自然的。兩家人商量把祖屋賣了再分錢,於是讓在國外的哥哥回來。外國兄弟回來後,到了祖屋,在角落裏發現了壹個壇子,裏面裝著陳年的橘子皮。他對弟弟說:“我要這個橘子皮,但是我不要這個房間!”“原來這壇陳皮到了國外至少值半個大房子。
還聽說清朝末年,新來了壹批人去南洋打工。按規矩,新人要當組長(老公),要等到新人來了才站著鋪位。店裏有規定,每周做壹次湯。這壹天,老板給了他壹大疊錢買??做湯,他不知道買什麽,就問即將離任的幫主。那人告訴他,買陳皮要壹半錢,剩下的買湯。他說,做湯為什麽要那麽多皮?那人說:在新會,這麽多錢夠買壹擔,但在這裏只能買到兩瓣(果皮的三分之二)。他才知道,新會陳皮漂洋過海,身價百倍。
新會陳皮可入藥,可調味。
新會陳皮可入藥,用其配制的陳皮半夏湯、二陳湯等湯劑具有化痰、止咳、健胃的作用。目前,全國各地中藥房使用的陳皮大多來自新會,藥廠生產蛇膽陳皮液、川貝陳皮液所用的陳皮均在新會采購。清代大醫葉配制的“二陳湯”,特別註明要用“廣陳皮”,即新會陳皮。從天然桔皮中提取的橙皮苷具有降血壓的作用。著名的降壓藥“脈通膠囊”含有橙皮苷。
陳皮還可以作為調料烹飪各種菜肴。用陳皮炒菜已經成為新人們乃至所有廣東人的傳統習慣。無論是蒸排骨、炸魚、炒菜、煲湯還是糖水,大家都喜歡加壹點陳皮調味。新會陳皮烹制的陳皮鴨已成為當地名菜。2005年,香港亞洲電視臺播出的節目《味道濃在我的家鄉》介紹新會陳皮宴,包括陳皮鴨等當地名菜,還特別介紹了陳皮紅豆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