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赫伯特·胡佛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美國人曾聽到過更熱烈的贊頌或更尖刻的批評。” 赫伯特·胡佛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舉辦的胡佛生平展以這句話作為開場白。“他在1928年以壓倒優勢當選美國第31任總統,然而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裏,這位世界聞名的英雄竟在自己的國土上變成了替罪羊。時至今日,人們仍不免將胡佛與20世紀30年代的那場大蕭條聯系壹起,它讓幾百萬美國人丟了飯碗。”
美國總統胡佛壹向自以為是地堅持:“美國的基本企業,是立足於健全與繁榮的基礎之上的”,危機只是暫時的,“繁榮就在眼前”。他實行了典型的“自由放任”政策,不但沒有提出力挽狂瀾的對策,反而堅決地阻止國家提供對付危機的福利補償。呼籲勞資雙方在“自願合作”的基礎上解決經濟問題。於是,當城裏的工人因無力付錢而在饑饉中度日時,農民們卻因牲畜滿欄、谷物滿倉而失望。因為他們既無力將它們賣掉,也無力繼續對它們進行飼養和保存。
但是,以當代美國經濟學派默裏·N.羅斯巴德(其代表作是《美國大蕭條》,謝華育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3年中文版)為首的新的經濟學派認為,胡佛政府對於經濟危機的政策並非“自由放任”,而是強制幹涉給私營經濟造成了沈重的負擔。胡佛對經濟的幹預包括擡高工資率和物價、擴張信貸、扶持瀕臨破產的企業和增加政府開支(如對失業人口進行經濟補貼,為公***工程融資等)。正是政府的過多幹涉和對私營產值的掠奪,才導致經濟危機形勢愈益嚴重。他的新政是羅斯福新政的前導。他強調,“在壹個崩潰的時代,僅僅亡羊補牢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徹底擺脫政府對經濟的規劃,使政府完全遠離貨幣供給和經濟領域,這樣我們才能走進壹個以企業為主導,真正自由而無阻礙的市場經濟。”
拋開那壹段短暫而艱難的白宮歲月,胡佛的壹生還是多姿多彩的。正如胡佛總統博物館所述:“胡佛作為壹名采礦工程師享譽世界。全世界都感激這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是他在第壹次世界戰期間及戰後為被戰爭蹂躪的歐洲提供了糧食。”
胡佛作為美國近代的壹位總統,在美國有著相當大的影響。他著有《對自由的挑戰》(1934年)、《持久和平的問題》(1942年)、《持久和平的基礎》、《回憶錄》(三卷,1951年至1952)和《美國史詩》(四卷,1959年至1964)等書。他還將大量的文物、資料、古玩等捐獻給母校,供建立胡佛研究所之用,其中有相當壹部分文獻資料和物品是他在天津生活期間的實物和文件。這裏是美國人了解中國和亞洲的基地。歷經幾十年,它在美國國會和政府中擁有大量的會員,在美國主流社會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美國參眾兩院,凡涉及中國的問題,都要來咨詢胡佛研究所。