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常見的有戈、矛、鈹、戟、鉞、戚、劍、鏃、刀、胄等。多有銘文。戈:古稱“勾兵”,是用鉤殺方式作戰的長兵器,由戈頭、冒等組成。由於持續流行1500年,戈頭的式樣極多,分類也較為復雜,時代特征、地域特征也很明顯,有的戈上還有銘文。戈頭按形狀可分為直內戈(4種,商代)、曲內戈(3種,商代)、銎內戈(4種,商代晚期)、三角援戈(2種,商代晚期)、條形短胡戈(2種,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圭援戈(4種,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短援闊內戈(2種,春秋)、狹援長胡戈(3種,春秋戰國)、內刃戈(4種,戰國中晚期)。
矛、鈹:用於沖刺的長兵器,矛頭分鋒刃與較兩部分。商早期的矛多為窄刃,商晚期、西周、春秋初的矛多闊刃),春秋中、晚期又流行窄刃帶血槽的矛,但形制有很大變化。矛頭配上藤竹制成的?長約2米多長。矛的基本式樣可分為狹葉刀矛(2種,商代早期)、闊葉刀矛(4種,商代晚期2種,春秋早期、中期各1種)、 葉刀帶系(2種,商代晚期),長葉刀式(2種,西周早期春秋早期各1種)、凹口骹式(2種,春秋中期)、寬口骹式(2種,春秋中期至戰國)、細口骹式(2種,戰國晚期)。
鈹把劍像矛壹樣裝配起來使用,是戰國時期新出現的壹種類矛長兵器.鈹形很像扁莖劍,但莖特闊。以前有出土物多被誤稱為劍。
戟:戟是在戰車上使用的長兵器。《解文說字》:“戟,有枝兵也。”從結構上看,大多數戟是戈與矛的結合,以刺擊,亦可鉤擊;少數戟是矛和刀的結合體。最早的戟就是戈、矛分體戟,始於商代。周代盛行戈矛合鑄戟。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歷代流行的戟式樣不同,時代特征很強。還有多戈戟,即戟的正常結構下面又加鑄了壹二件無內的戈,以增強了戟的殺傷力。戟上常有銘文。整體合鑄戟有3種基本式樣,都是西周早期之器形。聯體合裝戟有5種基本式樣,都是戰國早期之器形。多戈戟有3種基本式樣,都是春秋晚期至戰國之器形。
鋮:鉞是用於砍殺的兵器或刑具。形似大斧,刃部多為圓弧形,身部有穿孔,可安裝長柄。鋮身雕有精致的紋飾,與壹般的兵器不同,可能是與用於儀仗有關。有的器身上刻上銘文。鉞有11種基本式樣,其中,夏代晚期之器形1種,商代早期之器形2種,商代晚期之器形3種.西周早期之器形4種,戰國中期之器形1種。
戚:戚也是斧類壹種,但多用於樂舞時的道具,戚面上多有精美的紋飾,故商代多華貴之“戚”,多猙獰鏤空之“鉞’。戚有8種基本式樣,其中,夏代晚期之器形1種,商代早期之器形2種,商代晚期之器形3種,西周早期之器形2種。
劍:短兵器,始於商,盛於戰國,流行於秦漢。漢代鐵劍出現後,青銅劍才逐漸消失。劍的種類很多。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劍式樣。春秋時期,劍的佩帶要分等級。例如,“士”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所以青銅劍也按長短重量分為上制、中制、下制三個級別。青銅劍是武器,也是信物與禮品,其復合金屬工藝二次澆鑄成器及硫化銅防銹工藝為世界先進技藝,至今仍犀利精美、金光熠熠。
劍流行於春秋之南方,以“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最名貴精良。《周劄·考工記》載:“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粵(越)之劍,遷於其地,而不能為良,地氣香也”。
劍的形制分為短劍(2種,西周早期)、無格圓莖劍(3種,春秋早中期)、無格斜從扁莖劍(3種,春秋晚期)、厚格劍(3種,春秋戰國)、薄格劍(2種,戰國早期)五類。
刀:短兵器,始於商,流行於西周。刀的形制有短柄翹首刀、長?卷首刀、平刃刀、曲刃刀幾大類。古玩行壹般稱為大砍刀和三角形雙刃刀。大砍刀身長寬平單刃,刀鋒上卷,或呈彎勾狀,或呈翹首狀,有的刀背起脊,宜於斬砍劈殺,是商代流行的式樣。
三角形雙刃刀,刀身呈三角形,有中脊,刀身較短,雙刃直柄,柄端為扁圓環狀或鈴狀,也有為獸首形的。這類刀宜於格鬥,流行商代至戰國時期。
商周大砍刀在造型上壹般為直背、凸刃、刀向後勾或翹起;還有環首刀式。春秋時期的大砍刀多為凹刃。背有肩。
胄:胄即金屬頭盔,漢代後叫“兜鏊”,作戰時用於防護頭部.基本形制為帽形,有的帝護耳,頂部有壹管,可安插纓飾。青銅胄在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以後逐漸被鐵宵所代替。商代銅胄為帽形,正中起脊棱,左右對稱,後腦部分伸至頸部,左右下伸成為護耳。胄的正面裝飾有獸面紋;頂部有壹管,可安插纓飾。
西周銅胄,有的出縱脊,有的就是平素不出棱脊,胄頂正面有的置管,也有置環鈕或者置方紐的。胄面多為平素無紋飾,也有的在前沿飾有凸泡釘。
春秋戰國銅胄,與西周銅胄差不多,只是護耳下面有小組環,可以系皮條紮緊,防止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