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那些手持迫擊炮。
擲彈兵。顧名思義就是丟手榴彈的漢子,誠然這類兵種能追溯到公元10世紀時敦煌壁畫上那個眼睛裏穿蛇的鬼怪,但通常來說,我們將17世紀歐洲的那票丟手榴彈的人視作真正意義上的擲彈兵。擲彈兵就當是來說是個高大上的兵種,壹般都挑選人高馬大的壯漢,手雷丟的遠不說,還得不怕死,在抵近敵軍時還得保持足夠的冷靜。
當時使用的手榴彈也非常枯燥,就鑄鐵的帶孔空球裏頭塞上黑火藥,然後在孔上塞上浸過硝酸鉀,以黑火藥為藥芯的麻繩當導火索,丟之前先點燃,然後自己估摸時間丟出去。
當然,這種丟球方法比較沒效率,立姿狀態下正常大頭兵也就能把這鐵坨坨丟個3-40米。但在這個距離下,對面的滑膛槍命中個人形靶子還是沒問題的,所以增加投彈距離就是當時人們普遍要解決的問題。
簡單的解決方案是使用拋石索投彈,這個機具很簡單,但需要長期練習,萬壹二楞子撒手時間不對,把手榴彈丟到自家營裏就有趣了。
另壹個解決方案就是學大炮,用火藥推進榴彈。但步兵肯定攜不了那麽重的玩意,而且作為手榴彈,射程也不需要像火炮那麽長的身管,所以用槍來改是再合適不過了,於是就出現了這種被西方稱之為手持迫擊炮(Hand Mortar)的玩意。
當然,這種手持迫擊炮有上邊這種專門訂制的,不過這種“豪華版”多數用來給貴族老爺們放禮花,正兒八經軍用的多數是像下邊這種,將普通步槍的前膛改成壹個黃銅制成的大彈室,長得和馬桶搋子似的。
口徑多數是在50-60mm,但也有85mm版本的,前陣子Forgotten Weapons節目當中展出的就是這個85mm版本的,從正面看起來就和法海那個缽似的。
這玩意雖然有個槍托,但如果發射的真是大號手榴彈的話,估計還是得支在地上,否則後坐力太大,壹槍進醫院那種。想想如果壹枚手榴彈丟進當年密集的排隊槍斃陣列中有多刺激。
但這種榴彈發射裝置並不是很流行,因此留存至今的藏品也很少,已知的是普魯士在1698年至1740年間生產過302支手持迫擊炮。
另外,英國考古協會曾經刊登的壹篇關於手持迫擊炮的文章中也表示,這玩意應用很有限,除了毀了發明人的錢袋子以外,啥也沒毀。
這玩意或許是用來縱火而非用破片傷人,狗子尋思當年的手榴彈破片確實很感人,因為糟糕的鑄鐵技術以及糟糕的黑火藥,讓它炸裂的時候往往只是分成了幾塊比較大的破鐵坨子,除非正中人群,否則殺傷力很感人。
更要命的是,當時的手榴彈都是得先點燃的,妳說擲彈兵人力投擲自然是沒問題,總是能丟的出去。而用槍發射的話,當時燧發機構的點火率並不高,潮濕天氣下甚至有20-30%的概率打不響,這時候膛裏燒著導火索的榴彈是個大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