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夏珍簡介

夏珍簡介

下鎮是巍山縣政府所在地。位於縣城中部偏南,津浦鐵路以西,昭陽湖以東,面積約15平方公裏,人口約65438+萬。鎮內,老運河自西向東南東蜿蜒而過,運河橋、東風橋、和平橋穿江而過,溝通東西。這是壹個有特色的湖邊小鎮。下鎮原為古城,由光啟、蔔城(西城)、下鎮寨(東城)組成。壹江之隔的夏鎮,原名夏村,也叫夏陽,壹個偏僻的自然村。明朝嘉靖末年,新的夏鎮至南陽交通路線開通,夏村成為沿江碼頭。工商業日益繁榮,隆慶用三年時間把這個村莊變成了壹個城鎮。同時,工部和住建部從谷頭市(今江蘇省沛縣碼頭村)遷至下鎮。明朝萬歷十六年(1588),經過兩年時間,修建了四道土墻,四座城樓。東有建泰(後改為安瀾),西有沾化,南有延慶,北有公基。清順治十五年(1658),歷時3年,改建為“大小九百余周,高二十余尺,高壹千余尺”的梯形磚城。因為這裏常年駐軍維持漕運,又被稱為“部城”,表明夏鎮曾是運河的守護者。工業部外交部長古達在申請建城時就住在河岸上。古樓後來形成了壹個村落,後來演變成了古樓。明清時期,夏鎮與蘇魯接壤,分為兩省。該鎮北部隸屬山東省藤縣,南部隸屬江蘇省沛縣。又因清鹹豐元年黃河入海口,為沛縣11年的縣城。所以有“壹步兩省三廟壹街兩縣”之稱。阿清詩人宋思仁在《過夏鎮》中寫道:“壹帆有利掛斜陽,壹鎮分北疆與南疆。色暗滕縣白,鐘送沛城涼。”在下鎮,運河從西北向東南蜿蜒。隨著水運的興起,河上的建築成了人口密集的場所,形成了壹系列以河流為特征的村落街道。壹條古老的順河街,原名運河貨場。順河街的南端是小閘口,這裏是明代隆慶修建下鎮門的地方。與小門相連的是月亮河圈。青幹龍與青幹龍之間的運河疏浚時,挖了壹條半月形的河道,供油輪商船靠泊和繞行。後來,人們圍繞著這條河居住,並排列成弧形,俗稱月亮河圈。下鎮以南的運河原是壹座大壩,住在這裏的人叫老壩村。靠近老壩東側,運河拐彎處的村子叫巴東。嘉慶二十三年(1818),這裏修建了壹座運河橋,後根據橋上的孔數命名為三孔橋,巴東改名為“三孔橋”。下鎮,從閘口到水月寺,運河東岸,是新的商貿聚集地。明代隆慶元年(1576),新漕運運河通航,夏鎮商業隨之興起。萬歷初,最早興起於下鎮門西端,主要服務於曹船只和過往商人的餐飲業。萬歷十七年(1589),當地建鎮下鎮,城內商業相繼建立。這時,有許多由政府設立的官方商店和商業商店。由於乘船來到下鎮的商人急劇增加,在下鎮北門外開發了壹條名為“太平街”的商業街。清康熙七年(1668),下鎮四門塔倒塌,城內和太平街大部分房屋倒塌,居民和商戶陸續遷往運河東岸。康幹時期,下鎮閘口至水月寺之間的鄭萍街、劉壹街,運河東岸的順河街、三八街、文昌街、雁蕩街等都相繼建立並逐步發展起來。到清朝末年,來夏鎮的商人已形成晉、豫、浙、安微、章丘五大幫,經營糧店、布店、藥店、煙店、茶店、客堂、銀匠店200余家。到民國初年,夏鎮有17家商家。其中布店14,雜貨22,百貨3,文具店2,鐵貨3,香煙3,木材場3,醬園8,餐廳51,理發15,酒店9,浴場2,攝影師1,糧食。於是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商賈來這裏進貨,鄒、滕、義、豐、沛、銅山等縣來這裏進貨、賣土特產的絡繹不絕。夏鎮已經成為周圍數百英裏內的貨物集散地。
  • 上一篇:正宗英雄裏李昆侖是誰演的?
  • 下一篇:大家有沒有經歷過和娃娃或者玩偶詭異的事情?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