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經歷了法國近代史上壹個動蕩的時期(拿破侖帝國,波旁王朝,七月王朝)。小時候成績不好,在壹次只有35名學生參加的會考中,竟名列第32,因此父母和教師都沒有對巴爾紮克抱什麽希望,更不要說發現他什麽天才。巴爾紮克大學畢業後便進了律師事務所,如他父母所希望的,這是“鐵飯碗”。但年輕的巴爾紮克不顧家庭反對,辭去職位專心寫作。在壹處貧民窟的閣樓上,巴爾紮克開始他的作家生涯。第壹部作品悲劇《克倫威爾》未獲成功,爾後與人合作從事滑稽小說和神怪小說的創作也未引起註意,遂做出版商,經營印刷廠和鑄字廠,均以賠本告終,負債累累。這巨額債務像惡夢壹樣纏繞著巴爾紮克,直至1850年他生命的最後壹刻。但他並未消沈,在他書房中布置了壹座拿破侖的小像,並寫下了激勵自己壹生的座右銘:“我要用筆完成他用劍所未能完成的事業。”
巴爾紮克在生活中跌跌撞撞地前行,但也就在這碰撞中認識了生活,而且比別人認識得更深刻。為使自己成為文學事業上的拿破侖,在30至40年代以驚人的毅力創作了大量作品,寫出了91部小說,合稱《人間喜劇》。
《人間喜劇》分“風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 三大類,原定書名為《社會研究》。1842年,巴爾紮克受但丁《神曲》謂之“神的喜劇”的啟發,遂改此名,即把資產階級社會作為壹個大舞臺,把資產階級的生活比做壹部醜態百出的“喜劇”。 在《導言》中巴爾紮克寫到:“法國社會將成為歷史學家,我不過是這位歷史學家的秘書而已。開列惡癖與德行的清單,搜集激情的主要事實,描繪各種性格,選擇社會上主要的事件,結合若幹相同的性格上的特點而組成典型,在這樣做的時候,我也許能夠寫出壹部史學家忘記的歷史,即風俗史。”《人間喜劇》有“社會百科全書”之稱,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描寫了貴族階級註定滅亡,揭露了資產階級的貪婪、掠奪和壹切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社會關系,巴爾紮克註重具體、詳盡的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善於通過人物的言行揭示人物的靈魂。全書***塑造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並且壹個人物往往在多部小說中出現。其中著名的篇章有:《舒昂黨人》、《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高利貸者》、《古物陳列室》、《紐泌根銀行》、《幻滅》、《農民》……,在短短20年內,他每年要寫4~5部小說。每天伏案至少18個小時,他的《賽查·皮羅多》是25小時內寫成。《鄉村醫生》用了72小時,而長達幾十萬字的名著《高老頭》竟是三天內壹氣呵成。為保證寫作時清醒,巴爾紮克嗜濃咖啡如命,他曾說過:“我將死於3萬杯咖啡。”果然,由於早期的債務和寫作的艱辛,他於1850年8月18日與世長辭,慢性咖啡中毒成為他死因之壹。
100多年來,他的作品傳遍了全世界,對世界文學的發展和人類進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稱贊他“是超群的小說家”、“現實主義大師”。 巴爾紮克法科學校畢業後,拒絕家庭為他選擇的受人尊敬的法律職業,而立誌當文學家。為了獲得獨立生活和從事創作的物質保障,他曾試筆並插足商業,從事出版印刷業,但都以破產告終。這壹切都為他認識社會、描寫社會提供了極為珍貴的第壹手材料。他不斷追求和探索,對哲學、經濟學、歷史、自然科學、神學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積累了極為廣博的知識。 1829年,巴爾紮克完成長篇小說《朱安黨人》,這部取材於現實生活的作品為他帶來巨大聲譽,也為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放下第壹塊基石,巴爾紮克將《朱安黨人》和計劃要寫的136部小說總命名為《人間喜劇》,並為之寫了《前言》,闡述了他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和基本原則,從理論上為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奠定了堅固的基礎。 巴爾紮克在藝術上取得巨大成就,他在小說結構方面匠心獨運,小說結構多種多樣,不拘壹格、並善於將集中概括與精確描摹相結合,以外形反映內心本質等手法來塑造人物,他還善於以精細人微、生動逼真的環境描寫再現時代風貌。恩格斯稱贊巴爾紮克的《人間喜劇》寫出了貴族階級的沒落衰敗和資產階級的上升發展,提供了社會各個領域無比豐富的生動細節和形象化的歷史材料,“甚至在經濟的細節方面(如革命以後動產和不動產的重新分配),我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當時所有職業歷史學家、經濟學院和統計學家那裏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恩格斯:《恩格斯致瑪·哈克奈斯》) 巴爾紮克以自己的創作在世界文學史上樹立起不朽的豐碑。
歷史小說《朱安黨人》(1829)是巴爾紮克用真名發表的第壹部作品,描述1800年法國布列塔尼在保皇黨煽動下發生的反對***和國政府的暴動。作者賦予英勇的***和國軍人以應有的光彩,但也大大美化了朱安黨首領孟多蘭侯爵,表現出他當時對貴族的同情。為了寫這部小說,他曾細心研究有關暴動的歷史文獻,親自去布列塔尼調查山川形勢和農民生活,訪問暴動的目擊者和參加者,還從友人柏爾裏公爵夫人那裏收集許多關於朱安黨人的掌故。從寫神怪小說過渡到寫歷史小說,是巴爾紮克走向批判現實主義的第壹個重要步驟。他在《朱安黨人》中描寫的不是古代歷史,而是屬於當代社會生活範疇的重要事件。著重反映當代社會生活,正是巴爾紮克日後所寫的《人間喜劇》的壹個特點。
1831年,巴爾紮克加入保皇黨。但是他的政治態度和極端保皇黨人也不完全壹致。他是黨內的自由派,在黨員中間不大受歡迎,他甚至公開批評保皇黨,說“這個政黨令人厭惡”,“這是壹個失敗的政黨。”
從1829年寫《朱安黨人》起,巴爾紮克的創作開始進入成熟時期,即《人間喜劇》時期(1829-1848)。在三、四十年代,他除致力於文藝創作以外,還出入巴黎上流社會的沙龍,為幾種報刊撰稿,他接觸的生活面非常廣泛。
巴爾紮克從這時期起,就在現實主義理論方面進行深入探索。他認為小說家必須面向現實生活,使自己成為當代社會的風俗史家;又認為小說家的任務不僅在於摹寫社會現象,還須闡明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指出人物、欲念和事件背後的意義。在塑造人物的問題上,他強調特性,也強調***性;他說詩人的使命在創造典型,使典型個性化,個性典型化;又說典型人物應該把那些多少和他類似的人的性格特點集於壹身。他還強調藝術必須為社會服務;認為藝術家不僅描寫罪惡和德行,而且要指出其中的教育意義;藝術家必須同時是道德家和政治家。
作為巴爾紮克的代表作的《人間喜劇》,包括九十六種長篇小說和中、短篇小說,分為“風俗研究”、“哲學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個部分。“風俗研究”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在這裏又分“私人生活場景”、“外省生活場景”、“巴黎生活場景”、“政治生活場景”、“軍人生活場景”和“鄉村生活場景”六個方面。作品最初定名為《社會研究》,後來受了但丁《神曲》的啟示,才改用《人間喜劇》這個名字。
從當代風俗史家的角度出發,巴爾紮克在《人間喜劇》中描寫了十九世紀前半期法國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交替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的特征,是金錢逐漸代替了貴族頭銜。1830年革命以後,金錢統治的威力尤為強大。資產階級以撈錢為生活目標,他們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來達到目的,而更多的是用欺詐和暴力進行掠奪。巴爾紮克在《人間喜劇》中,描繪了從拿破侖帝國、復辟王朝到七月王朝這壹歷史時期法國社會的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職業、不同的活動場所,使作品成為壹個由兩千多個人物構成的廣闊的社會畫面,從中可以看出封建主義必然為資本主義所代替的規律,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某些弊病。
巴爾紮克在《人間喜劇》中描寫了形形色色具有時代特點的資產者,從他們身上反映出資產階級的發家史。在這裏,有原始的、低級的貯藏商品的高利貸者高布賽克(《高利貸者》,1830),有懂得錢幣作用的葛朗臺老頭(《歐也妮·葛朗臺》,1833),以及高級的金融巨頭紐沁根(《紐沁根銀行》,1838)等。他們是資產階級世界的真正主人;他們在國家法律的庇護和社會輿論的支持下,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公開進行掠奪,而在掠奪方式上又各有特點。高布賽克是舊式的剝削者,還沒有學會“最新”的發財致富之道,他寧願把商品貯藏在家裏,而不敢把它當作資本來增值;他是以囤積商品的方式來貯藏貨幣的守財奴。葛朗臺老頭的活動範圍則比較廣泛。他是由舊式剝削者向資本主義企業經營過渡的壹個精明能幹、狡猾詭詐的投機商人。他知道把金錢放到有利可圖的企業中去,從而積累更多的資金。在他心目中,金錢是人們生活的目的。他非常吝嗇,利用周圍所有的人為他掠奪金錢的目的服務。銀行家紐沁根男爵是交易所中用暴發戶手段興起的新型資產階級。他的策略是使所有的資本經常處於不斷的“運動”中。他利用法律的庇護搞假倒閉,逼得幾千家小存戶陷於破產,自己卻撈到百萬黃金。他不像高布賽克和葛朗臺老頭那樣裝窮、吝惜,使自己的財富深藏不露,而是窮奢極欲,用各種方法炫耀自己的財富。他身上表現了享樂、黃金和鮮血混在壹起的特點。他是七月王朝時期法國金融資產階級的典型人物。
巴爾紮克在《人間喜劇》中刻畫了資產階級個人野心家的形象,如拉法埃爾·德·瓦侖丹(《驢皮記》,1831)、拉斯蒂涅(《高老頭》,1834;《紐沁根銀行》;《不自知的喜劇演員》,1846)、呂西安·呂龐潑萊(《幻滅》,1837-1843;《娼妓榮辱記》1838-1847)和伏脫冷(《高老頭》、《幻滅》、《娼妓榮辱記》)等。除了伏脫冷以外,他們當初走進社會時,都想通過“正當的”途徑尋找個人出路,後來由於沾染了上層社會的惡習,壹個個弄得道德墮落。瓦侖丹從外省來到巴黎,幻想得到學者的光榮,刻苦自勵,自從認識貴婦人馥多拉以後,他便使用壹切手段去追求金錢。拉斯蒂涅是壹個獲得成功的野心家。他從對巴黎社會的接觸和觀察中找到成功的秘訣,苦役逃犯伏脫冷是他的引路人。拉斯蒂涅雖說有時不免懷疑和懊悔,但最後還是走上邪路,成為寡廉鮮恥的流氓政客,金融資產階級的代理人。呂西安·呂寵潑萊是壹個有才能的青年詩人,他從外省來到巴黎,渴望找到出人頭地的捷徑。新聞記者羅斯多告訴了他當前文壇的內幕,他便出賣自己的才能,做壹個不擇手段的文藝評論家。但是為了獲得成功,他必須幹更多的罪惡勾當。曾經作過拉斯蒂涅的引路人的伏脫冷,在這裏又為呂龐潑萊策劃陰謀,用逼死呂龐潑萊的情婦的辦法,企圖使呂龐潑萊獲得百萬家財。伏脫冷還犯了其他謀殺罪行,而呂龐潑萊則以同謀犯的嫌疑被捕,死在獄中。伏脫冷是資產階級個人野心最突出的典型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了個人野心的壹切罪惡;他以憤世嫉俗的面貌出現,猛烈攻擊資產階級的道德和法律,實際上卻在傳播這種道德和法律。拉斯蒂涅和呂龐潑萊便是在他指引下的兩個利欲熏心的青年,壹個爬進了統治集團,壹個死於牢獄。
巴爾紮克在《人間喜劇》中描寫了資產階級家庭的悲劇。在金錢原則的統治下,家庭成為人們互相欺騙掠奪的場所。做女兒的耗盡父親的財產,然後把父親像壹只擠幹了的檸檬似的丟掉(《高老頭》)。做父親的為了金錢,逼死自己的妻子,又葬送了女兒的壹生(《歐也妮·葛朗臺》)。做母親的企圖霸占自己丈夫的遺囑,以便剝奪兒女的財產(《高利貸者》)。做妻子的宣布丈夫為白癡,要求執管他的產業(《禁治產》,1836),或者幹脆翻臉不認自己的丈夫(《夏倍上校》,1832)。為了私心,不惜用卑劣的手段,損害親人的幸福(《貝姨》,1847),或對窮親戚任意侮辱,壹旦窮親戚變富,就狠心把他殺害,奪取他的財產(《邦斯舅舅》,1846)。
作為歷史殘余勢力的封建貴族,在《人間喜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刻畫這些形象時,巴爾紮克常常表現出對貴族階級的深切同情。例如在《高老頭》中,他用感嘆的筆調描寫鮑賽昂子爵夫人的愛情悲劇,百般美化她的貴族氣節,用希臘女神和羅馬鬥士來形容她被迫告別巴黎時的神態;又如在《禁治產》中稱德·埃斯巴爾侯爵為超凡入聖的貴族,因為他保持了清廉正直的家風;又如在《幽谷百合》(1835)中,對於莫爾梭夫夫人用祈禱來驅除邪念、克制情欲,也是贊揚備至,認為在莫爾梭夫夫人和她對青年貴族菲裏克斯的愛情之間那場不為人知的搏鬥,幾乎和史冊上著名的戰役同樣偉大。但是在不少場合,巴爾紮克對封建貴族的諷刺和嘲弄卻也極其尖刻辛辣。德·法羅阿騎士(《老處女》,1836)是壹個狡猾的貴族,他自視甚高,目空壹切,但他在婚姻競爭中,卻被強悍的自由黨人杜·布斯吉耶弄得狼狽不堪。德·愛斯格裏雍侯爵(《古物陳列室》,1836-1838)是宗法社會“忠誠”、“堅強”和“高貴”等的化身,然而他這些“品德”解決不了實際生活中的任何問題,甚至也不能保證自己的家庭中不出敗壞家風的子弟。他的兒子維克多裏延因偽造支票而受到銀行家杜·克羅阿茲的控告,後來只是由於按杜·克羅阿茲的意誌行事,放下貴族架子去做銀行家的侄女婿,才免於破產,保全了名譽。在巴爾紮克筆下,愛斯格裏雍侯爵是壹個失去時代意義、只配進“古物陳列室”的玩藝兒,而他的兒子則是在資產階級金錢關系中腐化墮落的花花公子。
巴爾紮克也是拿破侖的熱烈崇拜者。拿破侖的形象在《人間喜劇》中得到多次反映,如在《鄉村醫生》(1833)、《壹樁神秘案件》(1841)、《三十歲的女人》(1831-1842)、《夏倍上校》等作品裏。同時,作者也著力描寫了和拿破侖相聯系的帝國時代軍官的形象。
在《人間喜劇》中,巴爾紮克以贊賞的心情描述***和主義的英雄人物。例如在作者筆下,《幻滅》中的米希爾·克雷斯蒂安是壹個具有丹東和聖鞠斯特氣魄的政治家。他提倡歐洲聯邦制,對歐洲貴族階級威脅很大。1831年巴黎***和黨人起義時,他和壹個普通士兵壹樣,在戰鬥中英勇地死去。他的犧牲引起所有認識他的人們的深切哀悼,人們經常懷念他。又如《農民》(1844)中的尼茲龍,是壹個農民出身的***和主義老戰士,“堅強得像鋼鐵,純潔得像黃金。”他放棄他在大革命中應得的財產,甘願過貧苦的生活,曾把獨子送到前方去參加保衛祖國的戰爭。因為他憎恨有錢的人,他特別受到農民的愛戴。
日益得勢的資本主義侵入農村後所產生的變化,在《農民》中得到深刻的反映。《農民》描寫的是貴族大莊園土地所有制和資產階級小土地所有制的沖突,而農民處在這兩種社會力量中間,就像“蟲子夾在錘子和鐵砧之間壹樣”。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高利貸商人高貝丹和裏谷戰勝了代表貴族大地主利益的蒙戈奈將軍,但是被高利貸商人和富農吸引到這場殘酷鬥爭中來的農民卻毫無所得,他們只不過陷入壹種新的奴役,遇到了更狠毒的主人。巴爾紮克在這裏描寫了資產階級革命後農村在地主和資產階級雙重剝削下的貧困狀況、農民對剝削者的強烈憎恨,以及農民由當時的經濟地位所決定的對高利貸商人的依賴關系。
在《人間喜劇》中,巴爾紮克以同情的態度描寫了勞動群眾的貧苦生活。在敘述裏昂紡織工人起義時,他指出這次起義的正義性和社會原因:“定貨停止的時候,工人因饑餓而死亡;即便是在有工可做的時候,他幾乎是半死半活地度日。任何壹個苦役犯也比他們幸福。”(《紐沁根銀行》)
巴爾紮克力圖在《人間喜劇》中概括十九世紀前半期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全貌,把小說寫成壹部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風俗史,但是其中沒有包括“工人生活場景”;三、四十年代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在《人間喜劇》中只是得到零星的、間接的反映。巴爾紮克寫了農民的貧困生活和悲慘命運,但他對農民暴動始終采取否定態度,把農民反抗貴族的鬥爭說成是殘忍的、野蠻的報復行為(《農民》)。他贊揚***和主義英雄,歌頌拿破侖的功績,但他對封建貴族的同情也是顯而易見的。他這種復雜的政治態度和思想傾向,正是他那自由化的貴族保皇黨立場的反映,這裏既有封建主義因素,又有資本主義因素。
惜時的巴爾紮克
巴爾紮克自然也有不少的朋友。朋友之間,自然免不了要聚在壹起東拉西扯說起閑話。 壹次,有幾個朋友到巴爾紮克的住處,圍坐在壹起妳壹言我壹語地閑談起來。可就在巴爾紮克說話時——而且好壞時候他還顯得興致很高——卻又突然中止了話頭,緊接著便惡狠狠地咒罵起來:“妳這個荒唐鬼!妳這個二流子!妳這個該死的家夥!妳竟敢在這兒胡說八道!” 這當然叫朋友們很是莫名其妙:他這是在罵誰啊?他又為什麽要罵人呢?他是不是犯了神經病哇?
也就在朋友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時候,巴爾紮克給了他們問題的答案:“對不起各位了,我該去抄我的小說了,我早該去抄我的小說了,妳們接著聊吧。”
說完,巴爾紮克便壹頭鉆進自己的工作室。哦,原來他是在罵自己呢。
陶醉的巴爾紮克
巴爾紮克對工作的狂熱態度幾乎是無與倫比的,以致於他常常會忘記周圍的事物,甚至不認識城裏的街道,而對自己作品中的人物,他卻又總是念念不忘,魂縈夢繞。 壹次,朋友見到出門,問他去哪裏,此刻,還壹味地沈浸在自己正在寫的小說裏,並對小說的故事信以為真的他竟回答說:“我要上阿隆松,上戈樂蒙小姐和貝奈西先生居住的格倫諾布爾城去。”接著,他又把自己那個虛構世界的消息當作現實世界的消息告訴他的朋友:“妳猜猜,費列士·德·房特內斯娶的是誰?壹位葛倫維爾家的小姐啊。他這門親事結得很不差;葛倫維爾是很有錢的人家,盡管給貝樂孚伊小姐揮霍了不少。”——事實上,他所說的阿隆松、格倫諾布爾這些地名,以及戈爾蒙小姐、貝奈西先生、費列士·德·房特內斯、葛倫維爾、貝爾孚伊小姐這些人名,全都是他小說裏的地名和人名。
有壹天,壹位朋友從外地旅行回來,跟巴爾紮克談起他妹妹正在生病的事,可巴爾紮克聽了壹會兒後,卻對那朋友說:“我的朋友,這些事都很對,但是,現在該來談我們的現實問題了。談談歐也妮·葛朗臺小姐的事情。”還有壹次,由於巴爾紮克曾在自己的作品中寫到過想送壹位朋友壹匹白馬,於是他真以為自己已把白馬送給朋友了,見了那朋友的面後便問:“我送妳的那匹白馬近來好不好呀?”
編輯本段人物死亡
1848年1月,巴爾紮克啟程回巴黎去準備他們的新家,他花了大筆法郎購買了許多奢侈品裝飾房間。9月底,他踏上了前往烏克蘭的漫長旅途,只是他對維埃曹尼亞已不再激動,事實上德·韓斯迦夫人和女兒對他也漠不關心,而且更糟的是他這麽多年高強度工作所損害的身體健康也來討債了。在這個漫長的冬季,他患了腦炎、慢性心臟病和支氣管炎,他的生命已經步入最後的衰竭期。
經過了漫長的追求與等待,德·韓斯迦夫人終於同意結婚了,因為這位偉大作家不會再追求她多久了。1850年3月14日,德·韓斯迦夫人以憐憫之心願意滿足巴爾紮克長達十幾年的願望。在烏克蘭的別爾基切夫市的聖·巴巴拉天主教堂,他們舉行了婚禮。除了新婚夫婦,只有兩位證婚人和壹位神甫出席。壹個多月後,他們啟程回法國。這次旅程對病入膏肓的巴爾紮克是災難性的。當他們終於回到巴爾紮克精心布置的愛巢時,他已經無法再踏上臺階,死神的腳步已經越來越逼近了。在他最後的日子裏,維克多·雨果時常來看望他,巴爾紮克對老朋友抱怨說他無法完成《人間喜劇》了。
1850年8月18日夜11時30分,偉大的天才巴爾紮克徹底擺脫了病痛的折磨,帶著沒有完成《人間喜劇》的遺憾離開了人世。文壇上的壹顆巨星就這樣隕落了,在他生命的盡頭,陪伴他的只有給了他壹生痛苦也幫助了他壹生的母親安妮·夏洛特。
依照巴爾紮克的遺願,他的靈柩將被安放在拉雪茲公墓。在葬禮的儀式上,他的朋友維克多·雨果為這位天才獻上了悼詞:“……他的壹生是短暫的,但卻非常充實,他的作品比數不清的日子還要豐富。悲哉!這位力量驚人、從不疲倦的工作者,這位哲學家,這位思想家,這位作家,這位天才,在我們中間經歷了所有偉人都不能避免的那種充滿風暴和鬥爭的生活。今天,他在平和寧靜之中安息了。現在,他超脫了壹切爭吵和仇視。在同壹天,他進入了墳墓,但也進入了榮譽境界,他將繼續在飄浮於我們頭頂的雲層上面,在我們祖國的眾星中間閃耀光芒……”
編輯本段作品壹覽
《最後壹個舒昂黨人》
《高布賽克》
《蘇鎮舞會》
《家族復仇》
《夏倍上校》
《朱安黨人》
《圖爾的本堂神甫》
《十三人的故事》
《歐也妮·葛朗臺》
《高老頭》
《長壽藥水》
《驢皮記》
《絕對的探求》
《古玩陳列室》
《賽查·皮羅托盛衰記》
《扭沁根銀行》
《公務員》
《攪水女人》
《幻滅》
《煙花女榮枯記》
《貝姨》
《邦斯舅舅》
《農民》
《老姑娘》
《比哀蘭特》
《阿爾西的議員》
《夏娃的女兒》
《幽谷百合》
《改邪歸正的梅莫特》
《三十歲的女人》
《薩拉金》
《紅房子旅館》
《沙漠裏的愛情》
《無神論者望彌撒》
《岡巴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