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歷三月的第三天是最後壹天。在古代,夏歷三月的第壹個三月被稱為“上巳”。三月的第三天,總有四天。這壹天,人們把薺菜花撒在爐子上,撒在坐著睡覺的地方,以為可以消滅螞蟻等害蟲;把菜花和桐花藏在毛衣和羽絨服裏,以為衣服可以不吃;女人把菜花戴在頭上,以為可以避免頭痛,晚上睡得香。城鄉人也爬惠山、洪山、鬥山、西山踏青。三月初三,是南翔君子山的廟會,香火船上滿是燒香。我姑姑山腳下的雪浪鄉農民有賽船的習俗。早上,所有村莊的年輕人搖著快船,載著村民,趕往趙輝山看廟會,參觀節日。下午,快船聚集在葛岱橋附近的長廣溪,看過迎神賽和節日的男女老少也來到這裏觀看快船比賽。參賽的快船首先表現自如,各顯神通。然後,在表演中脫穎而出的大使們自由組合,以兩艘船為壹組進行比賽。該組的獲勝者可以自由再次組合,輪流比賽,直到決出冠軍。比賽時,岸上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河中的船只如箭在弦,勇往直前,十分壯觀。上巳節也叫女兒節。杜甫的《兩為道》描寫了中國古代傳統節日上巳節的情景。上巳節在中國古代也被稱為女兒節。這是古代漢族女孩的成人禮。西方的情人節喚醒了中國人的浪漫細胞。情人節送玫瑰已經成為戀人們表達感情的重要方式。如今炒作“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其實,雖然牛郎織女之間有壹段悲傷感人的愛情故事,但作為秋天的第壹個節日,七夕開啟了壹個悲傷的日子,壹個自古以來感傷別離的日子。中國原本有自己的情人節,不是在秋天,而是在春天。感性的中華先民在《詩經》時代曾經舉辦過自己的情人節——“上巳節”,也有表達愛情的花——“牡丹”:上巳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緬懷傅的時候。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媧造人出土繁衍後代。在豫東地區,伏羲被尊為“祖先之祖”,太昊陵古廟建在淮陽(伏羲的都城)。農歷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舉行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都聚集在陵區祭祖。農歷三月初三也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有壹首京支竹詩,描寫蟠桃宮廟會的盛況:“三月初三春生,蟠桃宮焚香;沿河風微起,紅塵遍地。”傳說西王母原本是中國西部壹個原始部落的守護神。她有兩個法寶:壹個是吃長生不老藥,壹個是吃桃——蟠桃,可以延年益壽。傳說中的嫦娥在偷了丈夫後羿的仙丹後飛到了月宮。此後,在壹些奇奇怪怪的小說中,西王母被描述為長壽之神。
除了上思節,三月三日是西王母的生日。這壹理論起源於道教五祖。每年的這壹天,各路神仙都會到瑤池獻禮祝壽,著名的“麻姑獻壽”便應運而生。上巳節還是人的節日。人人節也是壹個傳統節日。相傳女媧在七天內創造了七種動物,排列如下:初壹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羊日,初四為豬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根據甲、乙、丙、丁、辰巳午時的天幹排列和地支排列,初七是地支,所以地支是人的壹天,所以上巳節也是人的壹天節。紀念人民日,要吃“七寶湯”,“熏天”。“七寶湯”是由七種菜做成的菜,而“熏天”是露天做的煎餅。此外,還需要將色彩鮮艷的絲織品剪成人形或用金箔刻成人形,掛在屏風窗簾上以求好運。[編輯此段]最後的節日活動(1)舒高
在上巳節,最重要的活動是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高雲。高青,又名焦青,因其在郊區使用而得名。來自同壹個媒體,同壹個地方。最初的舒高是壹個女性,她是壹個懷孕的成年女性。事實上,在古代,壹些裸體女性雕像有非常發達的大腿和乳房,以及凸出的腹部,這是生育的象征。漢代畫像石中有高啟神的形象,也與嬰兒聯系在壹起。遼寧紅山文化遺址的女神陶塑是生育之神。後來,高琦改變了很多。比如河南淮陽祠堂裏供奉的伏羲,就是宗法制度下的高啟之神。同時出現了性工具崇拜,先有女性生殖器崇拜,後有男根崇拜。上巳節最初是壹種巫術活動。通過祭祀高啟、男女相會等活動,用於辟邪避邪、祈求生育。從這個意義上說,上巳節也是求偶節和生育節。漢代以後,上巳節仍然是壹個全民求子的宗教節日,而且據說農歷三月初三是西王母的生日,但已經是貴族炫富、春光乍泄的盛大聚會。
(2)嬰兒
上巳節還有繈褓、修剪或沐浴活動。洗澡是為了救災。史前人類認為生育能力是圖騰進入女性的結果。進入男權時代後,人們才意識到夫妻交媾是生育的原因。但無論是圖騰崇拜的觀念,還是夫妻交媾導致生育的認識,都承認女人是生育的化身,孩子是母親懷上的。但是,並不是每個女性都能正常分娩,有些女性往往因為疾病而無法懷孕。當時人們認為女子不孕是鬼神作祟,所以用上巳節的沐浴來治療不孕。這樣,久而久之,洗澡就成了上思節的重要組成部分。雲南早春流傳的洗腳大會,是古代的遺風。
(3)彎曲的水流
上思節有三項活動:近水漂蛋、水上漂棗、曲水。在以上三種水上活動中,近水漂卵是最古老的。它把煮雞蛋放在河裏,把它們留給伊夫。誰發現它們,誰就會吃掉它們。浮在水上的棗和蜿蜒的水是由近水的浮卵演變而來的。然而,這是壹種相對文明的巫術。正是這種巫術的演變,曲水和在水中飲酒成為文人雅士的娛樂活動。
(4)認識男人和女人
上巳節有個奇怪的習俗,就是“男女相會”。這個節日裏的性交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起源於氏族時期的季節性婚姻——性交群婚,後來也流傳下來。比如廣西左江的巖畫上有男女性交的畫面,成都的漢墓磚畫也有。後來的記載也看到了這個習俗。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有許多男女見面的習俗,如黎族的三月三,苗族的登高,布依族的拋繡球等等。走路也是這樣的遺產。江蘇武進地區在第三天遊覽南山,民歌中說:“三月三,穿單衣布衫;蒜炒馬蘭吃南山。"
(5)蟠桃俱樂部
道教興起後,認為農歷三月初三是西王母蟠桃節的日子。祭祀Xi太後在全國各地都很流行,但其他地方也有祭祀其他神靈為子女祈福的習俗,如揚州祭祀三毛真君,又稱盲族。溫州在農歷三月初三祭祀鬼神,祈求身體健康,多生孩子。廈門有個獅子會,成都有個扔男孩會。在扔男孩派對上,誰搶了男孩誰就能生孩子,所以搶男孩的人被視為英雄。山東齊河的不孕婦女會在農歷三月初三去娘娘廟燒香拜神,主持人會給她們劃紅線。求教者會用紅線綁壹個泥娃娃,象征皇後賜子,生完孩子後把泥娃娃放在墻上的壹個洞裏。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他們都會為皇後燒香。楊柳青年畫中有壹幅“大姐紮娃娃”的圖,可見紮娃娃的習俗在京津地區也很流行。現在農歷三月初三已經逐漸取消了,但是各地還有類似的習俗,比如安徽繁昌的解三姑娘,浙江麗水的紫龍廟會,吉林永濟的龍王節,浙江海寧的雙鐘廟會等等。雖然上巳節主要是祈求人類繁衍,但古代的信仰認為人類繁衍也能促進農作物的繁衍。麥生日的民間傳說認為,麥與人壹樣有生育能力。農歷三月初三吉林有很多節日:壹是盲人大會,即盲人大會,選舉大會領導,* * *聚餐,自保;另壹種是大神節,會舉行薩滿,進行神巡,然後在這樣做的時候可以獨立跳躍。有些人甚至在同壹天祭祀蒼神,這就成了祭祀犁頭的日子,從此開始了春耕活動。正因為如此,上壹個節日過後,人們開始忙於農事。在古代的壹些地方,上思節的時候,還會進行壹種射箭活動,就是用帶絲線的箭去射野鵝,射完之後再把鵝取下來。這種野鵝與其說是獵物,不如說是送禮的最佳禮物。南方的勞動婦女開始養蠶,采桑餵蠶。?上巳節流行於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如朝鮮族的三四節,土族的三月三,白族、布朗族、侗族、壯族、黎族、畬族也有上巳節。上巳指的是夏歷中三月的第壹天,所以它也被稱為石三和司源。《李周·官純女巫》:“女巫老了就把浴池去掉。”鄭玄註:“老的時候拆了,現在三月,如水;洗澡就是用芳香的草藥洗澡。“《後漢書·禮儀論》:“當時是月初四,官民都在東流水上(清凈),說是洗汙除之,是大問題。《後漢書·周舉傳》:“六年三月初四,(梁)商大會客,於洛水設宴。“據了解,在先秦時期,這壹天已經成為壹個大規模的民間節日。主要活動是人們壹起去水邊洗澡,稱為“簪子”。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等內容。魏晉以後,這個節日改為三月初三,所以也叫三月初三。杜甫《兩為道》中的“三月三日風清,長安濱多美人空”是對唐代長安曲江景區節日的描寫。這個節日在中國流傳已久,至今在很多地區仍有余韻。當然,節日的性質和內容發生了許多變化。此外,壹般認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流行的、持續到三月初三的各種節日,也與古代的上巳節有關。因此,探究上巳節的起源和本義成為民俗學研究的熱點。
漢代學者應劭對上巳節的由來和意義進行了闡述,大意是上巳節這壹活動早在殷周時期就已形成,政府還專門設立巫職主持。因為此時正值季節更替,陰氣未盡,陽氣“剛抖”,所以人容易生病,要去水邊洗。所謂“酥”,就是“幹凈”的意思,所以“酥”是壹種通過自潔來消除邪氣的儀式。為什麽選擇第三天?應劭解釋說“已逝者亦福”,既去除了致病因素,又祈求安康到來(“風俗依桐,祭祀儀式”)。這壹觀點得到了許多學者的認同,如現代學者吳秉安,他認為該節日的本意是“春季保健驅邪避疫的古老習俗”
另壹種觀點認為,上巳節起源於蘭花湯辟邪的巫術活動,其中蘭草被作為靈物。蘭草具有芳香的特性,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祀儀式前都要提前齋戒,包括采用當時最好的沐浴方法——藍湯沐浴,這在《楚辭》中有生動的描述。祭祀神靈需要齋戒,齋戒需要沐浴,沐浴用藍湯,所以藍湯藍草與神靈相連。當藍湯浴成為壹種驅魔儀式時,這種沐浴活動必須由專職的女巫來組織和領導。三月下河洗邪除穢的習俗,從起源上與蘭花湯的驅邪密切相關。從《詩經·鄭·秦風·晏》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春秋時期鄭國最典型的活動是,在三月的最後壹天,鄭國的男女從城裏出來,來到沁水和沁水的岸邊,用手中的蘭草來清洗身體。同時,其他地區也有被河繈褓的習俗。總之,早期的河邊繈褓儀式和蘭花湯驅邪屬於同壹個巫術體系,因為兩者都是基於蘭草可以辟邪的思想。唯壹不同的是,蘭花湯浴是個人行為,多在室內,隨時可以實施,而繈褓是集體活動,必須在河邊定期舉行。巫術中的藍湯浴壹直保持著驅邪辟邪的基本性質,而河邊繈褓則朝著不同的方向演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