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館裏收藏了壹方珍貴的古代銅印,是著名學者周叔弢先生捐贈給天津博物館的。
這方銅印長度是4.8厘米,寬度是3.3厘米,高度是1.9厘米,印紐是鼻鈕繩紋,印背上還有蟠虺紋,也就是各種彎曲的小蛇組成的花紋,非常精美。印文是“王兵戎器”四個大字。根據學者考證,這是春秋時期秦國的物品,顧名思義就是秦王來調動士兵和軍器的憑證。
這方銅印也因此被命名為“王戎兵器銅璽”。
也就是說,當年的虎狼之秦,就是拿著這樣的銅印,調發了幾十萬壹批的士兵,用於征討東方的諸侯國,血戰沙場,攻城略地,經過數百年征戰,終於壹統天下。
然而,問題來了。
史書記載,秦國國君是到了戰國才稱王的,之前都是稱“公”,本國百姓則稱之為“君”。
根據《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秦惠文王“十三年四月戊午,君為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也明確記載,齊宣王十八年,秦惠王稱王。也就是說,秦國國君稱王的時間是在公元前325年。因為春秋時期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所以說,秦國是到了戰國時代才開始稱王的。當時還是參照了齊國、魏國“徐州相王”的禮儀,專門要求魏國和韓國的國君來秦國,互相承認對方是秦王、魏王、韓王。秦惠文王的父親是秦孝公,也就是從惠文王開始,壹直到秦始皇稱帝之前,都是稱秦王。
這壹點在出土文物裏面也有反映,比如陜西西安北沈村出土的秦國杜虎符,現在收藏在陜西省博物館,是目前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壹件調兵憑證,上面有錯金銘文:“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根據學者對其鑄造年代進行分析,可以確定是戰國初期鑄造的,可見戰國初期秦國國君依然不稱“王”。
而到了戰國中後期的秦國新郪虎符,上面的錯金銘文則明確說:“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這才稱“王”。
那麽天津博物館收藏的這件王戎兵器銅璽,如果是春秋時期的秦國物品,為什麽會出現“王”字這個不該出現的字呢?
這也許是難解的歷史之謎了。
筆者個人有兩種推測。
第壹種推測:如果果真是春秋時期的,那麽至少把秦國開始稱王的歷史提前150年,或許是秦國國君當時便悄悄稱王了?
第二種推測:當然,這種可能性很小。還有另外壹種解釋,那就是“王兵戎器”裏的“王”其實指的是周天子。因為秦國分封在西戎的邊境,是代替周天子來討伐征服西戎,所以稱“王兵”,意思就是後世的“王師”。
這或許就是文物研究的魅力吧。
觀賞天津博物館的這方王戎兵器銅璽,不禁讓人想起硝煙彌漫的歷史,“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