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銅錢的格式很多,特別是十枚最多的時候。很多清朝皇帝在位的時候,都發行銅幣作為流通貨幣。銅幣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逐漸方便了交易。現在的清銅幣也有壹定的收藏價值。很多收藏者愛不釋手,收藏各種銅幣成為他們的目標。
擴展數據:
“清銅幣”
《清銅錢》十枚銅錢時有19個省局鑄造。除了中央戶部鑄造的以外,地方各省鑄造的銅圈正面中央都刻有陰或陽的省簡稱。
據《中國錢幣簡史》記載,清宣彤元年(1909),宣彤鑄造了清代銅錢。清宣彤第三年(1911),天津造幣總廠鑄造了硬幣。
宣彤二年(1910)九月,財政部分署決定立“貨幣制度例”,將貨幣單位名稱改為“元”,以錢為本位,主幣為壹元,國庫券為七元二角。此外還有五分、二十分、壹毛錢三種硬幣、五分和二分、壹分、五分、壹分四種銅幣作為代幣。
1947年初,紙幣與銀元的比例已經達到50比1。
銅幣按年限可分為兩種。壹種是清代鑄造,正面有“大清銅幣”、“光緒鮑彤”字樣,背面有龍紋,不標明金額,可兌換成銀或銀,兌換率穩定。稀缺而珍貴的是宣彤三年鑄造的錢幣,是民國元年的開國紀念幣。
清末民初,青海用購買的私錢(麻錢)為原料,在蘭州鑄造了壹種“大銅錢”,約壹枚銀幣大小,每枚重20枚小銅錢,稱為“當二百”。不久之後,“大板銅幣”中出現了假幣,因銅質不純、模具粗糙、擊打時發音嘶啞,被稱為“啞板”。
百度百科-大慶銅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