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是我國現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古代園林。位於北京市海澱區境內,距天安門20余公裏,占地290公頃。
頤和園原為封建帝王的行宮和花園,遠在金貞元元年 (1153年)即在這裏修建“西山八院”之壹的“金山行宮”。明弘治七年(1494年)修建了園靜寺,後皇室在此建成好山園。1664年清廷定都北京後,又將好山園更名為“甕山行宮”。清乾隆年間,經過15年的修建工程,將該園改名為“清漪圓”。此時的清漪園,北自文昌閣至西宮門築有圍墻,東、南、西三面以昆明湖水為屏障,園內修建了許多亭臺樓閣,橋廊齋榭,山清水秀,富麗堂皇。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瘋狂搶劫並焚燒了園內大部分建築,除寶雲閣(俗稱“銅亭”)智慧海、多寶 琉璃塔幸存外,珍寶被洗劫壹空,建築夷為壹片廢墟。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後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在清漪園的廢墟上興建起頤和園。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野蠻破壞,後慈禧又動用巨款重新修復。數百年來,這裏壹直是封建帝王、皇室的享樂之地,解放辟為公園。1961年國務院公布頤和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頤和園包括萬壽山、昆明湖兩大部分,園內山水秀美,建築宏偉。全園有各式建築3000余間,園內布局可分為政治、生活、遊覽三個區域。政治活動區,以仁壽段為中心,是過去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辦理朝事、會見朝臣、使節的地方。生活居住區,以玉瀾堂、宜蕓館、樂壽堂為主體,是慈禧、光緒及後妃居住之地。風景遊覽區,以萬壽山前山、後山、後湖、昆明湖為主, 是全園的主要組成部分。
在世界古典園林中享有盛譽的頤和園,布局和諧,渾然壹體。在高60米的萬壽山前山的中央,縱向自低而高排列著排 雲門、排雲股、德輝殿、佛香閣、智慧海等壹組建築,依山而立, 步步高升,氣派宏偉。以高大的佛香閣為主體,形成了全園的中心線。沿昆明湖北岸橫向而建的長廊,長728米,***273間, 像壹條彩帶橫跨於萬壽山前,連結著東面前山建築群。長廊中有精美柁畫 14000多幅,素有“畫廊”之美稱。位於頤和園東北角,萬壽山東麓的諧趣園,具有濃重的江南園林特色,被譽為 “園中之園”。
占全園總面積四分之三的昆明湖,湖水清澈碧綠,景色宜人。在廣闊的湖面上,有三個小島點綴,其主要景物是西堤、西堤六橋、東堤、南湖島、十七孔橋等。湖岸建有廓如亭、知春亭、鳳凰墩等秀美建築,其中位於湖西北岸的清晏舫(石訪)中西合璧,精巧華麗,是園中著名的水上建築。後山後湖,林茂竹青,景色幽雅,到處是松林曲徑,小橋流水,風格與前山迥然不同。山腳下的蘇州河,曲折蜿蜒,時狹時闊,頗具江南特色。在岸邊的樹叢中建有多寶琉璃塔。後山還有壹座仿西藏建築——香巖宗印之閣,造型奇特。蘇州街原為宮內的民間買賣街,現已修復並向遊人開放。擁山抱水,絢麗多姿的頤和園,體現了我國造園藝術的高超水平。頤和園是清代的皇家花園和行宮,前身清漪園,頤和園是三山五園中最後興建的壹座園林,始建於1750年,1764年建成,面積290公頃(4400畝),水面約占四分之三。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壹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澱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系,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系,中間的“甕山泊”成了壹片空曠地帶,乾隆決定在甕山壹帶動用巨額銀兩興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壹體,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裏的皇家園林區。
清漪園1860年被焚毀1866年重建,改名頤和園,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嚴重破壞,1902年再次修復。2005-2006年對佛香閣景區和長廊進行修復。
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水面占全園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國園林藝術的精華,構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長達728米的長廊,長廊和廊中的繪畫本身就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另外她還起到了將園內各個景點有機地聯系起來的作用,烘托出園林整體的美
再壹個設計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橋。西堤本是壹條不寬的堤岸,沒有什麽實際作用,可是設計者偏要將平坦的堤岸人為地斷開,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橋”,形成優美的“六橋煙柳”,景色絲毫不亞於杭州西湖的蘇堤,六座橋中最美的是玉帶橋。
昆明湖的南邊是建園時有意保留下來的小島,人們也叫它龍王廟,用十七孔橋將它與湖的東岸連接起來。
由十七孔橋、龍王廟和西堤將昆明湖裝點起來,又巧妙地利用了中國園林藝術的借景手法,將遠處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納入遊人的視線,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頤和園的第三個特色是她的後湖景區,依靠後湖使萬壽山形成三面環水的格局,後湖起到了觀賞、遊覽和防火的三個功能,特別是將防火功能巧妙地與園林設計巧妙地相結合,其作用類似於城墻四周的護城河
佛香閣是全園的建築中心,踞山面水,頤和園的設計還集中了全國的主要名勝景區。如南湖島上的望蟾閣仿武昌的黃鶴樓,十七孔橋仿蘆溝橋,後山的蘇州街是仿蘇州的買賣街建的。
回答者: 拿牙牙 - 門吏 二級 11-22 19:07
頤和園是清代的皇家花園和行宮,前身清漪園,頤和園是三山五園中最後興建的壹座園林,始建於1750年,1764年建成,面積290公頃(4400畝),水面約占四分之三。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壹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澱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系,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系,中間的“甕山泊”成了壹片空曠地帶,乾隆決定在甕山壹帶動用巨額銀兩興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壹體,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裏的皇家園林區。
清漪園1860年被焚毀1866年重建,改名頤和園,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嚴重破壞,1902年再次修復。2005-2006年對佛香閣景區和長廊進行修復。
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水面占全園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國園林藝術的精華,構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長達728米的長廊,長廊和廊中的繪畫本身就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另外她還起到了將園內各個景點有機地聯系起來的作用,烘托出園林整體的美。
再壹個設計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橋。西堤本是壹條不寬的堤岸,沒有什麽實際作用,可是設計者偏要將平坦的堤岸人為地斷開,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橋”,形成優美的“六橋煙柳”,景色絲毫不亞於杭州西湖的蘇堤,六座橋中最美的是玉帶橋。
昆明湖的南邊是建園時有意保留下來的小島,人們也叫它龍王廟,用十七孔橋將它與湖的東岸連接起來。
由十七孔橋、龍王廟和西堤將昆明湖裝點起來,又巧妙地利用了中國園林藝術的借景手法,將遠處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納入遊人的視線,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頤和園的第三個特色是她的後湖景區,依靠後湖使萬壽山形成三面環水的格局,後湖起到了觀賞、遊覽和防火的三個功能,特別是將防火功能巧妙地與園林設計巧妙地相結合,其作用類似於城墻四周的護城河。
乾隆禦題石碑
佛香閣是全園的建築中心,踞山面水,頤和園的設計還集中了全國的主要名勝景區。如南湖島上的望蟾閣仿武昌的黃鶴樓,十七孔橋仿蘆溝橋,後山的蘇州街是仿蘇州的買賣街建的。
對外賓旅遊路線的建議:進東宮門參觀仁壽殿後——往北拐(右手)走10分鐘,經“紫氣東來”城關到諧趣園,諧趣園是仿無錫寄暢園修建的,是最能代理中國園林特點的,具有濃厚的江南園林特色,與頤和園皇家園林的整體特色也不同,因外賓對中國園林和江南園林了解很少,所以建議壹定不要遺漏,外賓在此經常表示贊美。參觀諧趣園然後到昆明湖——玉蘭堂——樂壽堂——長廊——排支殿景區——石舫——為了節省時間緊可出北如意門,不要去蘇州街了。
上圖乾隆皇帝南巡回京後模仿無錫惠山園修建的諧趣園
在後湖的西段,有壹處湖岸兩邊怪石高聳,是仿長江三峽的景色。在萬壽山後邊,還有壹組仿西藏布達拉宮的建築群(上圖)。
到北京如果只有壹天的遊覽時間,建議您最好是遊覽頤和園,而且千萬不要把諧趣園落掉(因為它的位置較偏僻)。
對進東宮門遊客的提示:進東宮門(正門)後繞過仁壽殿,假山後邊有壹衛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