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各大窯口及各個時代的陶瓷產品在胎質上的主要特點及細微特征,是鑒定古陶瓷的年代、窯口及真偽的主要依據之壹。現代仿品與真品在胎質上的差別主要是:胎質壹般太純凈,過細過白;非輕即重,非薄即厚;火候控制較好,壹般很堅硬,金屬聲較強。當然,這只是壹般的趨勢,現在有的高仿品對器物的胎進行刻意仿制,以致其胎質、胎色在外觀上與真品相差無幾,因而在對器物的胎進行仔細鑒別分析的同時,還需要結合古陶瓷鑒定的其他標準,如釉色、花紋和造型等進行綜合判斷。觀察古陶瓷的胎,主要是從器物未施釉的露胎處進行觀察。這些露胎處中最重要的部位是器物的底足。從中國歷代古陶瓷的特征來看,除少數裹足支燒器外,絕大多數器物的底足都是無釉的。壹些采用裹足支燒的器物,有時也能從支燒痕跡處觀察到器物的胎。宋元以前,許多器物的外部僅施半釉,即上半部施釉,而下半部無釉,壹些瓶、罐、壺等器物的內部不施釉的情況也比較普遍。元明清時期,雖然器物底部施釉的情況增多,但絕大多數器物的圈足仍是無釉露胎的,另外器底無釉的砂底器也較常見。從器物的露胎處,可以看出胎的粗細、質地、顏色和火候高低等情況。通過這些基本信息,我們可以大致判斷出壹件器物的胎所反映出來的時代和窯口特征,是否與其在造型、紋飾、釉色等其他方面所反映出來的時代特征和窯口特征相符合。如果胎的特征與其他方面的特征不相符合,那就需要對這件器物進行謹慎和嚴格的全面鑒定,需要考慮其是否為現代仿品,或者是同時代其他瓷窯所燒制。例如,唐三彩真品的胎為灰白色,胎質較粗,火候不是很高,而現代仿品的胎,有的是用石膏註漿而成,有的則是白色泥土胎,胎質細膩,並且火候過高,胎質過於堅硬,這樣的器物,我們從胎上即能鑒別其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