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考古人員在湖北江陵對壹座春秋時期古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這是世界上第壹把劍。C-14的鑒定表明,它已經在地下埋藏了2400年,但出土時仍是冰冷的。後來的實驗也證明,它不僅不生銹,而且在今天還極其鋒利。
劍上的銘文
這把劍只有55.7厘米長,劍身刻有八字銘文。這八個字用的是壹種特殊的漢字字體——鳥印。鳥印是中國的象形書法之壹。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曾盛行於楚、吳、越。鳥篆其實是篆書的壹種變形。每壹個字都寫成鳥的形狀,美如圖畫,所以壹般用作藝術字體。壹般認為鳥篆起源於楚國,古代楚國曾有鳥圖騰崇拜。目前荊楚地區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很多都刻有這種字體。
東周時期的戈鳥印
劍出土後,國內頂級考古學家和古文字專家就劍上的文字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這八個字裏,有六個基本沒有爭議。分別是“越王先用劍”,爭論的焦點主要是“越王”兩個兒子後面的兩個字。
學者郭沫若
著名學者郭沫若先生等人從字形上認為這兩個字應該是“邵簡”,並說明“邵簡”是人名,應該是楚國送給越國的傑作。建功後被楚國封為越王。古文字專家唐蘭認為,這兩個字應該是“鳩淺”,和“紮”字壹樣,是通假字,“紮”是“左”的意思,“鳩淺”是“勾踐”的意思。也說明了在古越語中,“鳩山”和“勾踐”應該是諧音。
越王澗
唐蘭先生的解釋得到了許多專家的認可。從此“勾踐自行劍”壹詞就成了對這把劍上八字銘文的壹般解釋,意思是“勾踐自己制作和使用的劍”。
古代文獻學家唐蘭
雖然這把劍已經被官方定義為勾踐之劍,關於劍上銘文的解釋還存在爭議,但無論如何,這把劍在地下埋藏了2400年後依然保存完好,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因此也應該背負“天下第壹劍”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