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漢書》、《隋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書記載,夏商周秦西漢高祖在位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吳王劉濞在包括大多在內的吳國東部沿海地區,做出了煮海的事業。
楊迪統治時期,大運河開通,極大地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東部沿海地區飽受運河文明的滋潤。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中國經濟中心逐漸南移,江淮流域經濟迅速發展。唐大歷二年(767),淮南節判官李成柱修建“長風堰”。北宋天盛元年(1023),範仲淹在興化任職,在“長風堰”的基礎上修建了“龔凡堤”,有效地阻擋了海水向西灌溉,從而防止了堤西大片地區遭受鹽堿,為農業生產和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
南宋建言二年(1128),黃河改道南下,帶來大量泥沙,何麗霞地區特別是興化地區的大片沼澤地露出水面。因此,許多沒有土地或缺少耕地的農民挖坑取土來造田和改造自然。就這樣,多年形成的興化地區四面環水,中間凸起。人們住在這些堆裏,耕作。
大垛由幾個垛島組成,最大的近100畝,最小的分成幾個部分。其中,大垛鎮東的兩個小垛(位於鎮東“木匠垛”西南角的河邊)類似龜眼。鎮南南面的“油坊垛”,西北角和西南角(現鎮企業管理站)的“火箭垛”看起來像烏龜腳。古鎮西(今安民村委會所在地)的“西星樓”西邊的“西頂”像壹條模糊的龜尾巴。在這些奇特的垛島中,有1個最大的垛島,面積近百畝,即龜身(今大垛鎮中心區)。
由於大多的祖先崇拜被尊為水神的“北方真武大帝”,以及汪順時代的治水英雄崇伯滾(於霞之父),在治理沼澤的過程中,他們運用自己的明治天賦和豐富的想象力,將諸島組合成壹個巨大的“神龜”形象,喜水而不懼水,長壽吉祥,從而使這片熱土平安幸福。我們的祖先對治水的認識和他們的開創性工作仍然值得我們借鑒。
宋元時期,大垛人口眾多,生產發達,形成了大型自然村鎮(揚州百鎮興化)。當時“春耕秋收,歡聲笑語,到處都是,百姓富而實,常摔門,計上朝”(《宋史》)。但南宋抗金戰爭,元末戰亂,大垛損毀嚴重,生產壹度雕零,地廣人稀。
明朝洪武初年(約1368-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實施“洪武充軍”,將江南的長門、蘇州、昆山、句容、鎮江等地的數十萬人遷到蘇北的何麗霞和鹽阜、兩淮廣大地區(《中國移民簡史》)。這不僅給這些地區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也為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這時,陸、沙、王、居住的大垛又升起來了。時至今日,民歌“起得早,喊得響(都ò舵),起得起(tò和音太響,過節太過,太泰,見段玉裁《說文解字編駢雅訓註》,意為偉大)是當時先進吳文化的疊加。大垛的地名就是這個時候流傳下來的。單書墨先生主編的198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江蘇卷記載:“大垛鎮:明代蘇州、鎮江等地移民在此居住,用此名。”此後,到了明朝文健四年(1402),燕王朱迪著手“攻堅克難”,部分江南居民為避亂而遷居大垛。明朝隆慶、萬歷年間(1567-1620),大垛鎮得到進壹步發展,成為興化重要的集鎮。
清代,大垛與安豐、戴窯、朱虹、大鄒、堂子、鮑忠、白駒、劉莊、小海齊名,成為“興化十大鎮”之壹,其中心區屬興化縣管轄。清鹹豐三年(1853),太平軍占領江南,江寧、鎮江、句容、蘇州等地部分居民遷入大垛定居。
民國元年(1912),興化實行市鄉制,大垛為大垛鄉。民國二十三年(1934)實行保甲制,大垛屬二區。1941年,興化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垛屬臨城區。1943 10月大垛的壹部分屬於曹鋒區。同年65438+2月至1949年,大垛部分地區先後歸屬興東縣、溱潼縣。1949年9月,大垛仍屬興化郡。1950年,興化縣* * *轄19個區,242個鄉。今天,大垛在北部隸屬曹鋒區,中部隸屬大垛區。1958年,興化實行鄉鎮制,35個鄉,1個縣城。今天,大垛行政區屬於大垛鄉。1958,現在大垛屬於朱虹公社。1959年間,大垛為興化縣七區之壹,轄大垛、朱虹、胡林、常戎四個公社。1963年設立11區,大垛區轄大垛、地垛、陶莊公社。1973年,興化分為10區,大垛區轄大垛、地垛、陶莊、常戎公社。1983,興化設鄉,大垛為鄉。1986 12直到現在,大垛鄉還是大垛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