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唐太宗年間(公元976 ~ 984年),作為宋代第壹枚年幣鑄造,用隸書和篆書塑造錢幣。
太平鮑彤的方孔硬幣是中國歷代鑄造的。按用途可分為銀行錢和厭錢(俗稱花錢)兩大類。
太平鮑彤鑄造於北宋唐太宗年間,南宋高宗年間前後,南宋高宗年間,李頗備軍,遼聖宗年間,明朝弘治年間,清朝天地會、刀會叛亂時。
歷史上安南(今越)、倭國等國也曾鑄造太平鮑彤。安南順化始祖阮煌,公元1627年鑄造太平鮑彤;日本鐮倉時代(1192-1338),太平鮑彤也是民間私鑄。
擴展數據
太平鮑彤鑄造於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形制與宋元鮑彤相似。錢文的書法為八股文,有光背或星月,以銅小平幣、鐵幣、鐵母為主,格式有小平、對折、五折、十折。
當時在福建建州,太平鮑彤也是短鑄,背面巨星圖案,十倍造型,而鐵錢由於鑄造時間短,鑄造量少,且為鐵,世界罕見。唐太宗還鑄造了金銀太平鮑彤宮錢,而錢文的真書和官書全部用於饋贈。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黃金太平鮑彤;銀太平鮑彤是偶爾看到在壹個著名的收藏家在中國。
百度百科-太平鮑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